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纪亨
摘 要: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企业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同时新信息技术的运用也使企业的经营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工厂设备的管理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设备管理的信息化与传统的设备管理有很大的区别。设备管理信息化可以使设备的技术状态和资源的合理分配,降低信息不对称性,使设备的管理水平得到持续改善,从而使企业实现全面的数字化生产管理。因此,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装备管理的信息化必将被广泛地运用。基于此,本文试着对设备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以期能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必要借鉴。
关键词:设备管理;信息技术;应用
1.信息技术在设备管理中的应用意义
企业在进行设备管理时不仅要考虑到其应用的及时性,还要考虑到经济性。因此在采購设备时,就要综合考虑设备的技术条件和费用,对其进行综合优化,以提高其价值利用率。但是,由于现有的设备管理信息不完全,缺少对设备运行状况信息技术的综合把控,致使同一种设备不同厂商之间难以进行数据对比。数字信息技术的出现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不断地记录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技术状况,全面反映设备购置、安装、使用、维护、改造、更新和报废情况。它能直观地反映出不同设备厂商同类产品的技术状况,从而避免盲目购置设备,从而提高设备制造企业的精益制造水平。设备管理的信息化,使设备管理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亦为新设备购置提供了科学依据。
2.设备管理的现状分析
2.1制度不完善
目前,业界有很大一部分企业是缺乏严格完整的工程设备的管理政策,工程机械方面的台账、建立技术资料系统的建立等制度都是不完善、不健全的。在管理方面,没有制度可循,且整体是无序管理,有些公司甚至对于新买的设备不进行入账工作,或者入账不及时,造成管理工作的缺失,设备使用糊里糊涂,不能明确机械使用和负责的主体。
2.2人员素质不高
即便是目前大多数企业都根据自己企业的情况设立了业务管理的部门,但是由于人员和机构更换的很频繁,维修工以及管理人员接受教育的时长短,而且对于管理的整体认知很不具体,加之专业不对应等原因,技术管理方面水平有低有高,不能达到规定的制度要求。有部分企业不舍的用钱在人的教育上,只注重眼前的利益,他们宁愿花费大价钱去购买仪器设备,也不愿意在管理培训管理人员上投资,十分吝啬。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即便设备以及相当先进,但是由于缺乏会管理的人员,也很难实现机电一体、机械自动化的是设备管理。
2.3设备维修不及时
现在,大部分企业对于机械仪器需要进行点检制度的保养需求并不了解,所以大部分都局限于事后维修,没有将预防维修这件事提上日程,对于设备的管理和损坏现象未能及早发现,及早维修,从而造成了人力、财力的大量浪费。
3.信息技术在机械设备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3.1工作状态检测应用
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机械设备的管理,其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对设备的工作状况进行快速的监测。机械设备的工作状况是十分关键的。设备在不良的运行情况下,会导致生产效率下降,从而对公司的持续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常规的断电方式不能对设备进行精确的断电处理。信息科技以其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无时空之分。对机器的工作和停机的参数进行实时采集。通过对设备的参数损坏情况的分析,可以使管理者迅速做出反应。同时,也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远程监测。因此,企业的管理者无需与机器进行紧密的接触,只能从信息平台上向终端反馈信息,从而掌握其工作状态。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实时的传递。由于长期使用,大部分机器设备都会产生发热、振动、泄漏等问题,从而对设备和其它设备造成一定的影响。为防止此类现象及规模效应,运用计算机技术建立自动化监测系统,对其进行实时监测。而且,在采用信息技术的时候,不需要停止机器操作。在不停机的前提下,利用技术对操作参数进行实时的记录,对设备的操作规则进行分析和识别,筛选出有可能造成设备失效的因素,并及时向管理者报告。管理者在接到有关资料后,能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保证设备的高品质运转。
3.2设备故障管理应用
运用信息化技术,对机械设备进行精确的检修,可以为设备的安全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机械设备经常会出现各种故障,这些故障都会对设备的正常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传统企业在设备管理中,对存在的小问题和潜在弊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旦发现了问题,就难以进行有效的处理。信息技术的兴起,使企业能够利用计算机对机器进行信息的分析,从而对造成机器设备的故障进行正确的识别,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从而为管理者进行维修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信息技术将对整个装置的操作进行监控。在设备出现安全问题的时候,通过对设备的故障精准识别,可以对故障进行快速处理,并将有关的资料保存起来;对维修计划的缺陷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改进,使其能够在设备检修后重新投入使用。同时,通过对机械设备的故障进行分析,并结合企业的发展需求,对检修周期进行合理的调整,以保证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对企业的机械设备进行全面的检修,并根据时间节点,在近期的计划中添加一些临时工作,以提醒维护人员按时进行检修。
3.3部构件管理应用
机器装置是由各种零件构成的,而部件是影响机器设备整体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必须建立零部件管理体系,实现零部件的精细管理、零部件的统计、信息技术的录入;建立专门的数据库,实现对重点零部件和消耗品的管理,保证零部件的采购与使用得到有效的监控。为防止备品短缺而影响生产进度,企业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来确定存货的最低价。如果零件的数量少于规定的话,就要立即通知采购部,让采购人员尽快购买。经过对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确定所需的零件数量,由采购人员根据信息平台给出的采购信息采购适量的零部件。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极大地保障了企业的正常生产,避免了因盲目购买零件而导致的资金浪费,同时也能满足企业的机器设备的正常运转,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结束语:
总之,实施信息化的目的就是提供生产和管理服务。想要提升机电设备的管理应用水平,就要科学优化机电设备的管控。因此,机电设备管理单位和相关人员都要清楚地了解信息化技术在机电设备管理中的应用和当前机电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让现代信息技术科学地应用到生产设备中,积极探究适合本企业发展的设备管理信息技术,实施高效管理,如此才可以夯实生产基础,助力企业的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曹雅丽.利用数字化技术助力低碳城市发展[N].中国工业报,2022- 03-15(003).DOI:10.28076/n.cnki.ncgyb.2022.000387.
[2]王臻.数字化技术在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应用[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22,12(02):146-147+257.DOI:10.16525/j.cnki.14-1362/n. 2022.02.055.
[3]高宏旭.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医疗设备管理方向的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1,27(23):178-179.DOI:10.15971/j.cnki.cmdi.2021.23.066.
[4]张建龙,苏玉森,刘鑫,刘有庆,孔朝辉.智能信息技术在医用设备管理中的有效应用路径[J].名医,2020(19):183-184.
[5]姜涵方,韩亮,曹伟.医学设备管理运用信息技术的价值分析[J].中国设备工程,2020(22):63-64.
[6]林义忠,陈旭,黄益民.水电站电液调速器数字化技术改造[J].液压气动与密封,2020,40(03):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