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石秀,罗立峰,张先念
(1.广东省路桥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广州 510623;2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州 516139)
目前在测定矿质集料承载比(CBR)时,主要是参考T 0134—1993土的承载比(CBR)试验。该试验的对象是土,而矿质集料承载比(CBR)试验的对象为矿质集料。前者经击实后是一个整体,而后者无法击实,是散体结构。在进行贯入试验过程中,随着贯入杆的压入,整体的土体变化较为均匀稳定,而矿质集料则由于突然滑移而出现“突变”的现象,因此如何减少“突变”的次数或减轻“突变”对CBR的影响,成为矿质集料承载比(CBR)试验是否成功的关键。分析矿质集料承载比(CBR)试验过程,减少“突变”或减轻“突变”与试件顶部荷载板的重量有关。目前土的承载比(CBR)的荷载板,其作用与之相当,每块重1.25kg,厚1cm(本文按厚度区分)。
本文在前期大量试验的基础上,结合矿质集料承载比(CBR)试验,继承T 0134—1993土的承载比(CBR)试验的部分做法,就荷载板厚度对矿质集料承载比(CBR)的影响,进行试验研究与分析[1-5]。
矿质集料承载比(CBR)试验只有顶面是活动的,即矿质集料处在一个有下限和侧限的容器中。当贯入杆下压时,集料的侧移除挤密以外,大的变形主要靠向上的变形发展来消化,于是荷载板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因为荷载板的质量大小决定了变形量的大小,且存在反比的关系,当贯入压力恒定时,荷载板的质量越大,矿质集料的变形越小,反之亦然。考虑极端情况,假如不允许这个变形,那集料势必处于一个封闭的不变形的空间内,当贯入杆下压作用时,只有压密,变形小,可以预测CBR值将会大大提升;相反如果没有荷载板则顶面在贯入杆作用时很容易发生变形,或者说会出现“无序”变形,从而导致所测的CBR值变异较大,影响到CBR参数的取用。因此,合适的荷载板质量,会使得矿质集料承载比(CBR)试验中的向上变形由“无序”变为“有序”,使得所测定的CBR值更加稳定。
本文矿质集料承载比(CBR)试验方法参见文献[5]。为使得研究更具普遍性,矿质集料选用了当前我国公路路面工程中较为常用的辉绿岩。荷载板采用0cm、1cm、2cm、3cm、4cm、5cm、6cm、7cm八种厚度,其1cm厚大小及式样同土的承载比(CBR)荷载板,通过八组试验分析研究荷载板不同厚度时对CBR稳定性的影响。其它试验组件同T 0134—1993土的承载比(CBR)试验和参考文献[5]。
辉绿岩:广东河源紫金临江芙蓉石场生产,物理指标及筛分见表1和表2。
表1 辉绿岩(10~20mm)物理指标
表2 辉绿岩(10~20mm)筛分结果
不同荷载板厚度及不同贯入深度时CBR变化趋势见表3及图1所示。
表3 不同荷载板厚度及不同贯入深度时CBR变化趋势
图1 不同荷载板厚度及不同贯入深度时CBR变化趋势
(1)当荷载板厚度小于5cm时,贯入度为2.5mm和5.0mm时的CBR变化波动趋势趋同。
(2)当荷载板厚度大于5~6cm时,变化波动趋势相反。这种波动是否具有规律性,还需进一步考察验证。
(3)当荷载板厚度大于6cm时,变化一致。其后情况由于数据有限,还需进一步考察验证。
不同荷载板厚度及不同贯入深度时变异系数变化趋势见表4及图2所示。
表4 不同荷载板厚度及不同贯入深度时变异系数变化趋势
图2 不同荷载板厚度及不同贯入深度时变异系数变化趋势
(1)两者之间的变化趋势一致,但就数据而言,贯入量为2.5mm时数据的波动性明显较贯入量为5.0mm时剧烈很多。就已有的两组数据而言,贯入量为2.5mm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4.5%,贯入量为5.0mm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7.38%,两者平均变异系数相差7.12%。
(2)贯入量2.5mm时的变异系数整体比贯入量5.0mm时的大。
(3)两个贯入量下的变异系数均存在最小值,位于3~5cm之间。就最小值而言,贯入量为5.0mm的变异系数小于贯入量2.5mm时的变异系数,差值在4%左右。
(4)对比两组数据的平均变异系数,贯入量为5.0mm的平均变异系数远小于贯入量为2.5mm时的平均变异系数。对比两组数据变异系数最小值,贯入量为5.0mm时的最小变异系数为6.0%,贯入量为2.5mm时的最小变异系数为10%,由此可以看出,贯入量为5.0mm时试验的稳定性明显优于贯入量为2.5mm时的试验稳定性。
(5)鉴于以上成果,推荐矿质集料承载比(CBR)试验采用贯入量为5.0mm。
贯入量为2.5mm时CBR及变异系数随荷载板厚的变化见表5及图3。
表5 贯入量为2.5mm时CBR及变异系数随荷载板厚的变化
图3 贯入量为2.5mm时CBR及变异系数随荷载板厚的变化
(1)CBR和变异系数均起伏较大。CBR2.5的平均值为48.44%,变异系数平均值为24.5%。
(2)变异系数在荷载板厚为3cm时最小,达到10%,与变异系数均值相差14.5%。此点所对应的CBR2.5为41.58%,与CBR2.5的均值相差6.86%,约平均值的14%。
贯入量为5.0mm时CBR及变异系数随荷载板厚的变化见表6及图4所示。
表6 贯入量为5.0mm时CBR及变异系数随荷载板厚的变化
图4 贯入量为5.0mm时CBR及变异系数随荷载板厚的变化
(1)CBR和变异系数起伏平缓。CBR5.0的平均值为76.59%,变异系数平均值为17.37%。
(2)变异系数在荷载板厚为4cm时最小,达到6%,与变异系数均值相差11.37%。此点所对应的CBR5.0为85.3%,与CBR5.0的均值相差8.71%,约平均值的11.37%。
(3)贯入量为5.0mm时的CBR5.0和变异系数的稳定性均优于贯入量为2.5mm时的。
不同贯入量2.5mm/5.0mm变异系数随荷载板厚的变化见表7及图5所示。
表7 不同贯入量2.5mm/5.0mm变异系数随荷载板厚的变化
图5 不同贯入量2.5mm/5.0mm变异系数随荷载板厚的变化
(1)贯入量为5.0mm时变异系数随荷载板厚的变化比较平缓,贯入量为2.5mm时变异系数随荷载板厚度的变化起伏较大。
(2)两者均存在最小值,位于3~4cm之间。贯入量为2.5mm的变异系数的最小值为10%,贯入量为5.0mm的变异系数的最小值为6%,相差约4%。
通过上述试验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随着荷载板厚度的变化,CBR及其变异系数随之变化。
(2)随着荷载板厚度的变化,贯入量为2.5mm时的CBR和变异系数均相比贯入量为5.0mm时的CBR和变异系数变化起伏较大,可见采用贯入量为5.0mm时的CBR和变异系数较为稳定。
(3)当贯入量为5.0mm,荷载板为3~4cm时,变异系数存在最小值为6%。
土的承载比(CBR)试验(T 0134—1993)规定的精密度和允许差CV≤12%。本文试验研究表明:贯入量2.5mm、荷载板为3~4cm和贯入量为5.0mm、荷载板为3~4cm时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0%和6%,均能满足CV≤12%的要求。但考虑到贯入量5.0mm时CBR和变异系数较为稳定,建议改进性的集料CBR试验荷载板采用4cm厚,与原土的承载比(CBR)试验(T 0134—1993)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