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大的舞台 专访天津眼科医院院长王雁

2021-07-07 08:12撰文王懿霖摄影袁丽美术编辑丁国明赵霞
求贤 2021年6期
关键词:屈光手术患者

撰文/王懿霖 摄影/袁丽 美术编辑/丁国明 赵霞

REPORTER'S

NOTES

人物素描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舞台,无论是华丽或平淡,都上演着各自的精彩。

本期“高端访谈”的采访对象,“舞台”在毫米之间。

眼角膜,眼球壁外层前部的透明部分,呈圆形,不足1 毫米厚,光线通过它准确地聚焦在视网膜上,构成了影像。人体的构造复杂且精密,仅1 毫米厚的器官,承担起了人类对世间万物认知的重任,它将质朴的真实折射出动人的光彩,将单调的颜色幻化成斑斓的画面。

“王雁,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内开展全飞秒SMILE 手术第一人。”六年前,记者作为一名饱受高度近视困扰的患者,慕名来到了王雁院长的门诊。在经历了仅10 分钟的手术后,轻松摘掉了戴了十几年的“瓶子底”,恢复了正常视力。

缘分就是如此奇妙。六年后接到采访王雁院长的任务,心中满是期待。

再次见到王雁院长,她正步履匆匆地从楼道尽头走来,和六年前相比,好像有些许的驼背。

“今天是护士节,王院长到各科室慰问刚结束,咱们约的时间正好。”当记者暗自为这份“巧合”感到幸运时,医院负责接待的同志继续说道,“王院长每天都是这样马不停蹄的,所有的工作都是‘无缝对接’,甚至是‘同步进行’,好几次我看见她在办公室一边啃面包一边改论文。”正说着,王雁走近了,“没让你们等太久吧,咱们进屋说。”

“为护士们庆祝节日是我们医院的传统,传承很重要。”刚刚落座,王雁就围绕着“传承”这一话题开启了这次采访,记者甚至还没来得及“自我介绍”和发问。“天津眼科医院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它的前身是1924年北洋医科学校法籍教授卢梭望创办的中国华洋防盲会,新中国成立后被批准为第一批公立眼科医院。医院发展至今能有如此大的成绩,就是依靠着一代代人的传承。”

对于医院,王雁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从服务到技术,从传承到发展,侃侃而谈的背后是她几十年的耕耘与探索。“现在大家都在关注医院的服务质量,在我看来,医院最重要的服务就是自身的专业。”

“医德为本,修身为主;病人为本,修业为上。”作为管理者,王雁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而作为医生,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

30 多年前,我国角膜手术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已经相对成熟,而在角膜屈光领域却仍是一片空白。“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对视力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不仅要求看得见,还要有更安全的技术,更完美、更精准的视觉质量。”这一现状敦促着王雁,开启了她在这一领域长达几十年的探索。国内没有参考,只能放眼国际。在信息技术还不发达的那个年代,王雁抓住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搜集各类相关资料,自己研究摸索。

与角膜领域其他手术不同的是,接受屈光手术的群体是身体健康的中青年,他们不是盲人,只是想要更好的视力。因此手术不能失败,并发症也要做到可防可控。面对着如此巨大的压力,王雁未曾有过丝毫要放弃的念头。除了源于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外,更多的还是来自患者的期待。

“听说我们有了新的技术,需要找志愿者,一位患者特意跑来说愿意参加试验。”王雁向记者回忆道,这位患者曾经在她的治疗下,恢复了一只眼睛的视力。参加试验是出于对王雁的信任,以及对医学的期待,“另一只眼睛已经看不到了,如果还可以利用,我愿意将其贡献出来,希望能对医学的发展有所帮助。”说到这儿,王雁顿了顿。看得出来,时至今日,这位患者对她的触动仍然很深。

终于,在2011年8月18日,王雁以她多年的临床学术积累和在业内的信任与口碑,成功地完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内第一例微创SMILE 手术,并进行了一系列不懈的探索,引领我国屈光手术领域很快进入到了“无瓣”、“微创”时代,由她开展的国际首例1.5 毫米SMILE 微切口透镜取出术,在国际上引发了强烈反响。随后,王雁撰写的《手术专家共识》发表并很快成为了全国眼科医生的指南,并纳入CFDA 规范。为了使更多患者受益,她先后培训了全国各层级眼科医生10000 余人次,受益医院超300 家,国内手术约280 万例,并逐步向国外20 余国推广,先后受邀赴美国哈佛大学、伯克利大学及国际会议演讲。

由最初的单纯引进设备及完成手术,到在该领域有所突破,迈进国际领先行列,王雁所付出的辛苦并不是她口中简单的“探索”两个字所能概括的。她引领了我国屈光手术领域实现了微创转型升级,以一己之力带动我国眼科事业发展,并在国际上形成影响力。

同行的肯定为王雁带来了许多荣誉,但在她的心中,更看重的还是病人的认可。说到这儿,记者赶紧插话亮明了身份:“我是您的患者,六年前做的手术。”王雁先是一惊,然后轻拍双手笑了起来:“哎呀,我说怎么好像在哪儿见过你!真是太有缘了,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听完记者“感觉非常好”的回答后,她笑得更开心了,“这是我最高兴的事,每当碰见像你这样的患者,我都能开心好久。”说着她站起身,拉起记者合影留念。

对患者的仁心和对技术的渴望成就了今天的王雁,但那些耀眼的头衔与成绩并不是她的终点。“院有名科,科有名医,医有专长,对于我们医院来说,把眼科事业做大做强就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

面对疑难杂症患者越来越多的情况,王雁率领各科室专家建立起了眼科MDT 多学科会诊中心;在防控青少年近视的社会责任中,王雁也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全国宣讲的科普工作;了解到偏远地区的医疗需求,王雁甚至亲自带队到当地进行援助;针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应用难的现状,身为高校导师的王雁更是在多种场合呼吁,并提出自己实质性的建议,更是为培养年轻医生及优秀学子倾注的所有心血。

医者、学者、师者、管理者,毫米大的“舞台”随着王雁身份的转换在不断延展。但那束聚光灯始终聚焦在患者身上,未曾偏离。

EXCLUSIVE

DIALOGUE

独家对话

记者:据了解,国内首次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是由您成功实施的。请问该技术难点在哪儿、目前应用效果如何?

王雁:的确,SMILE 手术是一项新的技术,在当时存在太多的未知。首先,手术的安全性如何、稳定性如何都不清楚。SMILE 手术最大的特点是小切口,对病人的好处是微创、安全,但对于医生来讲,手术操作难度加大,需要特别技巧。为了克服这些难点,我反复思考,琢磨出最轻柔的手法、最简洁有效的操作、最优化的手术步骤,点点滴滴,不断摸索、不断改进,并与国内同行分享。其次,当时还没有专门的手术器械,我深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研制出特殊的手术器械,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目前已全国推广,深受欢迎。再次,撰写的《手术专家共识》已形成规范并发表于《中华眼科杂志》已成为所有眼科医生必读必看的指导和指南,飞秒激光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成为中国CFDA 的重要参考。同时,率领团队开展了大量与SMILE 手术相关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从神经知觉、生物力学到手术的长期安全性及稳定性,将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在世界产生较大影响力。最后,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将手术经验及技巧分享给国内外同行,自天津市眼科医院开展第一例SMILE 手术之后,全国数百家医院均采用此技术,已达280万人,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长期稳定性均表现出较多优势,为我们安全有效地视觉矫正作出了贡献。

记者:屈光不正除了大家熟知的近视外,还有哪些?它们的发病原因是什么、危害有哪些?

王雁:屈光不正主要包括近视、远视和散光。远视与近视的原理相反,是在放松调节时,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后。散光是由于角膜等人眼光学介质屈光力不一致,导致进入眼内的光线不能在同一平面上汇集成焦点,因此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屈光不正共同的特点是人眼视物时成像不等在眼底视网膜上,表现为视物不清。可以由各种原因引起。

以近视为例,往往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包括遗传、环境、个体因素。大多数是原发性的近视,包括单纯性近视和病理性近视,还有少部分是继发与其他眼病或者全身病引起,如先天性小眼球、白内障、青光眼等眼病,以及马凡综合征、白化病、糖尿病等全身病。目前,多数学龄儿童单纯性近视主要还是由于环境导致,包括我们常说的近距离用眼过多及户外活动过少等。

中度近视可以引起视物不清、视疲劳等视觉症状。高度近视则是眼轴明显拉长,引发病理性变化,包括视网膜脱离、后巩膜葡萄肿、漆裂纹、黄斑出血等眼底疾病,以及青光眼、白内障等病变,严重者会造成明显的视觉损害。

由于屈光不正特别是近视眼在我国高发,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号召全社会高度重视青少年的眼健康,让他们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作为国家卫健委国家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管理专家委员和一名眼科医生,我责无旁贷,积极投入,做了许多工作,包括对口帮扶贵州省、四川省和重庆市开展此类工作,带领天津市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心完成对天津市几十万青少年的近视筛查和宣传科普及必要的预防干预工作等等。虽然这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我认为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记者:对屈光不正这类疾病更重要的是预防,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做呢?

王雁:我要说的是,近视和散光一旦发生是无法治愈的,所以需要及时矫正、提高视力,延缓其向高度近视发展。目前,青少年主要是通过框架眼镜和隐形眼镜,成年人可以选择屈光手术。

对屈光不正这类疾病更重要的是预防。对于学龄儿童来说,正确的写坐姿势以及良好的用眼习惯十分必要,充足的户外活动特别是必要的沐浴阳光(每天最好一个小时以上)也是公认的预防措施。此外,严格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减轻课业负担、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丰富的维生素摄入等,都有一定的保护和预防作用。最重要的是要早发现、早干预,精准干预可以不同程度地减轻减缓近视的发生和发展。

记者:谢谢您的科普。最后一个问题是,能否透露一下您目前的科研重点?

王雁:我们多年来的科研始终围绕着临床需求及临床难点,以患者需求和临床问题为导向,融合了许多交叉学科。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一是视觉科学。眼睛是视觉器官,眼睛的解剖、生物学特点及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较多,但由于视觉科学特别是视觉光学较为复杂,需要深入探讨,因此要延续我们的研究成果和方向,继续与我们的长期合作者南开大学联合,结合物理光学及视觉科学、认知学等方面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

二是生物力学。这在眼科是全新的领域。生物力学是探讨外力、内外力的刺激后对生物体的影响,最新发现,其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眼科学领域此前没有太多报道。我们多年来与天津大学、南昌航空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做了许多研究,并取得较大成就,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未来将继续此方面的研究工作。

三是人工智能。借助最新AI 技术,我们已经实现一些眼科常见和罕见疾病的精准诊断分类,特别是我们与合作团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功开发了视觉矫正手术参数优化模型和预测模型,显著地提高了诊疗精准性;建立开发“视觉矫正智能诊疗平台”,具有较好应用推广前景,关键技术入围2020年度“中国眼科学十大进展”。我们会继续借助AI 等先进技术手段,不断挖掘医学未知、提升治疗效率,继续坚持创新和转化应用,争取将AI在医学领域的优势充分发挥,造福更多的患者。

猜你喜欢
屈光手术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轻松做完大手术——聊聊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云南省寻甸县小学生视力不良及屈光不正患病率调查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2020年来多名新冠患者隐私遭泄露 患者隐私应如何保护
手术之后
18~30 岁近视病人眼生物测量参数的分布及相关性分析
学龄前儿童Suresight 视力筛查仪检查屈光异常标准的探讨
眼的屈光参差及配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