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中国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其中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教师素质的现代化现已实现了多少?效果如何?
经调研可知,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理念好,但过程推进有偏颇,阶段性结果不够好”的现象。存在教育主体从“知者”到“行者”间的距离。究其原因,一是主体自觉与实际行动之间存在落差。抓立德树人工作,口号打得比较响,但下沉到课堂教学的实际内容,将知识学习渗透到“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达到“融合的程度”还存在搁浅的问题。
对教师而言,对不同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学生不同的成长环境、教学环境、校园文化、不同年龄段的元认知等,是否存在思考得不够,亦或想到或不能跟进,不能较好落实到课堂的问题。
对各学段而言,学前、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要达到的阶段性目标落实的怎样?是否考虑贯通性?知识的衔接效果如何,是否有浪费学生时间和精力的现象。
就学科而言,是否存在完成学科任务的同时,能够关注心理、文化(艺术、体育)、综合实践等多元知识,注意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朝着指向“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教师怎样开展工作才能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推动者。
一、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实现“学生深度”学习的保障
(一)提倡教师自我完善--认识自我,自我管控
在如今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许多人特别是教师会受到这样那样的“浮华”的吸引,会看到一些小人利用这样那样的“捷径”,青云直上,于是产生摇摆和纠结。从而在思想道德、言行举止,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传达给学生“负能量”的倾向。
(二)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丰富管理能力
筑劳知识根基--教师自己对于这一领域的知识掌握的如何,理科教师,您的动手实验水平是不是只停留在会做,讲的不一定明白;还是对于前言的科技发展自己不知晓,或是也解答不清;还是从学习方法和自己学习时的方法上还存在知识复制,而不是从根本上,从源头上,基于理解,能把概念实验等讲清楚。都需要教师有着“长流水的功夫”,都会说,然而做到并坚持一段时间做得怎样?
如今的学生,生于信息化时代,每天的信息流铺天盖地,正能量的,中性的,负能量的,全靠机器的过滤还是重口难调,需要教师言传身教的引导,需要教师学一些心理学、哲学、管理学知识管理好学生。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教师讲教学策略时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
(三)摆正教学态度,培植学生,使之将来更好造福人类
学生只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千姿百态,参差不齐。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不乏把“好”重新诠释。教师若能最大化的激发学生的个性与潜能;最大化的在“通识学习、基础性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找到生长点,找到优势从而产生自信,且永远保持对于社会、学习的热爱;永远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和浓厚的对待各种事情的兴趣;保持做人的善良、和造福社会的健康心理,便是对“教好”的很好地交代了。
二、学生的学要找“最适合的”,不能一味模仿和嫁接
教师职业的趣味性在于它是一个动态的工作过程,每个地区、每一届、每一班、每个家庭送来的学生千差万别,需要教师以怎样的洞察力、分析力、批判性能力才能在接手一個班学生时“求同存异”,大班额管理、授课。
(一)支撑学生学习,每天自省三问
教师每天睡前自省,今天过得好不好?原谅一切,哪些问题处理的好,继续努力,今天读书了吗?
一问自己:Are you OK? 是不是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进行工作、学习?
二问自己:今天支撑学生学习是要教学生怎样的思维方式?是要学生落下哪些知识点以外的将来能够服务于社会和人类的技能?
三问自己:今天的知识点核心是什么?还能有怎样的改进?
(二)投学生所好,帮助建立驰骋社会的本领
语言类学科的学习其主要用途是交流与互相促进,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教知识,会用一个词、能说几句话,能获取文本的一些表层信息,远不能达到学科的目的,要加强语言表现力的培养,包括:1.内容(content);2.情境(context);3.综合性任务、功能(global task and function);4.文体(text-type);5.准确度(accuracy);6.社会语言文化(social linguistic culture)。语言教学要蕴含在文化学习内容之中。
(三)不能就题刷题,要建构真实的情境空间,促发学生理解
在设计教学中,要为学生设置情境,包括大情境与小情境。大小情境中最好要有关联。然后把知识点放逐情境中,教师要扩大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只有当学生具备了组织化和结构化的领域知识、概念和方法,他们才能,提出和解决问题,也才能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教师的支撑作用要把握好“度”,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现在的教师教学,已经意识到从问题中来,部分教师敢于让学生尝试、探究、试错,怎样给出问题?问题的设计是否暗含着对于“硬拽如今天的教学知识点”等现象?真的有待研究;还有的教师对于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几种不同的观点,接不住?把燃起的思维火花一瓢冷水浇灭;还有的对于开放性观点,不敢直视,不能给出在保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保持自己的观点,偏偏要归结到怎样答题得分的应试教育上来。
(五)发挥智能教育优势,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改善学习效果
智能教育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形成的教育新模式,是智能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形态。学生个性差异很大,原有的教学方式很难满足每一个孩子的需求。假学习现象严重,深度学习难以发生,而技术与资源的合理运用就可以为我们提供这种可能。数据的提取和分析,使针对每个学生的“痛点”判断更加准确。
一方面我们可以依靠“智能时代大数据的收集”给出一些这方面的参考,然而机器永远代替不了人类,智能令其解决一些机械重复的内容,更多的该是教师“智能的参与”,储备更多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
北京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