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输注治疗血液病患者的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2021-07-06 04:38王文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47期
关键词:血液病回收率计数

王文娟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中心医院血液内科,内蒙古 锡林郭勒)

0 引言

近年来血液病的发生率日益提高,血液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出血、贫血等[1]。在血液病治疗中必不可少的治疗措施就是对血液病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治疗,以通过输注血小板这种存在于人体内最主要的凝血因子来在一定程度上使此类患者因出现血小板功能障碍或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得到有效控制,以确保他们的生命安全[2,3]。不过临床实践反馈,一些因素会对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治疗的疗效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为确保这种治疗措施对血液病患者起到积极作用,此次研究中对照分析了输注血小板前后血液病患者的相关指标,分析了血小板输注治疗血液病的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本院接受血小板输注的血液病患者中选取40例作为观察对象,均按照操作规程对所有观察对象进行正规有效的血小板输注,男女患者所占例数分别为22例和18例,年龄在60岁及以上者29例,年龄在60岁以下者11例;急性白血病2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9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8例,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3例。

1.2 方法

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对不同时间点观察对象的血小板回收率和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进行对比观察;对实施血小板输注的不同疾病类型患者的输注失败占比进行统计对比;结合年龄、性别、是否感染、是否脾肿大、是否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对比观察输注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例或率表示计数资料,以χ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的表示方式为(±s),以t进行检验。P>0.05代表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代表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输注后观察对象的血小板回收率、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均比输注前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数据对比详见表1。四种疾病中输注失败占比最高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相比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输注失败占比比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高,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数据对比详见表2。输注情况在性别、年龄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即性别、年龄对血小板输注效果造成的影响比较小。输注情况在感染和未感染上、脾肿大和未合并脾肿大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未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数据对比详见表3。

表1 在血小板回收率、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上的数据对比(±s)

表1 在血小板回收率、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上的数据对比(±s)

指标 输注前 输注后血小板回收率(%) 1h 5.45±0.36 16.3±0.14 24h 2.03±8.24 9.36±4.51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109/L) 1h 9.23±0.14 11.80±1.65 24h 30.28±4.23 59.45±4.26

表2 不同疾病类型患者的输注失败占比比较[n(%)]

表3 血小板输注对血液病患者疗效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统计[n(%)]

3 讨论

采用血小板输注方法对血液病患者进行治疗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疗效,且出现不良反应概率低[4]。多数情况下,给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后,为了对其输注后的情况实施观察和掌握,会对此类患者的血小板回收率、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进行观察。本次研究也无例外,同样对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后的血小板回收率、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发现:输注后观察对象的血小板回收率、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均比输注前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对比不同类型疾病的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发现:四种疾病中输注失败占比最高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相比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输注失败占比比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高,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说血小板输注效果还是基本良好。本次研究通过分析血小板输注对血液病患者疗效的影响因素,发现输注情况在性别、年龄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性别、年龄对血小板输注效果造成的影响比较小。输注情况在感染和未感染上、脾肿大和未合并脾肿大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未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由此可见,合并感染、脾肿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为相关影响因素,应当对此引起重视。血液病患者好发一些并发症,感染就是其中之一,合并感染的血液病患者会暴露出其血小板隐蔽抗原,使得IgG抗体得以吸附,借助于网状内皮系统将此类患者机体被抗体包围的血小板得以清除,进而缩短血小板生存周期,故对此类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容易增加失败的可能性[5]。占有较大比例的机体血小板集中在脾脏,而脾脏被看做是对血小板更容易造成破坏的部位,若血液病患者合并脾肿大,则有可能破坏血小板,增加血小板输注的失败率[6]。另外,还有一些像弥散性血管凝血这样的因素会增加血小板输注失败的风险,比如没有在合适的温度下保存血小板、过多进行血小板输注等[7,8]。

由上可知,血小板输注的实施利于血液病患者取得良好的疗效,合并感染、脾肿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为相关影响因素,应当对此引起重视,应当基于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适宜的血小板输注,最大限度地减少影响因素对最终疗效造成的影响,以更好地发挥血小板输注的效果。

猜你喜欢
血液病回收率计数
WEEE产品总回收率的影响因素初探
古人计数
不同形态氮肥对棉花15N回收率和产量的影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血液病患者的应对策略
GM值在高危真菌感染风险的血液病患者诊断驱动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97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临床分析
全国农膜回收率年底前达到80%以上
递归计数的六种方式
古代的计数方法
古代的人们是如何计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