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彦 李惠文 罗小琴△
【提 要】 目的 探讨我国贫困地区人居环境对疾病患病率的影响,为提高贫困地区健康水平提供政策建议。方法 利用2016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村人居环境数据库数据,以湖北和青海两省4个国家级贫困县1682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分析探究人居环境因素与45种重点疾病患病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通过多因素分析发现,收入水平、老龄化率、宽带覆盖、道路硬化、文体活动场所、供水方式和燃料使用与疾病患病率显著相关,其中集中供水、无秸秆焚烧、通村路已全部硬化和有文体场所等环境因素与农村地区疾病患病率呈负相关。结论 良好的人居环境有助于降低贫困地区疾病患病率,应进一步加强健康村镇环境建设,提高农村人民健康水平。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社会决定因素”是导致疾病的“原因的原因”,包括除直接导致疾病因素外,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全部社会条件,应从日常生活环境和社会结构性因素两个方面采取行动,实现健康和健康公平[1]。人居环境作为健康社会决定因素之一,是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决定因素。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5号)[2]。2016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等15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国卫财务发〔2016〕26号)[3],提出要 “统筹治理贫困地区环境卫生问题,实施贫困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扶贫行动,有效提升贫困地区人居环境质量”和“深入开展贫困地区爱国卫生运动”。认真做好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对于提高贫困地区健康水平,减少因病致贫返贫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行政村为研究对象,探究提升人居环境对促进贫困人口健康的作用,为更具有针对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降低农村居民疾病发生,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本研究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4个定点帮扶国家级贫困县(市、区):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红安县和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1682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
贫困地区患病率数据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为2016年开始基层卫生计生服务网络连续入户调查所获取的导致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且严重影响劳动能力的45种重点致贫疾病的患病信息,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本研究患病率是指2016年某村常驻人口中患45种重点疾病的人群所占的比例。
农村社会人口学信息和人居环境数据来自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村人居环境数据库,选取宽带覆盖(无/部分/全部行政村通宽带)、道路硬化(部分/全部行政村村内道路已硬化)、文体活动场所(无/有)、供水方式(分散/集中)、燃料使用(无/有秸秆焚烧)和垃圾处理(无/有集中处理)等指标。其他指标包括行政村驻地(否/是位于乡镇政府驻地)、收入水平(居民年人均纯收入)、老龄化率(60岁以上人口占比)。
分类变量描述采用频数和构成比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多因素分析采用广义线性模型[4],对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疾病发生与人居环境关系进行初步探索。数据统计分析使用Stata 14.0软件,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682个行政村中,有9.9%位于乡镇政府驻地,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为6109元,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常驻人口的16.4%;有23.0%的行政村所有自然村屯均未通宽带,38.6%部分通宽带,38.4%全部通宽带;56.4%的村内道路已全部硬化;67.6%有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尚有50.7%无集中供水,各家各户自己解决饮水;78.4%采用柴火、秸秆做燃料焚烧;85.0%无垃圾集中收集,各家各户自行解决,或村内露天堆放或村内简易填埋(无防渗),详见表1。
1682个行政村45种重点疾病平均患病率为13.8‰。无行政村通宽带、全部行政村村内道路已硬化、有文体活动场所、集中供水和无秸秆焚烧的农村居民患病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详见表1。
表1 不同人居环境中行政村居民疾病患病率的比较
以贫困地区疾病患病率为因变量,将人居环境因素作为自变量纳入模型一,进行多因素分析;模型二为在模型一的基础上,加入政府驻地、收入水平和老龄化率等社会人口学指标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结果如表2所示。在控制了社会人口学特征后,宽带覆盖、道路硬化、文体活动场所、供水方式和燃料使用情况依然与疾病患病率有关,而垃圾处理则无关。通村路已全部硬化、有文体活动场所、集中供水、无秸秆焚烧等环境因素和收入水平与贫困地区疾病患病率呈负相关;有宽带覆盖和老龄化率与贫困地区疾病患病率呈正相关。
表2 贫困地区疾病患病率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基于全国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和农村人居环境数据库数据,本研究对贫困地区行政村疾病患病率与人居环境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为促进农村居民人居环境和健康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总体而言,调查地区农村居民45种重点疾病患病率为13.8‰,45种疾病整体患病水平低于2013年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农村居民两周患病率(20.2‰)[5]。
本研究发现,良好的人居环境能够减少疾病患病风险。对于村内道路已全部硬化和有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的行政村疾病患病率较低。既往研究表明居民体力活动场所可及性越好,居民休闲性体力活动水平越高[6-7]。道路的硬化和文体活动场所的建设改善了农村路面整洁程度和活动场所的可及性,从而促进农村居民进行文体活动,提高农村居民身心健康状况,降低患病风险。
饮水安全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健康。本研究发现采用集中供水的行政村疾病患病率较低。通过集中供水的方式,经过统一的净化处理和消毒,可以更好地保障生活用水在运输过程的品质,且相关研究证实供水方式为常规处理的生活饮用水合格率优于未处理的饮用水[8]。因此因地制宜加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做好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有利于减少农村居民疾病的发生。
在燃料使用方面,本研究发现贫困地区仍有78.4%的行政村采用秸秆和柴草等固体燃料,与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75.8%农村家庭主要使用固体燃料的数据相近[9]。由于秸秆焚烧烟雾可引起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10],本研究发现无秸秆焚烧的行政村疾病患病率较低,应推进清洁能源使用以降低室内空气污染水平。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宽带覆盖程度高的行政村患病率也高,可能由于互联网拓宽了人们获取健康知识的途径,一定程度上促进人们就医行为,使得疾病知晓率较高。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无法对人居环境和患病率之间关系进行因果推断;第二,由于数据可获得性,本研究选取4个定点帮扶国家级贫困县的行政村为研究对象,其外推可及性受限;第三,采用以行政村为研究对象,农村居民患病率还可能受到个体行为方式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