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社招生源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审思与实践

2021-07-03 05:38万雅莹
南京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基础计算机院校

万雅莹

(南京城市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1200)

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分别指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1]“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要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2]高职扩招政策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毋庸置疑,面向社会招生已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稳定就业和发展职业教育的国家政策。该政策效应的持续释放,一方面赋予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新使命和新任务,另一方面也为高职院校推进生源结构改革、促进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提供机遇。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中对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课程、性质给出了规范和要求。而社招生源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新群体,由于其学习生涯中存在“断裂带”,因此对公共基础课程应更加重视。[3]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是面向高职院校社招生源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在面向社会人员招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隶属于公共基础平台和素质教育课程组中的文化科技课。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较为全面、系统地了解计算机软硬件、操作系统、网络基础等基本的计算机相关理论知识,以及Windows基本操作,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套件应用及网络应用等计算机相关实践操作技能,最终达到提高社招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的培养目标。

一、高职社招生源特点

笔者以南京某高职院校(以下简称“该校”)2020级社招学生为研究样本,结合课程特点设计问卷,开展社招生源基本情况调查。该校2020级社招学生分布于校内5个专业,共计156人,利用超星网络教学平台发放电子问卷,回收问卷115份,回收率73.7%,有效调查问卷115份,有效率100%。

(一)生源组成结构复杂

一是年龄结构跨度大。该校社招生源年龄大多处于20-40岁之间,占比78.3%,40岁以上占比17.4%,20岁以下占比4.3%,呈现中间多两头少的分布。面对不同年龄段的社招学生,教学组织面临着新的挑战。二是行业分布广泛。该校社招生源主要集中在本市,少量来源于省内外城市,他们大多来自于生产一线企事业职工、进城务工人员、退役军人、社区工作者,还有部分新型农民和待业人员。日常生活中,他们大多承担着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与学习的时间分配矛盾加重。三是学历层次不一。该校社招生源学历层次总体较低且差异性较大,以中专/职高、普通高中学历为主,还包含少量初中、大专等学历。

(二)信息化基础水平薄弱且差异明显

与全日制普高生源不同的是,全日制普高生源在其小学、初高中阶段已接触过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先导课程,如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中的信息技术课程等。数据显示,56.5%的社招学生入学前从未学过信息技术或计算机相关课程(如图1)。约45%以上的社招学生表示对于Office办公软件完全不熟悉,处于零基础水平(如图2)。

图1 入学前学习相关课程的时间统计

图2 Office 办公软件熟悉程度统计

同时,疫情网络直播授课期间,作为一门必须基于计算机才得以开展教学的课程,100%的社招学生有智能手机,但13.9%的社招学生本人或所在家庭没有计算机,不具备课堂上与教师同步操作的硬件条件。另外,52.2%的社招学生表示无法自行完成课前的软件环境(Office、WinRAR、直播软件等常用工具软件安装)准备。

二、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受2020年新冠疫情影响,首轮社招学生的计算机公共课采取灵活多元的教学形式开展集中教学,即在指定时间段内,任课教师通过直播平台开展线上集中直播授课、答疑和互动的教学形式。但社招生源年龄结构的差异性、工作性质的复杂性、学历层次的多样性、信息化水平的薄弱性给计算机公共课的“教”与“学”带来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政策瓶颈与客观任务之间的矛盾

高职扩招目标确定以来,国家、省级教育主管部门陆续出台相关实施方案,高职院校纷纷依据方案中指导性意见制定适用于本校的实施细则。社招生源的特殊性决定了需要重设课程教学实施要素,如教学时间不得不安排在晚上或周末,教学方式以网络直播、送教上门、校内面授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教学地点流动等,组织、管理、教学运行成本远大于在校学生。因此,教学实施细则仍需在实践探索中逐步细化,教学考核指标仍需量化,教学评价机制仍需创新,教育主管部门在政策措施应给予保障和支持。

(二)行业需求与课程体系之间的矛盾

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已形成较为稳定的课程内容体系,课程对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基础及MS Office应用证书要求,课证融合,以计算机实践操作为主,计算机相关理论知识为辅。但在社招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现:

一是学生重视操作技能轻视基础理论。计算机公共课作为一门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可以帮助社招学生更好地掌握适应工作岗位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实践证明,社招学生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有一定的学习热情,但是他们自身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多年的工作经历使得他们更加注重实践操作,愿意多练习多操作,轻视或畏惧计算机理论部分的学习。

二是课程技能培养与社招学生多样工作需求的契合度有待提升。数据显示,关于Office办公软件三个模块(Word、Excel、PowerPoint)使用情况的调查统计,2020级社招学生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是Excel,其次是Word,但PowerPoint的使用比例仅占13.4%。深究原因不难理解,社招学生大多扎根于企业生产工作的第一线,而PowerPoint演示文稿多数用于管理层、专业技术人员的讲解和介绍演示,因此对于社招学生来说自然应用较少。同时,现有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材配套的项目案例更适用于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与社招学生实际工作需求契合度不够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有待提升。

三是课程中体现先进技术实践应用的内容不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职业院校与企业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主体,职业院校在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上具有高技术性知识势差,而企业则具有高实践性知识势差[4]。随着“互联网+”社会的快速发展,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逐步融入企业生产实践。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应依据课程特点,聚焦先进技术应用,将技术优势与企业在生产中的实践优势相结合,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更新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践性。

(三)真实水平与标准不降之间的矛盾

各级教育教学主管部门在关于社招生源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方案中均明确提及,高职社招的人才培养要坚持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的原则。就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而言,社招教学实践中存在生源群体基础薄弱、到课率不高、学习时间不充分等客观问题,首轮社招生源期末过关率不足60%。面向社会招生是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新生事物,课程教学还需要进一步结合社招学情,完善教学方案、创新考核评价、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做到“宽进严出”,保证社招生源的培养质量。

三、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在充分论证社招生源特点及计算机基本操作水平的基础上,教学团队为更好地适应社招生源的特殊性,将课程内容与就业需求、因材施教与学生发展、职教思想与企业文化相结合,主要做出以下改革与探索。

(一)内容框架层面上,依据“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分配布局

教学团队坚持以社招学生在实践工作中的“需求”为导向,做好调研分析,哪些内容“用得多”,就针对这些内容“多介绍”“多讲解”“多操作”。例如,课程教学中将减少PowerPoint模块的内容介绍,将Office办公软件应用的重点放在Word和Excel两个模块,尤其加大Excel工作数据分析中常用函数(如rank、vlookup、sumif等)的内容介绍。

(二)案例选取层面上,结合“特点”精选教学项目任务案例

教学团队以案例式教学为抓手,紧密结合社招专业特色及日常工作特点,依据课程知识点分布脉络,由易到难,设置、选取具有现实意义、与专业和工作息息相关的项目情境或任务案例。以Word模块为例(如表1),课程知识目标按照熟悉、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规定应达到的目标要求,三个层次是递升的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

表1 社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Word 模块案例任务

其余各模块任务案例均紧密围绕社招学生工作、专业、生活实际,如Excel模块任务——制作社区外来人员信息登记表,该任务由教学团队据该校2020级社招学生真实工作内容设计改编;PowerPoint模块任务——设计新能源汽车展示演示文稿,该任务融入了该校社招特色专业背景和内容。任务案例的真实化、情境化能增强社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熟悉感和情感认同,激发社招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帮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目标。

(三)难易适应层面上,围绕“学情”注重共性再兼顾个性

该校社招生源结构总体呈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具体体现在行业分布比较广泛、年龄结构跨度大、学历层次差异性大、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面对以上现状,一方面,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将以各模块基础操作为重点,以真正“学会”“掌握”为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每个案例任务后均设置系列拓展、高阶任务,供部分“较高水平”“吃不饱”的社招学生学习、探索。另一方面,课程加强对各类计算机相关证书考核内容的调研。为计算机操作技能达到一定水平的社招学生减轻学业负担,促进社招学生证书和学分的互认和置换。同时,教学团队将继续研究社招生源文化基础、技能水平、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的生源特点,积极探索开展分层教学的可能性。

(四)培养目标层面上,聚焦“时代”培养社招学生的信息素养

课程为更好地实现培养社招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目标,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对于信息素养/信息意识的要求,一是聚焦当下“互联网+”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就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技术的基本概念,以及新型技术在企业生产、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等方面的基本应用作简要介绍;二是补充信息安全、网络检索以及网络伦理道德等教学内容;三是结合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软件环境要求,保持课堂教学讲解Office办公软件的版本持续更新,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帮助社招学生获取计算机技能证书。

四、结束语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作为高职院校社招生源的一门通识课,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在实施教学改革与探索的过程中,也收到了来自教学团队与社招学生的正向评价,如任课教师感受到社招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更高、求知欲更强,社招学生认为对课程的案例任务有更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未来,课程将继续优化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方式、精选教学内容、开展多元评价,不仅要讲授知识、锻炼技能,更要重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培养社招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实践能力,提高社招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当然,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多轮教学实践的探索、调整和验证,相信未来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能帮助社招学生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需要点一盏灯、供一份热。

猜你喜欢
基础计算机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中国计算机报202007、08合刊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国计算机报2019年48、49期合刊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中国古代的“计算机”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