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锦漤
掌握了阅读,就掌握了知识,就修成了气度。难怪苏东坡曰:“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可以增加知识、可以拓宽视野、可以平静内心、可以提高个人修养,可以促进思维发展。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说:
一、阅读的重要性
21世纪的社会是学习化社会,读书是学习化社会人类生活的第一需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阶段每学期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我们将着手对学生阅读渠道和阅读内容进行研究和实践,以求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爱阅读,会阅读,能进行大量阅读,借以提高审美修养和人文底蕴,最终全面提升语文的综合素养。
二、学生思维发展不可忽视
学生的可塑性不容忽视,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影响他,他就会具有某种思维倾向。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便能形成积极的创新型思维,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的一步。其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该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建立一种新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创新思维得以全面发展的基础。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经。而发散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案、寻找多样性答案的思维,是通过联想、比较、归纳,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大脑智力的一种思维形式。可见,发散思维与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在质疑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教师要想让学生思考创新,必須善于设疑、激疑。如在阅读中的质疑方式常有两种:一种是由学生阅读中记下的疑点,这些疑点可以是课文的基础知识,也可以对课文内容等的质疑;另一种是由老师质疑。由此,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引导、讨论,从而获得新的见解。
三、阅读中发现问题---寻找答案
质疑,不仅能从阅读中了解到的疑点、难点,使学生在主题阅读中真正做到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自己的问题得到当堂解决“心求通而未得之”,“口欲言而未能之貌”,这是语文主题阅读创新思维最明显的表现。学生在阅读中边阅读边质疑边寻找答案,学生在主题阅读中通过写批注、小组讨论来寻找答案,在整个过程中,他的大脑思维会得到全面发展,知识的储备量更大了。
四、情与景的融合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菜特”,在主题阅读中,想象思维是经常用到的思维方式之一,想象能力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内涵。学生的阅读过程,实际上是学生通过作者的语言再创造一个新形象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推进是离不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对作品的阅读理解也丰富。学生在主题阅读中可通过情与景的融合而掌握知识。我国伟大的诗人王维,苏东坡对他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殉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颈联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我们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描绘出一幅画来:诗人站在辽阔无边的边塞上,一缕孤烟袅袅升起,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想到自己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诗文与画面相结合,我们在阅读中就更容易掌握诗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情感了。《最强大脑》中的王昱珩,他参加的“微观辩水”、“唇印挑战”、“三十万扇子梗”这些项目,都是靠他的想象力,在脑海里把这些变成画,然后去分辨,最终战胜对手。我们的学生在主题阅读中也可通过情与景的结合来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体悟文学与和文字的内涵,同时也可促进大脑的思维发展。
主题阅读不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更是促进了大脑的思维发展,让学生在任何领域里都能大放异彩!
广东省云浮市恒大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