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优萍 叶挺 黄杰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在持续静脉输液中留置针逐渐了取代了头皮针,进而改变了因反复穿刺所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并确保了血管通路的顺畅,提升治疗安全性。然而在本院老年留置针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并发症之一为静脉炎,其发生率为25%~80%,且主要表现为红肿、疼痛、串珠样结节、触及索状硬条等为主[1]。当发生静脉炎后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痛苦,同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治疗疗效。这就需要予以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以预防留置针患者相关性静脉炎的发生。因此,本次针对优质护理用于老年留置针患者相关性静脉炎的效果展开了研究,并探究相应的静脉炎预防策略,同时将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老年留置针患者120例患者纳入实验。详细内容如下。
研究对象为本院老年留置针患者120例,以患者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本院建档单双日分成对照组(60例)与观察组(60例)。以上患者均在治疗过程中行静脉留置针,并知情且同意本次研究,同时排出沟通障碍、精神异常、年龄60岁以下的患者。其中对照组27例女患者,33例男患者;年龄65~82岁,平均(74.53±2.29)岁。观察组28例女患者,32例男患者;年龄65~84岁,平均(75.47±2.50)岁。两组患者均持续静脉输液15天以上,且输液量均在550~1 000 mL。对比以上患者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获得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在留置针前对患者的静脉进行综合评估,并选择适合的血管进行穿刺并留置针,在输液过程中密切检查并询问患者感受,输液后指导患者日常生活注意事项。观察组进行优质护理,具体操作内容如下几点:(1)严格监督护理人员按照《促进护理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相关优质护理内容,正确划分护理等级,严格按照一二三级护理内容展开护理服务[2];(2)在留置针前,护理人员要为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与心理疏导,讲授有关留置针的具体知识,会发生的不良反应,并讲解静脉炎的防护以及危险以及注意事项,以进而提高患者的配合度,使患者更深入地了解留置针。同时展开针对性心理疏导,为其树立治疗自信心[3];(3)根据患者的年龄、血液黏稠度、血管详情、静脉用药种类,选则良好的静脉进行穿刺。并由操作能力较高的护理人员进行穿刺,确保一次穿刺成功率,减轻对血管的伤害,此外穿刺过程需保持无菌操作;在进行穿刺前也可将扩张静脉和软化静脉的药物涂在预刺静脉上,不仅能够保证穿刺成功率,还能够有效的避免静脉炎的出现[4];(4)在展开静脉输液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控制要速度,选择浅静脉留针后,要确证留针时间不超出3 d,更换留置针时需对针眼进行消毒,然后在选择避开穿刺点的位置再次为患者穿刺与留置针;(5)如果患者所输液体为高危药物,需按时巡视患者,并密切检查患者输液位置有无红肿、渗液、疼痛、导管通畅等情况问题;确保药物效果,对于一些高浓度的药物,要将滴注速度调慢;(6)静脉输液过程中要和患者多沟通交流,明确患者是否出现灼热疼痛情况,要在第一时间发现导致静脉炎不利因素;(7)同时护理人员必须有熟练的穿刺技术,明确患者静脉具体情况,在结合工作经验确保成功穿刺,还可以降低药物对静脉的伤害和刺激。
(1)使用满意度标准评分表(百分制)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满意>80分,基本满意60~80分,不满意<60分;(2)使用HAMA与HAMD量表(各项总分50分)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分数越低状态越好;(3)采用生活质量调查量表(SF-36)评定两组护理后生活质量,包括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活力、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等维度,各维度评分0~100分,分值越高越好;(4)观察患者静脉炎发生例数及详情,参考《中医外科学》[5]静脉炎诊断标准,Ⅰ级为静脉置管处皮肤出现轻微红肿,Ⅱ级为静脉置管处皮肤出现浅褐色或深红色且血管弹性下降,Ⅲ级为静脉置管处皮肤呈深褐色或黑色,血管弹性严重下降,并出现分支。
如表1所示:在静脉压发生率对比上,对照组高于观察组,且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如表2所示:在心理状态对比上,干预前两组不具优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HAMD与HAMA评分均高于观察组,且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护理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对比[例(%)]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对比(分,)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对比(分,)
组别 例数 HAMA HAMD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60 28.05±2.99 16.54±1.90 26.87±2.19 14.25±1.84观察组 60 27.45±2.81 12.78±2.12 26.56±2.36 11.21±1.05 t值 - 1.133 10.230 0.746 11.115 P值 - 0.260 0.000 0.457 0.000
表3 两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分组 生理职能 生理功能 活力 躯体疼痛 社会功能 情感职能 精神健康对照组 78.57±3.93 78.96±5.21 80.23±4.52 81.48±4.34 78.16±4.58 81.92±4.82 78.89±4.61观察组 86.93±4.65 87.24±5.96 88.75±4.98 88.63±5.29 87.46±5.74 89.43±5.57 89.31±5.29 t 值 10.636 8.102 9.813 8.094 9.810 7.897 11.503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表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例(%)]
如表4所示:在护理满意度对比上,对照组低于观察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临床中将年龄≥60岁的患者称之为老年患者,这部分患者的耐受度及血管通路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因此,在对老年患者展开长期静脉用药治疗的过程中,常应用静脉留置针展开治疗,以减少反复穿刺对患者血管造成的影响,并提升老年患者的耐受度[6]。然而部分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也会因为多种因素,导致其手臂上静脉呈现暗红色、留置针附近皮肤红肿、疼痛等并发症,这种情况就是静脉用药所引起的静脉炎。当患者并发静脉炎后,不仅会严重损伤患者身心健康,同时还会增加护理难度,易造成护患纠纷的发生[7]。然而该并发症具有可预防性,通过分析静脉炎发生原因,并在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用药的过程中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不仅能确保顺利展开治疗,同时还可有效减少静脉炎。而优质护理是临床近几年使用频率较高的护理模式之一,具有较显著的科学性、合理性、针对性,可满意老年患者多方面身心要求,进而改善患者预后质量[8]。
优质护理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护理模式,强调以患者为中心,能够给患者提供更为全面、系统化的护理服务,在优质护理干预下,观察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心理状态稳定情况及护理忙一度均优于对照组,且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研究结果说明,优质护理干预老年留置针患者治疗,可通过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策略来满足患者的临床需求,进而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使其积极地面对治疗。同时护理人员通过不断地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根据患者的血管情况,应用穿刺技术、控制静脉用药速度等方式对患者展开治疗,可提升舒适度[9]。而通过健康教育则可以使患者掌握自我护理关键,进而减少多种因素所导致的静脉炎的发生。通过优质护理对老年留置针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确保治疗效果,并使临床治疗更具安全性,不仅有利于患者预后质量的提升,同时还可以促进医院的稳定发展[10]。
本研究针对预防静脉炎发生制定了相应的护理对策,然而在实际施行中,部分老年患者还会因为其血管弹性、抗损伤能力、抗化学性、留着针时间、药物属性、自护能力较差等因素,导致发生静脉炎。因此,针对发生静脉炎的老年患者,还需予以其针对性的静脉炎护理,以控制与消除静脉炎。当老年患者出现静脉炎后,护理人员需立即将留置针拔出,并将患者静脉用药的肢体抬高,同时在肿胀的部位均匀涂抹碘伏,同时对局部展开热敷[11]。若患者在家中发生该种情况则也可以使用新鲜土豆湿敷30 min。如患者出现皮下血肿则拔出留置针并按压血肿部位,同时展开冰敷,然后更换留置针部位同时在操作的过程中要避开关节部位。而对发生液体渗漏的患者,则需要指导患者放松肢体,然后对留置针进行重新固定,同时检查与密切观察留置针部位[12-15]。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干预后HAMA、HAMD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老年留置针患者心理状况,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从而增强患者满意度。
综上所述,老年留置针患者静脉炎产生的原因有多种,要通过优质护理对患者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静脉护理、留置针护理等护理干预,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并能够有效预防与缓解静脉炎的发生。故优质护理效果显著且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