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敏
桥李村地处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桠溪街道,位于中国首个“慢城”桠溪的中心区域,有耕地3300亩、林地3500亩、水面1000多亩,总人口853户近3000人,依山傍水,田园风光秀丽,生态环境幽美,是有机茶种植的天然宝地。2007年9月,桥李村集体牵头组建了高淳区苏峰经济林果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户发展茶叶及林果产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如何盘活生态棋,做好茶文章,把生态环境优势变为生态经济优势,苏峰经济林果专业合作社交出了一份助力乡村振兴的美丽答卷。
桥李村茶叶产业的发展起步于1986年,当时村里林地资源丰富,村民开始尝试零星种植茶树,但10余年里仍没形成规模,经济收入微薄;1998年,村委整合村集体种植的百亩茶树和村民零星种植的几十亩茶树,组建了一个小作坊式的茶厂;2001年,成立了南京桥李贸易有限公司,全村茶叶种植面积扩展到260亩;2002年,以公司名义注册了“苏峰”商标;2003年,“苏峰”茶叶通过有机认证,茶叶也逐步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2007年,为把小农户组织起来,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由村集体牵头组建了苏峰经济林果专业合作社,初期由于规模较小,运作经验不足,资源优势释放不充分;2011年,合作社吸纳了部分林权改革后有茶园的农户入社,基地面积扩大到370亩,逐步踏上了发展集体经济、拓宽农民稳定增收渠道的新阶段。
为进一步盘活生态资源,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桥李村整合资源、村社共建,共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1.构建“合作社+公司+农户”的集群发展模式。2016年,为理清村办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权责关系,桥李村按照江苏省农民合作社综合社试点要求,吸纳全村林权改革后拥有茶园的农户全部入社,积极探索股份合作。由村独资企业南京桥李贸易有限公司代表村集体入股苏峰经济林果专业合作社,商标及有机认证与合作社共享,占股87%,出资额697.5万元,具体包含:货币资金50万元,茶叶加工厂房作价450万元,设备作价97.5万元,集体土地455亩作价100万元(树木18万元、水渠8万元、土地49万元、水库25万元);农户以455.56亩土地作价入股,占股13%,出资额102.5万元。合作社与村集体组织之间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财务独立、分账管理,这一做法既拓宽了合作社发展的新思路,又开辟了村集体组织发展集体经济、引领农民增收、帮扶低收入农户的新途径。目前,合作社成员由最初的5户增加到346户;出资额由5万元增加到800万元;基地面积由200多亩增加到2830亩,其中有机茶950亩、果蔬180亩、苗木花卉200亩、水稻1500亩;年经营收入由不足20万元增加到650万元;经营范围从单纯的茶叶产销拓展到以茶叶为主,花卉、果蔬、苗木、水稻等多产业融合发展。入社农户每年可以享受三方面红利(以2020年为例):一是成员土地入股分红共31万元;二是村福利分红共36万元;三是村民在合作社打工获取收益180万元。合作社成员成为真正的“三金”(租金、股金、薪金)农民。2020年,桥李村民人均收入达3.12万元,超过桠溪街道农民人均收入2300元。
2.硬件软件两手抓,提升产品竞争力。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合作社共投入1000多万元,提档升级茶园基地,更新茶叶品种,扩建茶厂,建设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其中,投入480万元,对有机茶园进行喷滴灌设施建设,购置一批杀虫灯和防霜机;投入98万元翻新、扩建茶厂,建设成员培训中心及茶叶展示厅;投入348万元建设一条自动化茶叶生产流水线;投入205万元更新白茶150亩、黄金芽50亩。二是加强人才建设。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组织成员参加省、市技术培训班,前往浙江省安吉县等地学习制茶工艺;邀请专家、教授亲临合作社田间地头传授实践技能,演示操作要领,引入炒茶制茶专业人才,按照有机茶标准规范生产、管理、加工流程。三是加强品牌建设。“苏峰”牌茶叶已连续18年通过有机认证。目前,合作社已开发出碧蓝针、黄金茶、碧螺春、白茶、雨花、炒青等多个系列品种。2016—2017年,“苏峰”牌碧蓝针茶叶连续在南京市雨花茶质量评比中荣获银奖;2018年,苏峰经济林果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苏峰”茶叶获得南京市名牌产品称号;2019年,“苏峰”茶叶获得江苏省“十家农民合作社十个畅销产品品牌”称号。“苏峰”茶叶畅销上海、北京、苏州、无锡、山东和安徽等地。2021年,合作社的茶叶更是优质优价、供不应求,高端茶在清明前销售一空,碧蓝针4600元/斤、黄金茶3000元/斤、碧螺春1800元/斤、白茶1200元/斤,销售额达400万元,估算全年茶叶销售额将突破500万元。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乡村优秀文化与乡村优美环境结合起来,还能成为珍贵的乡村旅游资源。
一是讲好茶故事弘扬茶文化。讲好茶故事,对于提升产业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具有重要作用。合作社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制作了《茶香桥李》主题宣传片,联合南京艺术学院创作了富有乡土特色的歌曲《茶香桥李》,并结合歌曲编排采茶舞,将桥李的山、水、林、田、湖通过歌舞的方式呈现出来,寻回历史文化根脉,进一步宣传了桥李茶文化,唱响了桥李茶品牌。
二是依托文化资源发展文旅融合。合作社借助国际“慢城”这一名片,以美丽茶园、花香果园为亮点,围绕慢城生态文化和茶文化两大主题,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打造“慢主题—民俗与茶文化—美丽乡村”三位一体的“七彩桥李”,吸引游客休闲观光、采摘体验,形成以“春茶夏花秋果冬笋”为重点的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开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业态,走出绿色生态型、三产融合型的发展道路。
三是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20年共投入2500万元,对桥李村包含的11个自然村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其中争取上级扶持资金1650万元,合作社投入400万元,村集体投入450万元,合力打造了1个国家级美丽乡村、1个市级美丽乡村、2个市级宜居村、7个区级美丽乡村,11个自然村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通过美丽乡村打造,目前全村已建设健身广场10个、停车场19个,提档升级公厕23个,安装太阳能路灯420多盏,对48个当家塘进行了清淤、3000多米水渠进行了清理护渠,铺设柏油路5600平方米,全面硬化村庄道路1.3万多米。现在的桥李村,天蓝水碧、空气清新、鸟语花香,近3年来吸引休闲旅游人数达5万人次,带动户均增收2000多元,美丽乡村建设拉动了美丽经济发展。
为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合作社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与治理,营造党建强社、合作富民的良好氛围。
一是共建共享服务平台。探索构建集合作社生产经营服务和社区便民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实现合作社与社区共建共享共发展。合作社板块着重开发生产、加工、销售、技术信息服务、农业保险、劳务用工等功能,为成员提供技术指导、资金支持、销售渠道等各项服务;村集体牵头的社区服务板块重点建立网格化管理资料信息库,村干部及6个网格责任人的责任范围、联系方式等信息一目了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各类问题。2016年,共投资260多万元,建设桥李村便民服务中心,占地面积664平方米,设有一站式服务大厅,设施基本齐全,为民服务功能得到了较大提升。在村委院内新建党建、廉政文化墙,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丰富社区服务阵地的党建、文化元素,修缮党支部会议室和党员活动室,为组织党员活动、丰富组织生活提供了硬件支撑。桥李村成为了2018—2019年全国社区治理试点模板村。
二是实施“613899”人群帮助行动。合作社对农户中的“613899”人群提供实质性帮助,帮助儿童开设校外辅导班,组织妇女成立舞蹈队,引进社会组织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自助餐、体检等服务,成为为农服务的帮手、党委政府的助手、行业管理的能手、引领发展的旗手、农民群众心里温暖的家。2016年,桥李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被市民政局认证为3A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018年,合作社被高淳区关工委评为2016—2018年度全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三是助力精准扶贫。合作社每年提取20%的公积公益金,加上村集体股份分红,用于构建防范风险、扶贫济弱、设置公益岗位托底和低保政策兜底的保险保障体系,大大增强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为农民群众增收加上了双保险。2016年低收入农户建档立卡时,桥李村有低收入农户52户68人,合作社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和困难家庭进行岗位帮扶,无劳动能力的则将帮扶资金入股合作社,享受资金分红。
合作社创新开发的细分服务,几乎覆盖社区生产生活的全部内容,成为连结各种要素的“万能胶”,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自我“造血”功能、融入乡村建设行动、打造“桥李模式”提供了有效路径。农民群众在合作社这个大家庭中,开了眼界、长了志气、活了脑袋、富了口袋。下一步,合作社将进一步盘活优势资源,聚焦民宿、农家乐、农事体验、农民培训等项目的深度融合,打造“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田园、诗意乡村,实现产业融合、功能融合、城乡融合和人的融合,让农村的绿水青山变成农民的“金山银山”,绘出桥李村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建设一个“家家有股份、户户有分红、事事有服务、人人有受益”的现代化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