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艺伎服饰探究中日服饰文化差异

2021-07-05 12:16张宇彤
中国宝玉石 2021年3期
关键词:艺伎和服首饰

张宇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北京 100083

1 艺伎

“手抱三弦上画楼,低声拜手谢缠头。朝朝歌舞春风里,只说欢愉不说愁。”三月的春风拂过,柳梢摇曳,远远地从花街的画楼上传来三弦琴声,道路两旁日式茶屋商铺林立,撑着纸伞,身着或鲜艳或典雅和服的艺伎们缓步而过。这首诗是清末时期的驻日公使参赞黄遵宪所著的《日本杂事诗》中的一首,就是描写日本艺伎这一特殊又神秘的职业。黄遵宪被誉为“在近代中国,第一个对日本有真正了解,并且其关于日本的研究和介绍在国内产生了真正大的影响的人”(钟叔河语)[1],他在诗中曾注解道:“业歌舞者称艺伎,侍酒筵颇矜庄。”这种在筵席上歌舞助兴、活跃气氛的女子就是艺伎。

早期的艺伎多是贫苦人家的女孩,作为茶屋老板娘的养女接受教习培养,上至舞蹈弹唱,下到行走坐卧,都有严格的要求,旨在培养出“完美女性”的形象。其中入行不久、实习期的艺伎称为舞妓,在前辈姐姐的身边侍奉学习,做小女孩打扮,服饰艳丽,明快可爱。这种教习形式类似我国唐宋时期的官妓、营妓,但与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后者不同,日本的艺伎在完成演艺卖身分离后,被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一种活的历史文物。贯穿古今的艺伎表演,承载着日本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和茶道、相扑一起,被誉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日本传统文化的象征。

2 艺伎头饰与服饰

2.1 艺伎头饰

艺伎们的发型头饰都严格遵循古制,三百多年来几乎没有变过,首先在头发上涂抹黏性很强的发膏,在头顶盘成一个大的发髻,里面衬上一块绸布,然后用绸带发叉固定。年轻的舞妓们用红色的绸布包发,头上会佩戴用绢布制成的手工绢花发簪,花朵主体下垂挂着形似花苞的绢布坠饰或者长穗,也可单独佩戴绢花。发簪的种类有很多,一年十二个月,每个月都会更换为时令花卉植物,如果赶上重要的节日庆典,比如祇园祭和新年,头饰也会配合着做出相应改变。除了绢花发簪,舞伎们还会佩戴一到两个精致小巧的扇形银质垂帘,长条状的银质薄片随着行走晃动,俏皮可爱,这是头饰上为数不多的贵金属饰品,由专门服务于花街的首饰匠人们制作,其上一般会雕刻上所属艺伎馆的标志花纹。年龄稍长、资历更深的艺伎,为了凸显成熟女性的典雅气质,使用素色带花纹的绸巾,头饰也会更少,并且偏向朴素。

图2 简约的艺伎头饰Fig.2 Simple Geisha headdress

2.2 艺伎服饰

艺伎穿着的和服也是日本传统的服装样式,类似我国唐宋时期妇女的服装,上下一体,斜襟右掩,中间用腰带固定。艺伎和服的用料相当讲究,大多数是珍贵的绫罗绸缎,并且装饰有绚丽的花纹,跟头饰一样,服装上的花纹也是根据季节变化,选取不同的花草植物,如早春时穿水仙花花纹的,仲春时节用樱花的,晚春时则用紫藤花花纹。如果是重大的礼仪场合,她们还会穿着缀有艺伎馆家纹的和服(图3),家纹类似于商标,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具有代表性的图案(图4)。样式上,艺伎和服的袖子宽大,衣襟很长,特别是年轻的舞妓,衣襟长长地拖在身后,配合高高的木屐,显得身姿窈窕修长(图5)。艺伎和服的宽腰带是在明朝以后拈丝技术传入日本后开始流行的,腰带把结打在身后,样式繁琐,需要专门的侍者帮助穿戴,束起衣物。宽腰带的出现将和服整体样式确定下来:上方是层叠的衣领,下方是圆筒状的衣服下摆[4]。

图3 身着缀有家纹和服的舞妓Fig.3 Maiko dressed in a kimono with a family pattern

图4 艺伎馆家纹(张宇彤誊绘)Fig.4 Geisha house pattern

图5 身穿和服的舞妓Fig.5 Maiko wearing a kimono

3 中日首饰文化发展

3.1 中国首饰发展

作为古代亚洲地区的文化中心,中国的首饰文化在造型审美方面都对周边各国产生了影响。尤其隋唐时期,首饰文化出现了一个盛世,无论是金银首饰的精致程度,还是珠宝首饰种类的多样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单头部装饰就有簪、钗、步摇等,并且插梳(图6)风潮盛极一时,金、银、玉、象牙都可以用来制作梳篦,配合造型繁多的发髻,女子们宛如天宫下凡的仙子。宋代流行戴冠,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社会审美倾向沉静内敛,比起唐代的雍容华贵,出土的宋代金冠、凤冠偏向端庄大气,都是集首饰工匠大成之作。元代的掐丝琢玉,明代的珐琅累丝,清代的宝玉石雕刻、金银器制作,都各放异彩。

图6 唐代金梳贝Fig.6 Gold comb

3.2 日本首饰发展

日本现代首饰,在亚洲地区甚至于世界范围内都独具一格,但在历史上,从飞鸟、奈良时期到江户幕府统治后期,也就是大概在我国隋唐至明朝这段时期,传统意义上的首饰有一千多年的空白期[8]。在对岸的中国发簪、项圈、指环等饰物不断改良精进的时候,大和民族的人们专注于服饰的美化,他们将服装不断改进得更有民族特色。而再早的时间里,日本与其他国家一样,有源于对图腾崇拜、出于原始信仰的本土首饰[9]。

日本现代珠宝首饰是随着明治维新打开的国门一同起步的,随着西方文化的流入,社交场合得体的首饰成了必需品,官员显贵们为了融入欧美国家,争相模仿其着装与首饰,带动了日本首饰行业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受到重创,不得不打破旧体制,改革经济,开发新产业,养殖珍珠行业趁着这个机会迅速发展,珍珠也成为了之后日本首饰的主要材料。1961年,在政府的推动下,钻石和彩色宝石实行专业化,养殖珍珠成为了外汇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的珠宝首饰业以此为跳板,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他们将来自西方的设计理念与匠人精神、崇敬自然等传统观念相结合,经过数十年的不懈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独特的日系风格首饰。图7~图9的首饰来自于日本最早的“时尚珠宝”倡导者agete,该品牌以独特的“古典&现代”风格,在简约而不失精致的设计中展现珠宝的内涵。

图7 agete淡水珍珠与黑蝶贝耳环Fig.7 agete pearl and black mother of pearl earrings

图9 agete2021春季首饰Fig.9 agete spring collection

4 中日服饰文化差异

4.1 服饰

服饰作为人类保暖遮羞与装饰的重要的形式,一直以来都伴随人类历史不断发展,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与首饰一样,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与审美倾向。日本和服是在中国唐代的汉服基础上改良而成的,但在色彩搭配和款式上,有着与中国截然不同的风格。

4.1.1 服饰色彩

服饰使用的颜色,与文化思潮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传统服饰的色彩,在阴阳五行与占星术的影响下,青、红、黑、白、黄被认为是正色,其中以黄色为尊,后被用作天子朝服专用颜色,普通百姓不得使用。统御四海的天子被认定是天下的主人,要顺应天时,因此一年四季要更换成与当季相合的颜色,即自孟春起穿青色,孟夏穿赤色,季夏穿黄色(图10),孟秋穿白色,孟冬穿黑色[12]。此外,还根据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原则,调出五色之外的间色,用作平民使用的色彩。

图10 清代明黄龙袍Fig.10 Brighet yellow dragon robe of Qing dynasty

源于对自然的热爱与崇敬,日本和服多偏爱使用淡雅柔和的素色,正红明黄等亮色出现的较少。白、青、灰、浅褐、淡紫等色调,符合日本人内敛细腻的民族性格,也与自然之道相合,是传统和服中经常使用的颜色,其中白色被认为是庄严圣洁的代表,日本传统婚礼上,女性会穿着纯白或纯白为底、绣有金色纹样的白无垢。日常穿着和服也会根据季节不同使用相对应的颜色,如春用浅绿、樱粉,夏用绀色、浅蓝,秋用茶色、浅褐,冬用小豆色、绯色等暖色,都是饱和度较低的淡雅颜色。

图8 agete蛋白石耳环Fig.8 agete opal earrings

4.1.2 服饰款式

日本的服装文化起步较晚,直到古坟时代才刚刚脱下贯头衫,丢弃“以木棉为招头,其衣横幅,但装束相连,略无缝”的原始服饰(图11)。而同时期处于魏晋南北朝的中国,早已建立起完备的衣冠制度。这么相比起来,中日服装制式的成型相差了两千年左右[13]。日本传统和服款式的形成,受到了中国服饰的影响,尤其是奈良、平安时期,王公贵族以着唐朝服饰为荣,在上层社会中流行的“十二单”(图12)就仿制了唐朝礼服的样式。十二单只在重大场合穿着,一般有5~12层,最内层为白色小袖,下身穿长袴(贴身裤裙,已婚者用红色,未婚用深紫色),小袖外是单衣、五衣(原为五层不同颜色的衣服,后简化为五色领)、打衣(质地厚实硬挺,因布纹形似木槌击打而成得名)、表衣(垂领广袖外袍,有华丽刺绣)、裳衣(围在腰后的艳丽长裙)、唐衣(最外层的精致短衣)。在日本文武天王元年(公元701年)颁布的《大宝律令》中更是明文规定服装的制作要仿造中国样式,宫廷朝服也要模仿唐代朝服,如天皇的“衮龙御衣”,红色为底,绣有日月星辰、龙、山、火等花纹,这是典型的中国服饰古制中的十二章冕服纹样,文官与宫廷女子的着装也都模仿中国。

图11 日本古坟时代女性服装Fig.11 Women's clothing in the Kofun period

图12 日本平安时代十二单Fig.12 Junihitoe kimono in the Heian period

4.2 首饰

若是能穿越时空,有机会打开一位明朝贵族夫人的妆奁,想必定能见到做工精致、种类繁多的金银饰品,仅是发饰就有钗、簪、步摇、胜、栉等,脸部有面饰,颈部有项圈、项链,手部有手镯、指环,不一而足。图13的凤簪和图14的凤冠就是明朝华丽首饰的代表。而差不多是同一时期的日本安土桃山时代贵族女性,如图15所示,几乎没有多少现代意义上的首饰,她们及至脚踝的乌黑长发或是披散在身后,或是用发带在头发中部松松束着,身体的其他部位也鲜有首饰装点,只有在参加特别的仪式时,才会佩戴少许发饰。与简单的头部装饰相比,她们的服装十分华丽,安土桃山时代明朝丝织品传入日本,贵族们纷纷穿起层数较少、织工更精湛套衫打挂,“唐织”盛行。

图13 中国明代累丝金凤簪Fig.13 Golden phoenix hairpin of Ming dynasty

图14 中国明孝靖皇后凤冠Fig.14 Phoenix crown of empress Xiaojing of Ming dynasty

图15 日本安土桃山时代贵族女性装扮Fig.15 Aristocratic female dress in the Azuchi-Momoyama perio

现代日本首饰始于明治维新,西方首饰文化以及有色宝石的进入、外来文化的冲击,变相给封闭、沉闷的邻居岛国带来了新生机,一改持续几百年的服饰搭配,洋装、西服、项链、戒指、耳环、胸针随着鹿鸣馆的开放,成为日本上层社会时尚界的宠儿。此后的一百多年里,日本的首饰设计师们将本国崇尚的自然、禅宗等本国传统思想与西方首饰文化相结合,用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为世人展示出了一个崭新的富有独特魅力的首饰流派。时间到了二十一世纪,日本的首饰制造更加趋向精巧,与中国崇尚黄金和贵重宝石不同,日本的珠宝首饰没有过多地使用黄金,而是更青睐白色的铂金;首饰造型小巧精致,更加适合日常佩戴,与职业西装套裙有着良好的搭配效果,适合上班族。相比之下,中国的首饰市场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工艺上,我国古代有着相当高超的金银器制作水准,可以用极细的金属丝编织造型,做出精妙绝伦的首饰,在现代,我们可以将前沿科技应用在首饰制造上,在前人的基础上精益求精;文化上,我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各放光彩的诸子百家思想,都可以用来丰富首饰内涵,体现民族特点。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的首饰设计定能重放光彩,立于亚洲乃至世界顶端。

5 对当代珠宝首饰设计的启示

日本在传统文化与审美的形成阶段受到了中国很深的影响,从某种方面来说,日本与中国有着相似的文化起源,但无论是最终形成的审美取向,还是古今融合后的首饰文化,二者似乎都在分叉口走向了不同的方向,日本走的更快,而中国的首饰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文通过对艺伎服饰的研究,进而对中日服饰文化的对比探究,总结出了对我国当代珠宝首饰设计的启示:

(1)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充分吸收现代多元化的养分,积极进行融汇和创新,而不是死板地借用古代形式制式,要继承并不断创新。

(2)独特风格的形成需要时间的积累沉淀,不可一蹴而就。跟随时代潮流不等同于放任自身随波逐流。当代的中国珠宝首饰设计,需要有一个稳定坚固的锚,在周围各种各样成熟的首饰文化冲击下保持住自己独特的定位,切不可一味抄袭模仿。

(3)追本溯源,保持本心,探寻传统文化最初始的模样,跳过几百上千年间古人对某个意象不断的衍化改变,尝试用现代的语言和方式去解读重构,发展和创造出只属于的自己的“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艺伎和服首饰
疫情下艺伎文化要消失
首饰,是身体的告白
首饰设计效果图《TOUCH》
日本文化的象征:和服
京都艺伎
和服日
我与京都艺伎喝花酒
浅析艺伎苦难之美
和服是如何演变的
和服是如何演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