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华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我们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下面谈一谈我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中的相关练习题,教材中有一道题是“某市自来水公司为鼓励节约用水,采取按月分段计费的方法收取水费。12吨以内的每吨2.5元,超过12吨的部分每吨3.8元,问,小云家上个月的用水量为17吨,应缴水费多少元?”,課前我的引入是:“同学们,全社会都在节约用水,在和我们息息相关的用水问题里也藏有数学问题呢?”这样学生就会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用水吨数和水费之间的问题,为教学做下了铺垫。同时老师也教育学生从小要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他利用出入相补原理来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出入相补原理就是把一个图形经过分割、移补,而面积保持不变,来计算出它的面积。并讲述了刘徽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可以建立孩子学数学的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给数学课堂注入德育的生机,赋予德育的灵魂,自然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培养了能力。
三、利用数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我们在教学《节约用水》时,介绍一下:“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排在世界第121位,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结合这节课,我开展了《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数学活动课。我让学生课前做好以下准备:1、调查周围是否浪费水的现象,如果有,设法测出一定时间浪费水的量,并在课堂上汇报测量的结果。2、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在报纸、图书、互联网上查找有关节约用水的资料。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如此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展各种数学活动,寓德育活动于有趣的数学活动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德育教育,效果还会差吗?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从而落实了“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
广东省潮州市枫溪区枫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