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一,贾敬全
(淮北师范大学)
2019~2020年之交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冲击.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相关报告[1],在2020年1月,经过调查中国城镇的失业率为5.3%,到了2月份失业率增长到6.2%,环比来看1月份上升0.1个百分点,2月份上升了0.9个百分点,受到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侵袭,部分企业用工需求降低,失业人数增加,国内的劳动就业问题凸显.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20多个部门于2020年3月共同印发了《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意见》针对如何促进消费扩容提质的问题,从市场供给、消费升级、消费网络、消费生态、消费能力、消费环境等6个方面提出了19条举措,助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2021年1月份国家统计局相关报告指出 ,进入到2020年的第二季度,随着各项政策举措的稳步实施,社会经济秩序也逐渐恢复,就业形势从总体上已经开始改善.从4月份开始,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持续走低.到达6月份,失业率已经降至5.7%,同比上升幅度收窄至0.6个百分点.2020年下半年,生活生产秩序进一步恢复,就业形势逐步稳定向好,失业率于9月份下降到5.4%.2020年年底失业率再次降低,降至5.2%,与2019年同期持平.民生财政支出作为提升中国国民幸福感的一种重要方式,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那么,劳动就业、居民消费和民生财政支出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是否可以利用这种关系来加速推进中国“六保六稳” (“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六稳”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建设,以及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呢?因此探究三者之间存在的内部关系十分重要,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于民生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的研究,李晓嘉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考察政府民生支出对各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发现中国财政民生支出在一定程度上挤入了农村居民消费,但不同地区的政策效果存在差异性[2];李建强通过状态空间模型对1978~2008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3],民生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产生的影响是先促进后抑制,整体呈现一个倒“V”字型;刘沁清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发现财政民生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地区差异较大[4],提出要针对地区不同优化民生支出结构;Tsung-wu Ho利用面板数据研究了OECD24个工业国的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的关系[5]发现针对某一个国家它自身内部的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规律性, 但在对多数国家数据进行协整分析发现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存在明显的挤出效应.
关于民生财政支出与劳动就业的研究,刘兰娟通过构建CGE模型发现财政科技投入对劳动报酬占比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劳动报酬占比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6],从而达到促进就业的目的;储德银和建克成[7]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就总量效应来说,政府的财政支出会对劳动就业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就结构效应来说,不同类别的政府财政支出对于劳动就业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投资性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对劳动就业有负向影响,不同的是教育和科技支出会促进劳动就业.殷李松和贾敬全等学者运用开放式空间计量建模技术[8],构建SDM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财政民生支出发射的就业效应表现为本地效应微略,外部正向效应显著,负向效应不明显,且存在区域分层现象.并认为,区位因素在民生财政支出就业效应分析中非常重要.
关于劳动就业与居民消费的研究,王东霞经过实证分析发现[9],居民消费对劳动就业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转变,在近期中居民消费拉动劳动就业的效应不显著,甚至还有可能会抑制劳动就业,但是从长期来看,劳动就业受居民消费的正向影响较为明显;李世佳为探究居民消费的就业效应,采用投入产出法进行研究[10],提出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缓解就业压力的良方是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李晓燕和王栋采用超效率DEA方法对1990~2014年中国居民消费、就业数据进行分析[11],发现消费的就业结构效应相对有效,消费的就业数量效应和质量效应相对无效,二者呈现“U”型,即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吴强、王力以及罗丽文经过实证研究发现民生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总额和消费结构的影响存在差异性[12],财政教育支出对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居民的消费具有挤出效应.
现有相关文献已经对民生财政支出、居民消费以及劳动就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分析,可以看出已有文献主要是集中在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而且研究的多是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缺乏对三者间互动关系的研究,该文通过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模型)对三者间的动态互动关系进行研究.现有文献着重强调变量间的影响是正向还是负向,并没有考虑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的变化,该文会通过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对影响的持久性进行分析.
该文为研究民生财政支出、居民消费与劳动就业三个变量之间的互动关系,选取以下指标进行衡量:
民生财政支出(msczqd)由郑强等提出的民生财政支出强度来衡量财政支出水平[13].民生财政支出强度=地方政府年度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和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地方财政预算内支出;
居民消费(lnxf)由各地区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来衡量;
劳动就业(lnqshjy)由全社会年末劳动就业人数来衡量.
考虑到数据的全面性和可获取性,该文选取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除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以及港澳台地区)2007~201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以及中经网统计数据库,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针对非比值变量居民消费和劳动就业采用取对数的处理.
该文实证分析选用的模型为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模型),PVAR模型主要是分析面板数据中内生性变量之间的互动关系,Holtz-Eakin最早运用该模型解决问题,面板数据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就是把一切的变量都看作是内生的,研究每个变量和它们滞后项之间的关系[14].通过运用PVAR模型既能够有效解决个体异质性问题,又能够通过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得到各个变量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构建的具体PVAR模型如下:
其中:i代表不同的省级行政单位;t代表不同的年度;Yi,t是有3个变量的列向量,三个量均为内生变量(msczqditlnxfitlnqshjyit)T,p为模型具体的滞后阶数,后续会选择最优滞后阶数;β0是截距项,βj代表的是回归系数矩阵;αi指代固定效应;ηt为指代时间效应;εi,t代表随机扰动项.
在运用PVAR模型进行估计之前,为了避免“伪回归”的出现,一般会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该文对各个变量进行的单位根检验是运用Eviews10.0软件进行的,采用LLC和Fisher ADF的方法进行操作.检验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3个原始变量均无法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但是对于变量进行一阶差分之后,各个变量均通过了1%显著水平下的平稳性检验,这说明lnqshjy、lnxf和msczqd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可以建立PVAR模型.
表1 变量平稳性检验
前文提到的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中存在着固定效应αi以及时间效应ηt,在进行估计时,估计的系数可能会存在偏差.因此运用相关的信息准则确定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十分重要.该文根据赤池信息量准则(AIC)、贝叶斯信息准则(BIC)、汉南-奎因信息准则(HQ-IC) 判断最优滞后阶数.检验结果见表2,通过综合判定,选择滞后两期的P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表2 P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选择
根据前述确定的模型最优滞后阶数,建立民生财政支出、居民消费和劳动就业的PVAR模型,该文利用连玉君提供的PVAR2程序包估计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见表3.
表3 GMM估计结果
(2)“L1.”“L2.”分别表示滞后1阶、滞后2阶
由于PVAR模型的估计系数仅仅只能反映变量间的局部关系,为了进一步的反映变量间的动态关系,该文采用蒙特卡洛模拟得到的脉冲响应图以及方差分解进行分析.
脉冲响应分析可以探究单一变量的变化对其自身以及其他变量的影响,具体的方法是在随机扰动项上加上一个标准差的冲击,通过观察变量自身以及其他变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取值的变化,就可以发现变量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该文采用连玉君提供的PVAR2程序包在Stata软件中进行了500次蒙特卡洛(Monte Carlo)模拟后得到脉冲响应图,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到:
图1 脉冲响应图
(1)劳动就业(dlnqshjy)受到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后会在当期形成正向的最大化响应,随后这种正向响应逐渐减弱,最后趋于平稳的正向响应,这说明劳动就业的发展自身存在着惯性;居民消费(dlnxf)对该冲击,当期反应显著为正,后逐渐下降,随后在第2期达到峰值后逐步减弱,随后趋于稳定的正向效应,这说明劳动就业对于居民消费有促进作用,而且劳动就业的一次变动对于居民消费的影响具有持久性;民生财政支出(dmsczqd)对该冲击初始反应为负,随后在第1期达到负向最大值,后逐渐上升,在第2期达到一个正向的峰值,随后逐渐减弱,最终趋向于0.这说明劳动就业对于民生财政支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并不显著.
(2)居民消费(dlnxf)受到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后对其自身会产生一个持久性的影响,在当期达到正向的峰值,随后减弱,在第2期略有上升,随后逐渐减弱,最终趋向于稳定的正向效应,这说明居民消费存在一定的发展惯性;劳动就业(dlnqshjy)对于该冲击,在当期反应不显著,随后逐渐上升,在第3期达到峰值后逐渐减弱,最终趋于一个稳定的正向效应,这说明居民消费对于劳动就业是具有促进作用,且该促进作用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民生财政支出(dmsczqd)在面对该冲击时在当期显著为负,随后在第1期上升为正值,随后该正向效应逐渐减弱,并且在第2期下降为负向的峰值,最终逐渐趋向于0.这说明居民消费对于民生财政支出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该作用并不持久,且存在波动.
(3)民生财政支出(dmsczqd)受到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后对其自身在当期形成一个最大化的正向响应,随后迅速下降,在第2期下降为负向的峰值,随后上升,在第3期上升为正值后逐渐减弱最终趋向于0;居民消费(dlnxf)对于该冲击在当期无显著反应,随后迅速下降,在第1期达到负向峰值,随后逐渐上升,但持续表现为负向反应,这说明民生财政支出对于居民消费具有抑制作用,且该抑制作用存在着滞后期;劳动就业(dlnqshjy)对该冲击的反应在当期并不显著,随后是持续性的负向响应,其中在第1期和第3期之间负向效应略有减弱,但从总体上来看民生财政支出对于劳动就业具有一定时期的抑制作用.
方差分解是进一步探究随机扰动对内生变量的影响的一种方法,可以用来衡量结构冲击对于变量变动的贡献程度.方差分解重点关注的是其他变量对某个变量变动部分的贡献度或解释力,不涉及是正向影响还是负向影响,文章以PVAR模型的估计结果为基础,选择30个预测期进行方差分解,结果见表4.
表4 方差分解结果
由表4可知:
(1)从劳动就业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对于自身变动的贡献度逐渐减少,第1期为100%,逐步下降到第25期的75.2%,这说明劳动就业自身就具有惯性.居民消费对于劳动就业变动的贡献率持续上升,到第25期的时候已经达到20.9%.而民生性财政支出对于劳动就业变动的贡献率虽然也是逐步提升,但是具体提升的贡献度以及速度均弱于居民消费,而且在第15期之后方差分解结果中,民生财政支出对于劳动就业的贡献度就已经稳定在3.9%,说明民生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对劳动就业均有比较重要的影响,但是居民消费对于劳动就业的贡献度要大于民生财政支出.
(2)针对居民消费,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对于自身变动的贡献率也是逐渐减少的,最终稳定在80.6%,这同样也说明了居民消费会依赖自身惯性发展.而劳动就业与民生财政支出对于居民消费变动的贡献度逐步上升,最终分别稳定在6.4%和13%,总的来说,民生财政支出对于居民消费变动的影响相较于劳动就业更显著.
(3)对于民生财政支出,从表中可知,其对于自身变动的贡献率亦是逐渐减少的,最终在第15期后稳定在82.2%,与居民消费和劳动就业一样,民生财政支出也具有较强的惯性.劳动就业和居民消费对于民生财政支出变动的贡献率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上升,最终分别稳定在5%和12.9%,总体来说居民消费和劳动就业对于民生财政支出的变动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居民消费的影响更为突出.
从上述的方差分解结果可以发现,方差分解结果在第25期和第30期保持一致,这说明民生财政支出、居民消费和劳动就业之间关系在第25期之后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这也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该文实证结果的稳健性.
为判断某个变量的滞后项对于其他变量的影响是否显著,验证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时间上的因果关系,一般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通过鉴别解释变量对于被解释变量预测能力的存在性,判断某一个变量是否是另一个变量的Granger原因.若是某一变量确实存在对于另一变量的预测能力,一般可以认定“前者是后者的Grange原因”这一命题是成立的,该文将3个变量滞后2期进行Grange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见表5.
表5 Grange因果检验结果
由表5可知,居民消费是劳动就业的Grange原因,但是居民消费并不是劳动就业的Grange原因,而民生财政支出在10%的显著水平下是劳动就业的Grange原因.居民消费与民生财政支出在1%的显著水平上互为Grange原因,劳动就业在1%的显著水平下是民生财政支出的Grange原因,这说明随着居民消费增加,劳动就业也会增加,通过抑制民生财政支出会间接性的影响居民消费.而随着民生财政支出变动,将会带动居民消费以及劳动就业的一系列变动.
该文通过对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除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以及港澳台地区)2007~201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民生财政支出、居民消费以及劳动就业三者的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通过脉冲响应、方差分解以及Grange因果检验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最后实证分析表明:民生财政支出、居民消费以及劳动就业自身均具有较强的惯性,会依赖自身惯性发展;居民消费与劳动就业之间相互促进,但是劳动就业受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大于其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两者之间的促进关系具有持久性;民生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以及劳动就业均有抑制作用,但对于居民消费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除此之外,居民消费和劳动就业对于民生财政支出均会出现短暂的促进作用,最终保持一定时期的抑制作用.
3.2政策建议
(1)加快“双循环”建设,激发消费潜力
消费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强大动力,消费的稳定性以及持久性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劳动就业的重要前提.居民消费对于劳动就业的拉动效应明显,劳动就业又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居民消费,保持两者良性循环,必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消费,缓解就业压力.加快“双循环”构建,是进一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促进劳动就业的必由之路.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2)加强民生财政支出保障
民生投入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虽然经过实证分析发现民生财政支出对于居民消费以及劳动就业存在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但是考虑到疫情的影响以及居民对于民生财政支出的感受本身就存在着差异,民生财政支出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过程,而是随着中国人均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的逐步提高,不断地进行着动态优化和调整.在当前疫情冲击的特殊困难情况下,更应当加强民生财政支出保障,保住民生,稳定民心.
(3)推进新时代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
中国财政支出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相较于国外确有不足,因此在社保和劳动就业支出调节方面的作用不是很明显.政府应当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完善制度设计、消除制度短板,同时统筹推进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关系密切的户籍、收入分配、公共政策、财税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同时要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一方面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优化制度设计,健全基本养老保险以及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