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薪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河南 洛阳 471000
剖宫产是经腹切开子宫取出胎儿的手术,剖宫产医学指征包含瘢痕子宫、胎儿窘迫、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巨大儿等,非医学指征包含脐带绕颈、胎膜早破、超过预产期等,无法自然分娩,但为保障产妇及胎儿生命安全,可行剖宫产术[1]。由于剖宫产产妇身心状态较差,需注意围术期可靠的护理干预,展开人性化护理则体现“以患者为中心”护理理念,改善心理状态,促进术后快速康复,护理价值较高[2]。为此,本研究对人性化护理在剖宫产围手术期护理中对护患关系的改善作用进行了探讨,报告如下。
选择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2018 年1 月—2020年1 月期间收治的行剖宫产产妇100 例作为资料,随机分组各50 例,均符合剖宫产指征,均为单胎、无产前出血、羊水过多及其他严重并发症,伴随子宫收缩乏力高风险因素[3],排除凝血功能障碍产妇、免疫系统疾病产妇、伴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产妇等。产妇均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及目的,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对照组产妇年龄22~35 岁,平均年龄(28.74±2.62)岁,孕周35~39 周,平均孕周(37.42±1.41)周;观察组产妇年龄21~35 岁,平均年龄(28.68±2.74)岁,孕周35~39周,平均孕周(37.40±1.37)周。比较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包含生命体征监测、出血预防及处理、产后护理等。
1.2.2 观察组;结合上述护理展开人性化护理干预,如下:(1)心理护理,剖宫产产妇多伴随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伴随子宫收缩乏力高风险,心理状态较差,需做好对其的安抚,告知其如今医疗技术进步,剖宫产安全性提高,对保证母婴安全效果好,并引导产妇疏解内心压抑情绪,引导其正确宣泄,避免负面情绪压抑,且需开展对产妇的详细健康教育,确保其做好全方位准备。(2)环境护理,为产妇提供舒适整洁的病房环境,此时产妇敏感,需减少光线刺激、造影刺激等,严格控制室内温湿度,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3)分娩护理,做好分娩陪护,密切监测产妇生命体征,若产妇意识清醒则注意转移其注意力,消除解剖、取胎儿及缝合等异样感,成功分娩后尽早完成母婴接触,促使产妇感受新生命;了解产妇的个性化需求,尽量满足;术中若外需及时处理,但不可慌张营造紧张氛围,避免产妇内心压力增大。(4)术后护理,术中注重对产妇的保暖,预防寒颤,密切监测子宫收缩及流血情况,预防感染;术后疼痛明显产妇需采取转移注意力、物理止痛等方式缓解疼痛;术后6 h 禁饮禁食,早期可进食流质食物,恢复胃蠕动可进食半流质食物[4]。
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流血量、住院时间;结合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心理状态,分数越高,焦虑及抑郁状态越严重。结合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价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满意度=满意率+一般率。
采用SPSS 17.0 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流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出血及住院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出血及住院时间比较(±s)
组别观察组(n=50)对照组(n=50)tP手术时间(min)42.31±4.81 84.62±8.94 29.47<0.05术中出血量(ml)172.62±12.34 282.64±20.08 33.00<0.05术后24 h流血量(ml)108.43±22.03 160.11±25.51 12.25<0.05住院时间(d)6.11±1.79 8.23±1.94 5.67<0.05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 评分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s)分
表2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s)分
组别观察组(n=50)对照组(n=50)tP SAS护理前50.42±8.46 50.34±8.36 0.04>0.05护理后34.42±7.61 42.29±7.94 5.05<0.05 SDS护理前53.21±9.46 53.37±9.25 0.08>0.05护理后35.52±8.12 43.34±9.03 4.55<0.05
观察组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χ2=6.06,P<0.05)。
阴道分娩是自然且符合生理的分娩途径,分娩后迅速康复,且新生儿能更好的适应外界环境[5]。如今我国加强阴道分娩宣传,但仍有部分孕妇受到心理、生理、并发症等多种因素影响,需采取剖宫产保证母婴健康。由于剖宫产需切开腹壁及子宫壁,再将胎儿及其附属物取出,最后缝合,存在创伤大、并发症多等弊端,需加强围术期护理干预。为促使产妇信任医护人员,积极配合医护工作,可开展人性化护理干预,尽可能帮助产妇降低手术风险,改善心理状态,减轻分娩痛苦,拉近医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6]。人性化护理注重从内、外多个角度调节患者心理状态,纠正错误认知,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而且重视剖宫产术产后出血及子宫复旧等风险,加强风险评估及及时处理,确保减轻危险程度,提高护理质量[7]。此外护理中保护产妇隐私,不影响产妇手术下对身体充分覆盖,给予人文关怀,降低产妇抵触心理。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流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后,观察组SAS、SDS 评分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人性化护理可有效减少出血及相关风险,缩短住院时间,调节负面情绪,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综上所述,人性化护理在剖宫产围手术期护理中对护患关系的改善作用较好,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