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管类乐器及其与民族声乐演唱的关系

2021-07-06 05:07崔钰
关键词:民族声乐风格关系

崔钰

摘 要:民族声乐与传统乐器的结合,无论是对民族声乐的演唱和教学,还是对民族乐器本身的发展,都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两者之间相互融合与支持、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关系,既使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产生了质的飞跃,也为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形式和声乐教学领域开拓出更为宽阔的领域,同时也推进了传统乐器的不断改进和创新。本文以传统乐器中的吹管类乐器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箫和笛子、唢呐为代表性乐器,通过分析论述,阐明该类乐器与民族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的关系,并力图从中发现和探索出一定的与乐器发展,尤其是与民族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有段的规律性表现或理论质素。

关键词:吹管类乐器;民族声乐;关系;风格

中图分类号:J63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1-0103-04

我国传统乐器与民族声乐两吹管类乐器;民族声乐;关系;风格者之间的相互支持、相得益彰和相映成趣的密切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产生了质的飞跃,也为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形式和声乐教学领域开拓出更为宽阔的领域。鉴于此,通过描述说明传统乐器功能和形成发展的历程,以及与之相关的文献史料的基础上,梳理分析两者之间的融合与支持关系,具体阐述传统乐器对民族声乐演唱的辅助和推动。对于我国民族声乐演唱和教学的发展,对于传统乐器的运用和创新均由重要的价值,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研究我国民族声乐演唱和教学的新途径,从而推进了我国民族声乐研究领域的扩展。众所周知,我国传统乐器一般划分为拉弦乐器、打击乐器、吹管乐器和弹弦乐器四类。本文以传统乐器中的吹管类乐器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该类乐器与民族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的关系,并力图从中发现和探索出一定的与乐器发展,尤其是与民族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有段的规律性表现或理论质素。

一、传统吹管类乐器及其历史沿革

就吹管乐器的产生发展而言,我国的吹管乐器起源甚古,相传在四千年前夏禹时期,就有一种用芦苇编排而成的吹管乐器叫作“钥”。甚至考古学家在山西万泉县的荆村发还掘出三个新石器时代的“埙”,《诗经》中也有关于箫、管、钥、埙、笙等乐器的记载。后来兴起的军乐,又叫鼓乐、横吹、骑吹等则以排箫、笳、角、笛等为主要乐器;西汉至唐五代这一大时间跨度的历史时期内,吹管乐器的发展形成新的繁荣并达到新的高峰;唢呐的出现较晚,约在明代始有所记载。在我国,传统的常用的吹管乐器有箫、笛子、笙、唢呐等,其中以箫、笛和笙为最为古老的汉族吹奏乐器。需要说明的是箫与笛子尽管均由竹管制作,而且都是通过竹管挖孔获得音响,但两者之间的区别却是非常明确的。最突出的标志是笛子横吹有膜孔,箫竖吹且没有膜孔,但有后音孔。只是在当今乐器中,也有短的竖笛,不贴膜,音色在笛箫之间,更接近笛子。在中国古代,不贴膜的横吹乐器与竖吹乐器各方面区别不大,音色更接近箫。此外,关于箫与笛的起源,也有不同的额观点。《周礼》所记载的周代雅乐中已用到乐器“篴”,篴与笛同音同义,只是吹奏方式不同:篴为竖吹,而一般的笛子是横吹。随着考古发现的进展,湖北随州出土的两支春秋战国时期的横吹乐器,就非常像笛子。这种乐器由竹管制作,上开6孔,其形制也与竹笛极为类似,只是一端封闭。笛子在汉代已经比较普遍,魏晋时期已经是乐队中的主奏乐器;唐代又出现了前6孔,旁1孔加竹膜的七星笛;到了元代则出现了龙笛,且在形制上与今天的6孔竹笛完全一致。以下我们对箫和笛子及其演奏功能进行分别阐述。

在所有的吹管乐器中,箫是比较古老的品种。箫亦称篴、箎、龠等,我国传统的箫一般分为洞箫和琴箫两种,名称虽然不同,但其材料和形式均为单管、竖吹;在制作材质上,箫由竹子制成,吹孔在上端。按“音孔”数量区分为六孔箫和八孔箫。六孔箫的按音孔为前五后一,八孔箫则为前七后一。八孔箫为现代改进的产物。箫的吹孔很小,并且依管壁厚度向内倾斜,这样吹奏时气流一大反而吹不响了。易言之,箫的吹奏音量小是由其本身结构所致。因为吹奏音量较小,音色柔和,甘美而幽雅,箫主要用于独奏和重奏,特别适合演奏低沉委婉的曲调,寄托宁静悠远的遐思,表现细腻丰富的情感。也因此,在音乐欣赏和感受上,箫往往给人以幽静典雅,回味无穷,知音难遇,陶醉其中的美感。箫的历史悠久的主要证明是许多汉文史典籍都对它的形制和功能有所记录。我国传统吹管乐器中除了箫、笛子这两种比较主要的之外,還有埙、排箫、唢呐、管、笙、芦笙、巴乌、葫芦丝、竽、芒筒等。其中唢呐应用最为广泛且比较常见、并且在民族声乐演唱中起到伴奏作用最多的乐器之一,详见后论。

二、箫与笛子的文献记载与吹奏特点

一般认为汉文史典籍中较早记录箫的文献是先秦时期的《吕氏春秋》所写录的“黄帝命伶伦伐昆仑之竹为管”的“管”,但是这并不很确切,因为缺少出土文物的佐证。东汉应劭所著《风俗通义》所说的“舜作箫,其形参差,以像凤翼。十管,长二尺”是直接对箫乐器的描述;三国时魏人张揖所著《广雅》更为具体地阐述说“箫,大者二十四管,小者十六管”。这些记录表明,箫在汉朝应该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乐器,而且在形制上,已经基本定型。箫在汉朝的普遍应用的情况,我们可以从西汉文学家王褒《洞箫赋》中找到说明。该赋先写箫由竹子制作而成,再写箫的制作者及吹奏者,接着写箫声极尽奇妙的变化,然后写箫声的道德感化作用和艺术感染力,最后再写静听箫声所体会到的余音袅袅和不绝如缕美感。《洞箫赋》把箫的材质、制作,以及功能特点和美感作用说得非常透彻,尤其是关于制作方面的刻画更是具体而微:“于是般匠施巧,夔妃准法,带以象牙,掍其会合,锼镂离洒,绛唇错杂,邻菌缭纠,罗鳞捷猎,胶致理比,挹抐擫 。”其意思是说作为极品的乐器箫,是鲁班、匠石这样的高手施展技巧之作、师襄夔妃这样的大师定准音阶;象牙被装饰在箫管的会合处,箫管上再雕刻各种精美的花纹,吹口处用鲜红颜色涂饰;箫管排列缠绕在一起,如鱼鳞罗列,参差不齐。排箫编连细密合理牢固,按捻掀点均合法式。

时至今日,箫主要用来演奏,这方面以国内盛传的“洞箫十大名曲”为代表。其中包括清婉悠扬洞箫曲《清明上河图》《凤凰台上忆吹箫》《玉箫声和》《平湖秋月》《忆故人》等。用箫伴奏的声乐演唱节目尽管不多,但也还是出现过。如《苏武牧羊》《春江花月夜》等箫的演奏曲,这些演奏曲中,也有的包含着箫与声乐演唱的关系。

与箫比较近似的吹管乐器是笛子。如上所述,该乐器也是很早就在我国广为使用的。因为笛子大多是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又称“竹笛”。笛子的音乐表现力非常丰富,既能演奏悠长、高亢的旋律,也可以表现辽阔、宽广的情调,同时还可以奏出欢快华丽的舞曲和婉轉优美的小调,以及模仿表现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如各种鸟叫蛙鸣,同时可以连续的演奏出断音,滑音,颤音等,笛子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笛子在较早的古代文献上也有记载,东汉时期马融曾写过《长笛赋》。在该序文中作者阐述其创作动机时说:他在一个特殊的机缘下于客栈中听到一位音乐家吹奏了上古雅曲《气出》《精列》《相和》,甚为动容,有感而作。这说明笛子及其演奏在那个时代已经普遍;而且在该赋中,作者还追述了笛子的来历“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鸣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声相似。剡其上孔通洞之,裁以当簻便易持。易京君明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后出,是谓商声五音毕。”指出笛子是少数民族羌人发明并经过后人完善的乐器。在我国,随着时代的发展,笛子的创新与改进也有较大的幅度。因此,笛子在后来被更为具体地细分为曲笛、梆笛、中音笛、短笛、箫笛、弓笛和口笛等。其中曲笛多为C调或D调,发音浑厚、饱满、音质纯朴、清脆而秀丽,多用于江南丝竹和昆曲伴奏;梆笛多为G调或A调、F调,发音高亢、明亮、辽阔,穿透力强,北方梆子戏曲伴奏用之较多,除戏曲伴奏外,在歌舞伴奏、合奏、重奏中起重要作用;中音笛多为E调,其结构和音色特点介于曲笛和梆笛之间,伴奏、合奏及独奏也都适用。笛子演奏古已有之,进入当代以后,演出节目单中大多是笛子独奏名曲,如《梁祝》《渔家姑娘在海边》《阿里山的姑娘》《爱的世界只有你》《爱江山更爱美人》《爱拼才会赢》等;但是笛子伴奏的声乐演唱歌曲也为数不少。以下这些歌曲在进入节目单时,大多用笛子伴奏演唱如《催马扬鞭送粮忙》《谁不说俺家乡好》《走西口》《红梅赞》《映山红》《边疆的泉水清又纯》《一壶老酒》《故乡情》《久别的人》《想起老妈妈》《敢问路在何方》等,这说明笛子跟声乐演唱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唢呐的历史沿革与吹奏特点

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也是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结构材料构成上看,唢呐是管身木制,呈圆锥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也称作碗,是一种工艺简单的复合材料乐器;从产生和发展的角度说,唢呐也算是历史悠久的民族器乐。该乐器大约在东汉期间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考古学家在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发现的吹奏唢呐形象,是西晋时期的文物。唢呐在我国金、元时期流传到中原一带,有锁呐、销呐、苏尔奈、锁奈、唆哪等称谓;唢呐发展到明朝,被运用到军乐。其时抗倭明将戚继光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并在其《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记载道“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明代作家王磐曾有一首散曲《朝天子·咏喇叭》,生动地描述了唢呐的形状功能和发音特点,以及人文价值——“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这也从另外的角度说明,唢呐在当时已经成为官僚出行仪仗队的主要乐器。与此同时,唢呐发展到明代后期,已经在戏曲和音乐演唱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演出中,常常用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在满族统治的清朝,唢呐称为“苏尔奈”,所那所演奏的曲子也被编进宫廷《回部乐》中;开始发展到近现代,唢呐的应用更为普遍,称为全国各地和各族人民喜闻乐见使用广泛的吹奏乐器;进入新时代唢呐在2006年初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演奏功能而言,唢呐具有音色响亮,音量广大,发音高亢、嘹亮的民族乐器,经过历代的不断发展改进,唢呐逐渐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代表性的民族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唢呐与民族声乐演唱和民族声乐教学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当代比较有名的唢呐节目是“应县耍孩儿唢呐”“红高粱歌曲九儿唢呐”“耍猴儿唢呐”“内蒙古托县二人台二唢呐”等,其中也有伴唱的内容。唢呐伴奏《骏马奔驰跑边疆》等。在唢呐与民族声乐相辅相成的关系中,最值得重视的是通过唢呐吹奏来演唱一些民族歌曲。如唢呐独奏新白娘子传奇、唢呐吹奏粉红色的回忆、唢呐独奏好汉歌、唢呐独奏百鸟朝凤、唢呐独奏六字开门、唢呐独奏中国五彩民风、唢呐独奏驼铃、唢呐独奏打枣、唢呐独奏真的好想你、唢呐独奏山村来了售货员、唢呐独奏一壶老酒、唢呐独奏迎来春色换人间、唢呐独奏十送红军、唢呐独奏谁不说咱家乡好、唢呐独奏为了谁、唢呐独奏纤夫的爱、唢呐独奏济公传主题曲、唢呐独奏黄土高坡等。这些原本是民族声乐演唱的歌曲,现在通过所拿的伴奏或独奏完成演唱,无论在音域和腔调上,美感和意境上,唢呐乐器代替了人工演唱,推动了民族声乐的发展、开阔了民族声乐的领域。

四、吹管类乐器与声乐演唱及教学的关系

吹管乐器与声乐演唱和教学的关系,首先体现在节奏感的掌握上。吹管乐器与声乐演唱都需要有明确的节奏感,乐器的节奏感通过吹奏实现,演唱的节奏感则需要自我换气的节律把握,两者都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训练;其次,这种关系还体现在底气的运用上。一般说来,练习或演奏吹管乐器的人应该具备充足的底气,一旦底气不足,在吹奏者那里,不用说掌握节奏,就是吹管都可能会有问题,在演唱者那里,底气也是发声和音域的决定性动力。底气是通过肺提供的,这说明吹管演奏和民族声乐演唱都要训练自己的肺活量,要用自己的气来控制声乐的节奏。气息运用也是我国民族声乐唱法重视的演唱技巧,因为只有恰当地运用气息,才能有好的音质。气沉丹田是我国民族声乐的基本要求,灵活地运用气息,要依据情感的表达而转变音色和增减力度,这时就要通过气息进行调整,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进行气息调整、换气,因此转变音色,使情感更好地表达出来。在演唱过程中,传统乐器的辅助使得演唱者的气息得到缓解和补充,因而表现得更为饱满、更加深沉。于是我国古代声乐与传统乐器联系紧密,尤其是传统戏曲或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两者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并因此产生出民族声乐唱法的独特性和个性化。传统乐器往往在高声区、大音量和穿透力、调整音色等方面介入声乐演唱,从而促进了我国民族声乐的改革,两者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互为补充,推动和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不断进步;反过来民族声乐演唱的发展又促进了传统乐器的调整改进,两者的调适性互动关系,再使得民族声乐演唱表现出特定的民族风格特征。将传统的乐器与民族声乐演唱的唱法融合在一起,可以充分发挥声音色彩,使其通畅,更有立体感,强化了演唱者声音的功能性,使得其音域更加宽广,因而提升了声乐演唱的演唱能力和表现能力。

鑒于传统乐器与民族声乐的上述密切相关,在声乐演唱表演和声乐教学中,必须重视传统乐器的特色和风格;与此相联系,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也需要教学双方在我国民族声乐的学习和把握基础上对传统乐器有所了解和掌握,不但要汲取民族声乐演唱技巧的精华,也要了解和掌握传统乐器的音色特点和发音原理,这对于继承传统民族声乐演唱要艺术益处良多。

——————————

参考文献:

〔1〕李彥秋.《全宋词》中的吹管乐器史料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7.

〔2〕王志鹏.分析唢呐在乐队中使用的若干思考[J].北方音乐,2018(08).

〔3〕高明.千山寺庙音乐中的佛教音乐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4〕蒋宁.中国笛箫文化[D].太原:山西大学,2004.

〔5〕曹之艺.电影教学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的应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7.

〔6〕周晨.各地“琴”系民族花,何愁寻觅民族路?——探闽西钢琴音乐创作与客家采茶戏的融合[J].音乐创作,2016(03).

〔7〕胡远响.唢呐在戏曲乐队中的作用[J].商,2015(12).

〔8〕宋广亮.唢呐的流派及演奏风格[J].大众文艺,2010(10).

〔9〕张建华.芳林新叶催陈叶——论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3(05).

〔10〕李荣欣.民族声乐教学的阶段性与方法创新[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02).

〔11〕赵斌.浅论竹笛的艺术表现[J].歌海,2009(03).

〔12〕张毓.艺术的表现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6(05).  (责任编辑 徐阳)

Wind-blowing Instrumen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National Vocal Singing

CUI Yu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Education, Shenyang 110632, China)

Abstract: The combination of national vocal music and tradi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s has exerte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singing and teaching of national vocal music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s themselves. The mutual integration and support, complementing and complementing each other have not only made a qualitative leap in China's national vocal music singing, but also opened up a broader field for the national vocal music singing art form and vocal music teaching field, and also promote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instruments in the blowpipe class instrument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and representative instrument for flute and bamboo flute, suona, through analysi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nstru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ional vocal music and vocal music teaching, and tries to discover and explore and instrument development, especially with the national vocal music singing and vocal music teaching for a theory of the regularity of performance or quality.

Keywords: Blowpipe Instrument; National Vocal Music; Relationship; Style

猜你喜欢
民族声乐风格关系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
佛教文化旅游区植物的选择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