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梅芳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福建省山区博士后工作站的基本情况,对福建省其中一个地市——三明市的博士后工作站进行调研走访和情报研究,总结其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到位、引才留才难、资金投入不足、制度单一等困境,提出提高认识、改进招收方式、建立长效机制、加大资金投入等对策,为打破福建山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困境提供参考。
关键词:山区 博士后工作站 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1)01-121-02
一、前言
2014年为吸引博士后研究人员为中西部等艰苦边远地区服务,促进其科技发展、人才队伍建设,中国博士后基金会在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中试点实施“西部地区博士后人才资助计划”,当年度共资助西部地区博士后研究人员80人,资助金额400万元。近年来,资助人数和经费由2017、2018年每年度资助100人,金额500万元提升到2019年度资助200人,金额1000万元,由此可见我国对中西部艰苦边远地区博士后政策的倾向性支持力度加大,然而对东南部较不发达的山区地市的政策力度仍较弱。再看福建省,虽然近年针对山区制定了倾向性政策,如2017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山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十条措施的通知》(閩政办〔2017〕137号),但涉及主体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同时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特别是优秀博士后人才没有针对性政策,与沿海地市相比,福建山区地区没有优势。因此在如今各地人才抢夺战如火如荼的现实情况下,福建山区博士后工作站的境况比较被动,不容乐观。
二、福建山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基本情况
(一)站点数量偏少
截至2019年底,福建山区四地市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共有25家,分别是三明7家,南平4家,龙岩10家,宁德4家,占全省比重21%,站点数量明显少于沿海城市。由于申报流动站的基本条件之一为具有相应一级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而福建省的山区高校未有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因此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量为0。
(二)科技型企业偏少
福建山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共25家,产业结构为传统行业有:资源消耗型企业6家,农林业5家,机械类企业3家。科技型企业有高新科技企业4家,制药企业3家,新能源企业3家,园区管委会1家,科技型企业占比40%。工作站类型主要是以传统行业和资源消耗型企业为主。
(三)招收博士后人员数量较少
福建山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招收博士后人数较少且空站企业较多。以三明市为例,自建站以来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19人,出站14名,目前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5名,3家工作站处于空站状态且博士后研究人员期满出站后就没有再招收进站,空站率达42%。对比泉州博士后工作站数据,2018年泉州博士后工作站累计招收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256人,目前在站博士56人,出站200人,出站博士后继续留在泉州创业的有26人,数量是三明地区的10倍以上。
(四)站点资金资助力度较小
福建山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科研经费九成以上来源于企业直接投资,政府资助较少。以三明市为例,目前针对工作站补助的政策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给予工作站新招收博士后人员一次性8万元奖励,给予新设立博士后工作站一次性补助30万元建站补助和对博士后人员国境内(外)访学研修给予资助。而对比经济发达地区,如福州市和厦门市给予进站博士后每人每年补助经费5万元,厦门市给予新设立工作站一次性补助200万元,补助力度相差较大。
三、福建山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所面临的困境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目光不长远
个别企业领导思想认识模糊,把申报建立工作站当成提高企业知名度的一块“跳板”,申报建站时非常积极,申报成功后,对如何抓好科研工作站的后续建设考虑不多、思路不宽、措施不力。有些企业缺乏科学的人才观,认为引进博士后搞科研开发,周期长、见效慢,不如直接花钱买成果来得快;有些企业存有顾虑,认为引进博士后进站,需要提供必需的科研条件和生活保障,这样的大投入不一定能换来大回报,甚至有可能没有回报,冒这样的风险不值得。
(二)招收难度大,留才难度大
福建山区四地市地处福建腹地,经济相对落后,产业聚集不够明显,没有区位优势和经济待遇上的吸引力。以三明市为例,从2001年第一家博士后站点成立以来至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仅培养出站博士后14人,在站博士后5人,出站人员选择留在本市就业的人数为0,博士后进、出站、留明数量远远低于企业发展需求。主要原因在于山区地市的科研条件和教育资源相对于沿海一线城市较为薄弱,而符合进站条件的博士后大多处于30~40岁之间,孩子大多数正在上小学或者初中,正是处于教育的重要阶段,考虑到家庭及子女教育因素,很多博士不愿意来,来了也留不住。此外,因地处山区,工资待遇与沿海比有一定差距,无法吸引优秀博士后来三明发展。
(三)资金投入不足,软硬件环境体不完善
一是政策环境不够宽松,缺乏足够资金支持。虽然山区地市政府近几年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政策规定,并对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实行重奖,但作为人才引进主体的企业反应则较慢,相关的政策还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落实。这样就可能造成博士后在站期间的日常经费大部分由设站企业自行解决的情况,企业由于自身资金不足、博士后研究项目存在的风险、研究项目短期内难以获得效益等原因,科研经费投入有限,特别是在一些关系到企业发展命运和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效益的攻关项目时,仅靠企业的自身投入就显得力不从心。二是科研条件比较落后。以三明市为例,除3家站点建立了较完善的博士后研究中心,科研条件相对较好外,其它建站企业的科研条件均不能完全满足博士后开展科研工作,博士后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特别是高新科技园区这样的建站单位要建立一个较为先进的科研实验室,经费投入较大,建站单位难以承受。三是建站企业软环境的条件还不够理想。从对三明各博士后站点的走访情况来看,建站企业内部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博士后公寓等配套生活设施,但精神文化生活较为枯燥,信息比较闭塞,图书资料和网上信息均难以满足博士后科研工作的需要,影响了博士后进站的积极性。
(四)制度单一,运行考核机制不够健全
博士后进站时间一般为2年,最长不超过6年,进站博士后能不能出站,其考核的标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论文完成的好坏。因此,在站博士后必定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论文选题和写作,且论文发表的选题需注重前沿科技,与企业的注重实用不能完全吻合,发表的论文不能直接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这种考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投入的积极性,同时影响了在站博士后的科研精力。
四、破解工作站困境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认识,提升建站企业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要性的观念
首先,建站企业从事工作站管理工作的同志特别是企业的主要负责人,要充分认识到博士后工作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的重要作用,提升工作站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高度,使其成为企业持续高速发展的引擎。其次,要善于学习他人经验。建站企业的博士后管理人员要主动到优秀的企业工作站学习先进经验,推进工作站健康有效运转。
(二)改进招收方式,切实改变引不来留不住的现状
由于福建山区站点的区位因素和资源条件较弱,首先,站点(企业)负责人一方面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招才引才观念,采取柔性引进的方式,非必要时以远程连线的形式定期组织会议和指导,让博士后的科研项目研究不受地理位置的制约,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其次,有条件的工作站可在一二线城市建立研发中心,在人才集聚效应和科技发展水平更高的城市站立据点,吸引更多的人才和前沿的科技技术,达到以才引才的目的,虽企业身在山区,却可以拥有尖端的人才和技术而不怕被市场却抛弃。最后,可采取生产和科研相结合,以项目引进博士后人员。把科研项目和生产中的难题,经专家审查,公布在网站上,博士可登录企业的网站进行选择,保证博士到企业后有用武之地。
(三)建立长效机制,加强与高校及博士后流动站的联系与沟通
對于福建山区站点来说,优惠的政策、完善的服务和保障仅是做好企业博士后工作的基础,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池,真正招引到符合本单位实际的优秀博士后人才,是保证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运转的关键。一是要充分发挥博士生导师的桥梁作用。如:积极与高校博士生导师建立长期的联系,请博导到企业参观,及时将企业的发展形势以及需求状况与博士生导师进行沟通;请博导帮助企业选才,提高引进博士后人才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着力搭建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在自身条件不够完备的情况下,积极与高校博士后流动站进行联系并实施合作,依托博士后流动站实施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实现资源共享、技术共研、成果互惠,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四)加大资金投入,提供强有力发展后盾
一方面,福建山区地市政府要加大和科研启动经费投入,将对建站企业单位的资金支持列入财政预算;同时,要加大对博士后人才个人的资助加大对博士后人才个人的资助,如:可在博士后办理进站手续后的在站两年期间,从市人才专项经费中对博士后给予资助;博士后出站后留在本地工作的,也可享受博士引进的有关优惠政策。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大投入,充分发挥企业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如:企业应筹措、预留专项经费,加强科研基地建设,提供足够的科研经费,不断提高进站博士后的薪酬待遇和奖励额度。
(五)创新管理考核制度,建立项目成果和奖金挂钩制度
福建山区建站企业要着眼长远,建立一套规范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运转机制。企业要主动实施制度创新,通过创新,充分调动博士后的工作积极性,实现博士后与企业的共同成长;要实施项目负责制、科研与管理挂钩制等多种形式,强化企业“一把手”的责任,提高其加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充分发挥博士后的作用,最终实现博士后与企业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博士后工作文件资料汇编(1985-2007).中国人事出版社,2008
[2]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2015年度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指南.中国人事出版社,2014
[3] 潘珍.福州市博士后工作站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海峡科学,2017(1)
[4] 黄蓬蓬.做好新形势下县域博士后科研站工作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6(24)
[5] 赵晶,李林鹏,祝丽敏.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创新——基于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0(2)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福建三明 365000)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