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写信是一种常态,购物以逛街为主,每个人家里都会备一个电话本,不带现金就无法进入饭店,看新闻听消息依赖《新闻联播》和报纸,甚至是口口相传。那时候,我们的生活犹如无风的水面,静得没有一丝波澜。
而今,拥有一个ID就能在漫无边际的网络世界中肆意徜徉;不出门便能知天下事,还有人备好货买好菜做好饭送到家;一出门就有车接送;小小的软件就能让彼此实现全国各地的在线沟通……借助互联网,我们的生活犹如高速冲浪,多姿多彩又无比刺激。
时至今日,互联网在某种程度上已如同水电交通一样,成为一种基础设施,成为我们工作生活的重要依赖。没有互联网是万万不能的,但也可能有那么一瞬间我们突然对它产生了厌倦。
谈及此话题,本部门的蛋壳儿认为,要说对互联网的厌倦,老年人最有发言权,毕竟他们掌握的互联网使用技能相对单一,对新的互联网应用缺少充足的获取渠道,从而产生自我怀疑和被抛弃感,因此更容易对网络生活产生厌倦心理。
小狮子可就不赞同了,在他看来,类似的“数字鸿沟”并非老年人群体独有,年轻人遇到同样的问题也会犯怵。就拿现在形形色色的扫码点餐模式来说,其方法五花八门,有的可以实现点餐加结账,有的不能;有的可以全桌同步点餐,有的做不到;还有的甚至要求点餐前先关注公众号或注册会员,否则无法下单。
对于扫码点餐的现象,电脑报官方微信公众号有相关内容的推送,扫描下方二维码可阅读全文。有读者留言称,自己作为消费者却更希望回归到纸质点餐,一方面是扫码点餐过程繁琐影响用餐体验,另一方面是出于个人隐私的考虑。可见,某些场景下移动支付并未给消费者带来便捷,同时他们对于个人信息被过度收集颇有微词。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老年人因感到正在被互联网时代遗忘而焦虑,年轻人又烦恼于被互联网的过度“侵蚀”而感到厌恶。当然,在大多数人眼中,互联网仍然充满了无穷的想象,而自己已被其紧紧地拴住无法逃离。
本部门的程序员壳子表示,作为无敌死宅,逃离互联网会“挂掉”的,写代码能力也会变为负数。蛋壳儿也回忆了一番曾实施过的“戒网”行动称,短暂地离开互联网后,自己断除了不必要的社交关系,并去远方旅游,被拴在网络上的感官全被打开,一切都那么美好,直到再次聯网才发现,还是上网冲浪最快乐。
那么你呢?在哪一刻对互联网产生了心理厌倦?又是什么原因呢?来看看网友的分享:
芋圆烧仙草:当现实中好友间的保持联络变成“朋友圈互相点赞”的时候,当数次看到“你被移除群聊”的时候。
凉宫:在互联网公司无时无刻不要求我下载、使用他们的手机软件的时候。几乎所有网站都会先检测手机上有没有安装手机端软件,没有就建议下载,有就建议打开,甚至大幅阉割网页端功能,就是不让人好好用网页端。
路灯下等待:垃圾信息越来越多,网络暴力横行,一言不合就人肉搜索,贩卖焦虑的爆款文章和毫无营养且低俗的短视频充斥网络的时候,我知道我该退出网络回归现实了。
蟹蟹不吃盐:用户画像大数据杀熟、牛皮癣广告满天飞,说厌倦互联网,不如说是厌倦了当下的互联网环境。
Haloooolear:互联网无时无刻不在记录着我们的足迹,而手中的智能手机或许就是一个数据抓取器,我们一举一动、身份、位置、消费习惯、银行存款等均可大白于天下,这令我畏惧和厌烦。
沐浅风:暑假的时候,每天都是游戏、微博、QQ、微信,不断重复。有一天突然醒悟,这样的生活没有一点意义。微博的热搜天天换,但没有一件事与自己有关;游戏打了很久,早晚有一天服务器会被关掉,充值的钱也不会返还;QQ上的好友,大部分不再联系。网络的知识太过于碎片化,所有的东西你通过网络都能知道一点,但永远不会成为大师,也永远没有发言权。不如趁还年轻,多看一些专业知识,多懂一些人生哲理,也好过每天在网络上面无所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