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涛 刘挥
贸易战,争的不是正义,而是经济利益;贸易战,斗的不是军力,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春秋时期,齐鲁两国之间夹着一个小国叫衡山国,衡山国虽小,但却有着独特的生存优势——擅长制造大型战车与各种兵器,在当时有“衡山利剑,天下无双”之说。然而神兵利器并不能拯救亡国的厄运——彼时,齐国经过管仲改革,国力日益强盛,齐桓公素有成就宏图霸业的雄心壮志,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衡山国就成了齐国首先要除去的目标。
齐桓公想派兵攻打衡山国,但是又心存疑虑,担心无法战胜衡山国,于是就找来管仲商议。
管仲建议齐桓公先不要跟衡山国动兵刃,他知道衡山国兵器制造周期较长,如果是大型战车的话,造一台要一年半时间。他提议齐国高价进口衡山国的兵器,燕国和代国知道后,为了增强防御能力也一定会跟风购买,秦国和赵国知道后,肯定会认为齐国打算进攻他们,也会去跟着购买。这样一来,衡山国的兵器价格就会大幅上涨,而现在衡山国的兵器产量就那么一点儿,天下人都来抢着买,价格必然涨到十倍以上。兵器价格暴涨引起的联动效应就不是衡山国所能预料和控制的了,到时候管仲自然有办法打败衡山国。
齐桓公听从了管仲的建议,派人到衡山国高价订购各种兵器,十个月后,燕国、代国、赵国、秦国果然不计价格地先后来争购。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让衡山国君高兴到昏了头,于是衡山国的各种兵器都以高价预订给了天下各国,衡山国民欢声雷动,人们都跑去兵工厂制造兵器,以求谋取暴利,衡山国的土地都荒芜了。
十二个月之后,管仲又派人去衡山国高价收购粮食,一时间全天下的商人都把粮食往齐国运输,在之后的五个月里,各国大部分粮食都到了齐国,粮食价格也被齐国抬高了三倍。
就这样,花了十七个月的时间,衡山国的兵器价格涨了十倍,粮食价格也炒高了三倍。这时,齐国突然宣布不要衡山国的兵器了,还跟衡山国断交。
衡山国顿时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齐国单方面撕毁了合同,其他高价购买的国家也跟着放弃了购买;衡山国没有从兵器制造中赚到钱,反而因为举国投入兵器生产,荒芜了农田,国内还闹起了饥荒。无奈之下,衡山国只好派人去齐国高价进口粮食,并很快因此财政破产。
这时齐国开始陈兵边境,跟鲁国约定一起攻打衡山国,齐国攻打衡山国北,鲁国攻打衡山国南。此时,衡山国已经没有了一战之力——国内闹饥荒,国民大部分逃亡到齐国。很快地,内忧外困之下的衡山国君做出了一个明智决定——“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衡山国举国投降,归顺齐国。
齐国成了绝对的赢家,兵不血刃就收服了衡山国,还顺便掌控了当时的重要物资谷物,掌握了经济主动权。
贸易战虽然没有硝烟,但是货币的威力却丝毫不逊于真刀实枪的战斗。
故事发生在齐桓公继位的第二年。鲁国和梁国与齐国毗邻,且总是冲突不断,齐桓公继位后,就将这两个国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吞之而后快。他向管仲问计:“现在我想攻占鲁梁两国,应该怎么做呢?”管仲思考了一下,然后对齐桓公说:“鲁梁两国的百姓,很多都以织鲁缟为业。如果您穿起鲁缟做的衣服,左右近臣也必定跟着穿,士绅们穿起了鲁缟,百姓也就会跟着穿。此外,您还要下令齐国不准织鲁缟,全力种田,这样一来,鲁缟就只能从鲁梁二国进口,鲁梁二国就将放弃农事而去织鲁缟了。”
鲁缟本来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只是鲁梁地区的一种纺织品,以丝线为经,棉线为纬。但是自从齐桓公听从管仲的建议,穿起了鲁缟做的衣服,鲁缟一下子就抢手起来。一时间,齐国的王公贵族都穿起了鲁缟,上行下效,齐国举国掀起了穿鲁缟衣的风潮。由于国君下令齐国不准织鲁缟,商人们就纷纷跑到鲁梁两国去采购原料,鲁缟的价格短时间内就被炒高了。
当时鲁梁两国百姓纷纷织鲁缟,家家户户织机响个不停,连两国国君也大力支持。就这样过了一年,管仲派探子到鲁梁探听情况。探子回报说:两国城中路上尘土飞扬,走路的、赶车的、骑马的都在忙着运鲁缟。鲁梁农田荒废,几乎无人耕种。
管仲于是去见齐桓公说:“时机到了,首先,您应改穿帛衣,这样一来百姓也就不会再穿鲁缟。还要封闭关卡,与鲁梁断绝往来。”
国君与贵族都开始改穿帛衣,鲁缟做的衣服很快就过时了,齐国市场饱和,再也无人愿意购买,而齐国封闭了关卡,导致鲁梁的鲁缟销售无门,大量积压。
又过了几个月,管仲再派探子去探听消息,发现鲁梁两国的状况已经很糟糕了——百姓开始吃不上饭,连朝廷的正常赋税都交不起。虽然两国国君都命令百姓去种田,但是从种植到收获还需要很长时间,而且农田荒废已久,产量也不会太高。
无奈之下,两国只能向积聚了大量谷物的齊国进口粮食。管仲毫不客气地把粮食价格一提再提,向鲁梁要价每石千钱,这几乎是正常售价的百倍。就这样,两国的财政几乎被齐国掏空了。
这才是真正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楚国位于齐国之南,实力雄厚、历史悠久,对齐国时有滋扰,严重影响了齐桓公的称霸大计。齐桓公想要发兵震慑,但是“恐力不能过”,硬碰硬未必能占到便宜,于是在管仲的劝说下,还是决定先打贸易战。该怎么做呢,楚王毕竟不像衡山国君那么短视,如果直接购买民生物资,很可能会引起对方的警惕。管仲在思考之后,建议齐桓公以兴建狩猎场为名去楚国重金收购梅花鹿。
很快,上百名齐国商人组织了一个大型采购团,用大车拉着铜钱,到楚国去大量购鹿。他们在市面上到处传言:“齐桓公好鹿,愿不惜重金购买!”虽然鹿是楚国所特有的,但当时在楚国并不是什么罕见动物,楚国人把鹿当作食物,通常两个铜币就可以买一头。但是齐国商人一来就开出了高价,开始是三个铜币买一头鹿,半个月后涨到五个铜币一头。随着时间的推移,鹿的价格还在不断上涨,原来两个铜币的鹿逐渐被炒到十个铜币、十五个铜币,有时甚至上百铜币才能买到一头鹿。
这件奇事很快就传到了楚王的耳朵里,楚王一开始还有点儿疑虑,他派人调查了一下,下面的人回报说齐国买鹿是为了兴建狩猎场供齐桓公玩乐。就这样,楚王根本没有弄清楚齐国的真正目的,就过早地放宽了心。
齐国重金买鹿在楚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农夫们惊讶地发现,一头鹿的价值竟然抵得上千斤粮食,于是他们纷纷舍弃农田,制作猎具跑到深山里去猎鹿。鹿越来越少,猎鹿的人却越来越多。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管仲的运作和各国商人的推动下,猎鹿成了楚国的举国运动,人们都放弃本职工作跑到森林里抓鹿,甚至一些士兵也将手中的兵器换成猎具,偷偷地跑去打猎。这一年,楚国的粮田大面积荒芜,官府和民家的铜币却堆积成山。
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楚国傻眼了。楚国的大小粮仓都见了底,几处毗邻齐国的边陲要地,更是接连因饥荒而爆发动乱。楚王一开始还没有慌,因为楚国有的是钱,他让人拿钱去齐国买粮食,没想到齐国却关闭了边境,不肯卖粮食给楚国。此外,管仲还让齐桓公发布号令,禁止其他诸侯国卖粮食给楚国。楚国空守着满仓库的黄金铜钱,却只能忍饥挨饿。
渐渐地,楚国民心不稳,日渐动荡,齐国又派大臣把粮食运到齐国和楚国边境的一个叫芊的地方,告诉楚国人说:“我們这地方有粮食,如果有谁不想再挨饿了,就离开楚国来我们齐国吧。”于是大批楚国人逃到了齐国。
眼看时机成熟了,管仲就集合八路诸侯大军,浩浩荡荡地进逼楚境。此时的楚国民心涣散,军队也饿得无力作战,如案上的鱼肉,只能任人宰割。楚王只得放下老牌强国的尊严,向齐桓公求和,同意听从齐国的号令,把齐桓公捧上了霸主宝座。
纵观这几次“货币战争”,从头到尾都贯穿着管仲的经济思想——“轻重之术”。管仲认为商品和货币都有价值,价低则贱,贱即为轻;价高则贵,贵即为重。轻重是由流通量来决定的,散之则轻,藏之则重。商品与货币的轻重则刚好相反,币重则物轻,币轻则物重。“故善为天下者,谨守重流,是天下不吾泄矣,彼重之相归,如水之就下”,这是说一方面守住本国所有的重要物资,不通过贸易流通出去;一方面要将别国的重要物资,通过贸易“泄”到本国来。一句话,通过调节战略性物资的供给,便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控一国的经济命脉。
选自《世界贸易战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