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湿营
摘要:数学区是教师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和幼儿的数学发展水平所创设的活动区域,它是通过有目的地投放数学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能力去进行操作摆弄,从而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一个精心创设的数学活动区,为儿童提供了参与深度游戏的机会。这些机会能发展他们的日常数学技能。在数学活动中,幼儿与物质材料发生的相互作用,能引起幼儿的积极思维活动,促进幼儿探索和建构数学知道的进程。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区;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教师支持
一、数学区自主游戏的活动背景
自主游戏是幼儿在游戏情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主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满足幼儿的个体的需要,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是在与材料互动中学习,数学材料是通过数学世界的桥梁。为幼儿创设数学学习的环境和物质条件,是幼儿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数学区环境创设的把握要点
(一)指定区域,空间开阔
区域规划里,在设置数学区时,我们要考虑区域设置的原则及数学操作活动的特点,选择在教室相对较安静的角落,以此便于幼儿在数学操作时的深入思考和探究。同时,在空间设置与人数分配上,尽量避免拥挤。
(二)分类清晰,一目了然
数学材料在区域柜中的摆放,也是非常讲究的。材料的摆放既要方便幼儿的取放,还要能够引人注目,一眼就能清楚的看到,都有些什么材料。
例如1:在摆放中,可以考虑把同一类型,不同呈次的材料,归在一竖列或一横列柜子里。
(三)标记中渗透数学关键经验
区域活动中,很多幼儿园在考虑到幼儿收放材料时,都会做一一对应的区域标记。区域标记不仅能快速地指引幼儿把玩具放回原位。其实,标记也可以将数学关键经验渗透其中。比如:小班的数学区可以将1-5的数字、1-3数量的匹配、不同大小的圆形、正方形等;中班可以将7以内的数量守恒、不同种类型的排序等;大班可以将图形的等分、10以内的正逆排序等融入到区域标记中。在区域标记中渗透数学,也是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方式之一。
(四)有便于展示幼儿学习轨迹的空间
数学区里有幼儿展示作品的空间,是在环境中留痕的重要表现之一。重视幼儿的作品,是幼儿建立自信心有效方法。环境是幼儿的隐形老师,被展示出来的作品,有可能也是同伴学习的教育资源。例如:在数学区里经常会看到,有小朋友用七巧板拼了一只小鸡。老师在集体分享了这份作品后。在接下来的活动中,这只小鸡很可能就会引起同伴的关注,也可能在这只小鸡的基础上,会出现更多的不一样的小鸡。所以,展示幼儿作品的空间,支持着幼儿间的互相学习与主动学习。
三、数学区材料投放的有效策略
(一)理清数学目标明确
教师在投放材料前,首先要对本班幼儿此年龄段的数学目标清楚明了。先梳理,这些目标里面,有哪些可以通过数学材料的操作来达到的,哪些是可以渗透在随机游戏中的,哪些是必须通过小组活动来完成的。理清思路,可以保证投放的数学材料大方向是正确的。如:小班数学关键经验里的集合1和许多这条目标,只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老师注意引导就能解决,不需要再有操作材料和小组活动。
(二)把握可操作性与引导性
区域活动的本质是幼儿通过操作材料获得个体的发展,因此材料的可操作性是其核心要点。可操作性与引导性是紧密相连的,可操作性提供了材料的动作空间,留给幼儿思考的空间,而引导性明确了材料的操作范围,保证幼儿在探索中获得符合此年龄段的教育目标。像数学材料,更多的属于高结构材料,要通过一定的操作方法去获得关键经验,指向性是很明确的。
(三)考虑层次性
1.不同年龄的层次性。从材料的外形上讲,小班的孩子更容易关注体积较大、立体、形象的物品。要更加的直观,而且要便于收放的。
2.同一年龄材料的层次性。投放材料时,要考虑同一年龄段孩子的个体差异,当然对材料的要求也不同。所以教师既要考虑大部分幼儿的需要,也要顾及特殊幼儿的需求。比如:中班数学材料《我会分》,大部分幼儿能按物体的内部属性进行分类,但是对于小部分能力较弱的幼儿,要考虑减少内部属性材料,先投放外部属性材料,支持这一小部分幼儿的学习。
(四)遵循儿童的兴趣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在设计数学材料是,可以考虑结合幼儿的兴趣,与他们产生共鸣。如:幼儿对某类动物或植物感兴趣时,可以将此类型的卡片或标本用做日常点数、分类等材料。
(五)追踪材料,满足儿童的需求
材料追踪,就是说材料投放后,教师要随时关注幼儿的玩法,去发现幼儿的兴趣点、获得经验的程度以及出现的问题,然后及时调整优化,以满足儿童不断变化的发展需求与兴趣。例如:大班数学区投放了数字的书写材料。教师发现部分幼儿的书写笔顺不正确。于是教师又增加投放标有笔顺顺序的数字书写材料,支持部分幼儿的需要。
四、数学区教师的有效支持
(一)生活中常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与幼儿互动时,常说规范的数学语言,可以为儿童获得新的思考方式和复杂的技能打开新的窗口。例如:在集体活动后,幼儿搬椅子的环节,老师可以说:请老师右手边的幼儿先搬起椅子,再请老师左手边的幼儿搬起椅子,最后请老师正前方的幼儿搬起椅子等。通过教师规范的数学语言按示,幼儿自然在生活中掌握了这些方位名词。
(二)有趣的材料介紹,吸引幼儿兴趣
当新材料投放前,教师要通过有趣生动的游戏,介绍材料的玩法,从而引起幼儿对材料的关注和兴趣。
(三)有目的地观察,鼓励幼儿解决问题
提供了材料不是让孩子去操作就可以,还有很重要的是老师要观察孩子。老师虽然将大部分的指导以物化的方式隐藏在材料里,但不等于教师就无须去指导幼儿的操作。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既要关注幼儿的现有兴趣和现有经验,又要在操作中形成符合教育目标的新经验。通过老师的观察要分析,幼儿遇到了什么瓶颈,思考教师应该给予怎样的支持是合适的。比如:可以问幼儿你还有其它方法吗?你为什么会这样做?
(四)记录活动,反思教育效果
教师要善于记录幼儿的活动,也就是观察记录。通过记录幼儿的原始行为,可以反思材料的适宜性,也可以为材料的调整做好依据。通过观察记录,可以客观地评价幼儿的行为,判断他们的进步与学习。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建安新村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