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闯
远古先民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里采集渔猎、繁衍生息、对自然界充满敬畏和幻想,尤其与动物交集更是,将某些动物就当作本氏族部落的图腾。华夏有四灵,麟、凤、龟、龙;古印度有牛、猴、象、蛇;古埃及的圣甲虫、胡狼、鹰、蛇、等。
伴随人类成长,各种动物更是介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现实生活中有本色加盟的,比如猪狗牛马,羊骆鱼鹰;也有经文典籍神话传说中升级成为神怪妖魔,瑞兽祥禽。在中国传统雕塑遗存中动物造型更是数量庞大,比如原始化中的鹰鼎陶猪;三星堆的铜鸟金虎、秦汉的俑马瓦当四神、楚地镇墓兽、帝王神道祥禽瑞兽、唐三彩驼俑等等。动物雕塑包含了雕塑造型的所有造型元素,有写实再现具象,也有天马行空的浪漫抽象;有尺度体量庞大气势雄浑的碑托塔基,也有繁冗精致细腻把玩小件。雕塑中的动物上栖瓦脊飞檐,下伏桥墩井沿庭院门户,庙堂之高尊留席位,江湖之远余影昭彰。中国传统雕塑的艺术创作中,动物承载人类寄予了诸多愿望,含有丰富的精神内涵,这些“动物”不仅仅具有它自身的动物性,还具有了一种精神性,甚至成为一个民族的象征。
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动物造型在当代雕塑中仍然是不可缺少重要的组成部分。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发掘传统动物雕塑的内核,用新的艺术视角和价值观,创作出具有时代性的动物雕塑,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期主题“传统雕塑动物说”,邀请了几位研究者,从各自角度对传统雕塑中的动物进行解读,以期引起读者更多的关注与思考。
大足石刻始建于唐代、辉煌于宋代,历时600余年建设而成,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和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石刻题材主要来自佛经,内容则是利用人们熟悉的世俗生活为教义作图解,动物雕刻在其中占了一定的比例,起着连缀贯穿雕塑的构成要素,更反映着红尘的温润。
如果從观众的角度来看一件作品,首先要看作品表现出来的实际效果,创作初衷在观众眼中,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毕竟形象的感染力量更能使人心悦诚服。这方面的例证在大足石刻中,可谓俯拾即是,《养鸡女》(图1)为大足宝顶山摩崖石刻第20号《地狱变相》中的雕像之一,雕刻匠人刻画了一位农家少妇掀开鸡笼,两只可爱的小鸡争啄一条蚯蚓的场面,雕刻边上注文曰“一切众生,养鸡者入地狱”,这组造像的目的是劝人不要养鸡杀生。作者在这里并没有极力去表现地狱的狰狞可怕,在内容取舍方面,不局限于程式化的约束,他们将普通百姓对于世俗生活的认识构筑在画面中,并让整个雕塑的组织结构服从思想感情的表达,作品因为倾注了作者真实的感情和源自生活的真切体验,所以刻画的两只小鸡,在丰富了内容的同时,就不再是徒具外表的躯壳,与人物共同创造了与地狱截然相反的红尘世界。
在题材选择方面,大足石刻既源于经典,而又不拘泥于经典,力求与世俗生活及审美情趣紧密结合。《牧牛道场》以放牛来比喻‘禅宗的修炼过程,本意是出于佛教教化的目的,融佛教的色空观与儒、道心性之说为一体,把禅宗思想形象化。但雕塑展现在观者面前的就是乡村现实生活写照,生机盎然,宛如一首浪漫的田园牧歌。雕刻匠人在这组长27米,高5米的岩壁上,人、牛因势穿插在曲折蜿蜒的背景中,飞禽走兽在云雾缭绕的山间,更使作品增加了很多情与趣。在“驯服”与“无碍”(图2)的雕塑中,两个牧人并肩拥坐在山坡上开心的交谈,那头牛似乎也心领神会,通情地倾听主人的述说。牛的形象看似拙笨,仔细审视却非常传神,塑造者不拘泥繁缛细节的真实,更不追求解剖形的表面正确,重点着意刻画的是瞬间最富神韵的动作神态。“无忧”那个以苍天为屋,大地为席,袒胸露腹仰身酣睡的牧人与从树上爬下来的那只顽皮小猴的组合,既表现了动物的灵动之美,又巧妙地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个雕塑的成功之处在于,雕刻石刻的雕刻匠人在塑造形象时并没有完全照搬生活真实,而是把脑海中经过反复筛选过的沉淀形象,或者说经过形象思维加工过的形象,自由驾驭创造在石崖上。
离开了生活,艺术即失去了生命,宗教艺术也不例外。在最鼎盛的宝顶山大佛湾建造时期,大足石刻也有一批动摇人们固有的佛教意识,着眼于实际生活,并把虔诚的膜拜转化为享受艺术的情趣之作。譬如《六道轮回图》是“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教义的形象展现。这组雕塑中,身高520厘米的无常大鬼凶神恶煞,紧拊巨轮,仿佛苦海无边的茫茫人生动荡不安,充满了无法预知的玄机意味,然而就该雕塑底下靠右处,雕刻匠人雕刻了高仅160cm的的猫鼠图。(图4)作者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雕刻,我们今天不知道,但它的效果却是生活气息排挤宗教教义,神的威严被进一步隐匿。人们对这个作为配角的雕塑的喜爱程度,甚至超过了主体雕塑,在欣赏之余,不禁要去摸一摸这只可爱的小老鼠,历经千年,在其红砂岩身上居然形成了厚厚的包浆。
以上随手拈来的例子可以看到,大足石刻作为晚期石窟艺术(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的代表作,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于题材选择、艺术形式、造型技巧、审美情趣诸方面都较之前代有所突破。其中的动物雕刻,大多数是以动物原型为依据,作者在捕捉动物物象特征的势态中,刀锋所向并不谨毛顾全,由于生活气息浓而排挤了教义的原意,多组雕刻造像其神性光环被淡化,甚至越出了仪轨,结果虽然在精神上离佛教的本意相去甚远,但却加强了现实世间生活意境的渲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