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作铜
(一)教师忽视了学生学习前的认知能力的培养,缺少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基础的把握和分析。由于教学不得法,致使学生对知识的生成过程缺乏理性认识,使所学知识形成含混肤浅的东西。
(二)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各种提问,肤浅的问题相对较多,对于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真问题较少,学生的学习动机状态得不到调动,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缺乏贯通性,直接影响到知识原理和学习态度的迁移。
(三)教师以讲代学、满堂讲、重复讲的现象严重,仍停留在重结论、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重教法、轻学法的教学层面上;由于学生对知识结构不清晰,只是被动的接受,对知识的生成过程没有介入质的体验,缺少师生互动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自主探究空间。
(四)教师只顾赶教学进度,对“当堂检测——跟踪检测——反馈矫正”缺少时效性训练,矫正的实质达成度不够,最后综合性复习时,实质性问题暴露,做成了“夹生饭”,然后教师的“题海战术”和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出现,一旦转换年级或转换任课教师,导致学生“越学压力越大”。
(一)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出:学生的现实生活要与数学教学紧密相连,让学生在的生活情境中感悟数学,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合作、对话、交流。如果我们没有了教育实践中的亲身经历与自我体会,知识和思维能力将只能学会永远停留在一个过度记忆型的知识层面,学生就很难真正拥有对现代教育教学方法的深刻认识与自我感知,更难真正拥有自己对人的精神生活和人生价值观的深刻理解领悟,这样的教育是失敗的。
(二)马芯兰认为:根据小学儿童自主学习活动发展过程的认知特征和规律,运用自主学习迁移的方式和原理,在课堂上突出对重点知识进行教学,同时增强对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适当地进行传授和渗透,使学生们形成一个良好的认知。"马芯兰教学法"的核心目标就是把最基本的知识都牢固地紧密地掌握,这样我们才会更有能力不断地努力去研究和探索;知识就会变得像一棵大树,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利用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
(一)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教材进行加工、丰富,帮助学生扫清学习新知的障碍,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体验感悟,产生对新知的假设和思考,通过师生的多渠道合作交流,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得到迁移,使教师找到“以学定教”的信息依据,确定讲授新知的停靠点,使学生经过课前自学、预习所采取方式、方法的亲身体验。在教学环形时,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1.让学生在课前制作一个半径是5厘米的纸圆。2.引入新课后,每个同学发一份材料,材料内容是:先自学课本,然后再做一做,填一填:(1)在纸上画一个半径是5厘米的圆,再以它的圆心为圆心画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圆、然后将两圆周所夹的部分涂上阴影,阴影部分就是( )。(2)两个大小不同的同心圆圆周所夹平面的大小叫做( )面积。(3)环形面积实际上就是两个同心圆面积的( )。(4)计算出你画的这个环形面积是( )平方厘米。
(二)着力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探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什么"和"怎样教";"学什么"和"怎样学",逐渐寻找到了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突破口,使得学生能够清楚地亲身经历到所学知识产生的整个过程。例如:在“圆锥的体积”的教学中,课前引导学生以对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进行计算的方法和生成过程有了充分的认识。上课后,教师讲了两个小故事:若有两只小猴分别用两只杯子(教师出示学具,等底等高圆柱形和圆锥形)喝果汁,如果让你当公证员,你认为怎样做才能使两只小猴喝到一样多的果汁?(教师注意鼓励引导学生,让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测,提出他们的不同意见。);小刚同学拿了一根圆柱形木料,去木工房加工一个和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模型,细心的小刚同学称了称,木料由原来的6千克变成了2千克。你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你怎样验证他的结果?
(三)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按照一定关系和某种模式组合而形成的人们所熟悉的事物内部结构。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根本任务也就是不断地发展学生的认识结构,让学生把所有知识形成的全部过程和方法都进行了系统的总结,通过归纳、比较、探究等各种活动,将课本中形成的规律都转化为与我们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相对应,便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储存并且随时提取。
例如:在教学“比的性质和作用时,我只让学生填了一张表,就完成了这堂课的教学任务。
(四)检测从知识根到知识树的每一个经络是否通畅,当发现在某个环节出现“堵塞”或者“疼痛时,要立刻进行疏通。这样以基础为本,突出本质,通过前揽后拓,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弄清各知识点、知识面在新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握准切入点、连结点,承前启后,既能体现超前性、渗透性,又能使学生尽快把握新的知识体系。
从感知建立表象,从理知建立抽象,多角度、多层次,把新知识通过直观操作演示、类比、演绎,迁移达到形象化,要始终避免抽象的教学知识与儿童的思维特点形成矛盾,最大限度的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学生可接受的东西,使学生对待学习数学的态度发生积极的改变。有了这样一个过程的体验,知识与技能将不会停留在记忆性的层面,学生就拥有对待方法的认识与感知,更拥有对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解与领悟。
(作者单位:山东省高密市柴沟镇柴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