李金鸿
【摘 要】国家对事业单位的发展非常重视,为了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一个合理、有效、规范、能落地的内控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别从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当前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内控体系建设的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浅谈。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控体系
一、事业单位完善内控体系的必要性
事业单位通过提供社会服务,有效的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内控成为事业单位管理手段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首先,完善事業单位内控体系顺应了发展的需求:一方面减少了违规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可大幅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工作运行的公平性。其次,一个合理完善的内控体系,能够使事业单位尽早地发现预算管理中的问题或风险,提高了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水平。再次,内控本质上就是风险控制,内控制度的有效落实能够有效培养风险管理意识,引导职工从战略层面对内控和风险管理形成全面的认识。最后,在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管理中,事前防范、事中风险控制、事后分析监督是管控的关键环节,而完善事业单位内控体系是防范、控制和监督经济活动风险的主要手段和措施。
二、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内控体系建设重视不够。
事业单位的管理者承担着单位内控体系建设工作的主要责任,但有部分亦或绝大部分管理者对内控缺乏深刻的认识,工作中开展内控的积极性不高,意识不强烈,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单位职工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内控工作难以顺利、高效落地。有些事业单位对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内控制度等同于单位规章制度,有的虽然建立了内控体系,但没有从单位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导致内控体系流于形式,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2.内控体系建设缺乏全面性、客观性和时效性。
一套健全、有效、合理的内控体系,应该具有全面性、客观性和时效性等特征,它们是内控制度运行的前提和基础。但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并没有将内控制度建设很好的拓展到内控建设上来,虽建立了内控制度,但制度存在缺陷:一是有的内控制度未涵盖所有人员与业务流程,缺乏全面性;二是有的内控制度对业务流程缺乏牵制和制约,缺乏客观性;三是虽然有的内控制度和单位业务流程之间形成了牵制关系,但却因为未能与时俱进,使得整套内控体系无法执行,不能适应当前最新的政策方针,缺乏落地性。
3.内控体系建设缺乏信息化。
内控信息化主要指:控制方式上,人工和计算机程序相结合,信息技术是手段,企业信息系统是平台。把因人为因素而出现差错的几率降到最低,有利于提高信息沟通的效率和效果。这种特征最终好处就是能够降低内控的成本,提高内控的效益。企业内部的管理必须科学、规范和健全。规范的制度流程是内控的基础,只有规范和健全企业内部管理,才能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流程和措施于信息系统中。这样,员工在开展业务时能按规范的制度和流程进行,能有效地管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内控系统建设信息化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4.内控体系中的预算管理有待强化,信息与沟通有待提升。
预算是内控的前提,预算编制是每个相关部门相互沟通合作共同完成的工作,而财务部门只是对预算的数据进行最终汇总上报上级相关部门。但有些事业单位存在预算是由财务部门独立编制并上报的误解,如此一来,在大部分情况下,财务部门会直接将预算编制工作进行简化,专业性不足,缺失了部门间的信息与沟通,从而导致在预算执行时,各个部门的工作任务与预算相脱离,最终导致预算执行存在困难。
5.内控体系的内外部监督机制有待加强。
事业单位不论是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还是执行过程中,都需要内外部监督机制的监管。但目前事业单位往往无内审机构或形同虚设,对会计工作和经济活动起不到监督作用,导致内控失效。另一方面主要外部监督力量的财政、审计部门,大多偏重于对单位财政资金的运用是否合法、合规进行监督,较少对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以及有效执行加以实质性检查。缺少有效的外部监督,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体系完善失去外部推动力和约束机制。
三、事业单位完善内控体系的措施
1.加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完善内控体系的认识。
在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内控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事业单位的管理者要有清醒的认识,加强对内控体系建设的学习和了解,深刻地理解其必要性,将完善内控体系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工作中,事业单位管理者要亲自挂帅,亲自负责内控的各项工作,做好完善内控体系建设的安排,将工作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让全体职工都能参与到完善内控体系建设的工作中,为完善内控体系建设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以达到有效降低单位的运行风险,提升事业单位内控开展的效率和质量。
完善内控体系建设还需要各职能部门和全体员工的理解和支持。因此,事业单位要做好广泛深入宣传与培训工作,加强对完善内控体系建设的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工作人员全面深刻地了解内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在工作中加以支持和落实。将内控意识纳入事业单位整体建设文化中。贯彻执行内控制度成为每一位员工的自觉行动,力保全员深刻认识完善内控体系的重要性,全面加快完善内控体系建设步伐。
2.完善内控体系建设,夯实内控基础保障。
制定符合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手册》及内控操作流程,可为内控工作管理提供组织保障。内控体系建设一定要贴合单位实际,并持续更新;保障制度与制度之间的衔接紧密协调,执行有效,以达到预期目的,各项制度相互牵制、相互制衡。通过全面系统管理的需求,立足于“全员、全面、全过程”,按照《内部控制手册》及内控制度,把单位各项业务与各个部门(岗位)责权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实现高效运行。
3.加强内控体系建设的信息化。
首先,扩大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范围。随着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事业单位应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内控的程度需不断增高,从事业单位的发展趋势能看出,必须要构建科学完善的信息技术设备以及相关软件,切实加强设备和软件的投入力度,在单位内部应当构建成熟的信息化内控体系,有效應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并且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将监督管理有效应用于内部风险控制以及分析、监控与防范处理之中,切实降低风险。同时应大力推动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创新管理工作中,从多角度应用信息化技术来提高单位工作水平,从而有效实现风险识别和管理,确保内部信息资讯安全工作。最后,加强会计信息数据的准确性。确保信息准确性是事业单位进行内控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财务信息数据的有效监督和管理,利用大数据分析手段开展研判与预测,从而促进事业单位内控工作的有序开展。
4.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增强预算的科学性,有力促进内控体系建设发展。
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实施过程中,预算编制占据核心地位,完善预算编制,有利于促进内控制度顺利开展。预算编制阶段需要事业单位各个部门积极参与,一起做出预算方案。预算执行阶段要增强沟通,财务部定期对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汇总,并将结果告知各部门,以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促进内控的有效进展。
5.强化内外监督,建立严格的检查问责机制,有效提升内控管理水平。
首先,在确保内部监督部门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基础上,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由于内部监督部门对本单位内控情况较为了解,应建立定期的内控制度评价制度,及时发现内控制度的缺陷和薄弱环节,针对这些问题对症下药,制定改进措施,帮助有关部门逐步加强和完善内控建设,使内控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其次,审计、财务等部门以及公众的监督对促进单位提高管理水平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内控制度体系应构建信息披露机制,自觉接受监督。最后,每年应由监察、审计、财务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内控报告信息质量存在明显问题或以往年份监督检查不合格的单位进行重点检查,适时通报检查结果。对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扬,对工作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并对内控失职失察的部门及相关负责人进行责任追究。
结语
事业单位作为我国快速稳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内控体系建设对其健康、协调、高质量、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事业单位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刻不容缓,强化内控意识,完善内控体系,要始终贯穿单位管理文化体系。分清权责,强化监督,做到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在有效提高内控管理水平的前提下,促进单位健康、和谐、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丹.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21):81-82.
[2]钟志宇.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有效性分析[J].时代经贸,2019,(33):83-84.
(作者单位:青岛地质工程勘
察院(青岛地质勘查开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