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信,王运兴,贾雪梅,唐家凯,周自强
(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00)
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开发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影响制约,产生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对社会公众利益造成了严重危害[1]。祁连山区是河西内陆河流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的发源地和径流形成区,是河西绿洲非常重要的水源地,对中下游生态系统、水资源利用具有极其重要影响,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私人违法违规开发矿产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2017 年7 月,中办、国办就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发出了严厉通报,要求彻底予以整改[3]。
甘肃省天祝县祁连重晶石矿区位于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期以来由于对矿山生态环境的忽视,在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4],本文通过该矿区地质环境问题调查,根据其类型及规模提出合理的生态修复措施及建议,为祁连山保护区环境恢复治理决策提供依据。
甘肃省天祝县祁连重晶石矿位于祁连乡天山村南约700m 的斜壕山,早在1986 年由地方村民开采,具有规模小、间断性、不正规特点。1988 年祁连乡政府设立矿山乡镇企业正式开采,以露天方式开采,规模1.2~1.5 万t/年。经过二十余年的开采,主矿带上的大部分矿体已基本采完,共计采出矿石量约15.45 万t。2006 年经过 矿山资源储量核实,2008年、2009 年未进行实质性开采。2011 年8 月核实矿产资源储量为9.75 万t,2014 年9 月进行了开发利用方案的重新编制,申请了采矿权的延续,现冻结式关闭,拟依法关闭。
由于前期无统一规划,采取边探边采、边建设,特别是未进行深部地质工程探矿,对下部矿体的了解只能来自开采过程,加之片面以采矿作为根本,忽略了对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使得矿区地质环境遭到较大破坏,不仅如此,矿区开发还造成对区内原始岩石结构的破坏,露天剥离开采掌子面造成大片山体裸露,弃土弃渣、采矿废石大部分无序堆放,压埋植被,直接破坏了矿山环境[5]。
祁连重晶石矿为露天开采,主要有重晶石粉厂、重晶石矿、矿渣、工业场地、矿山工业道路。其中重晶石粉厂位于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围区,重晶石矿和工业道路位于保护区实验区[6]。根据野外调查,该矿区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有地质灾害和土地损毁、地貌景观破坏。
据调查,区内发育和分布的地质灾害主要为不稳定斜坡,共11 处,其中3 处为渣堆边坡,2 处为矿区建设形成的边坡,其余8 处为人工开挖边坡。人工开挖边坡体积范围为110~9834m3,渣堆边坡体积远大于开挖边坡,范围为691920~1575160m3。
开挖边坡以X1 为例(如图1 所示),坡宽33m,坡高约10m,坡度45°,局部近于直立,斜坡为采矿时开挖形成,坡体主要以千枚岩为主,较为破碎,表层风化较为严重,坡脚临空。
图1 祁连重晶石矿不稳定斜坡类型
渣堆边坡以X2 为例(如图1 所示),坡宽83m,坡高约285m,坡度65°,斜坡为采矿时堆渣形成,坡体主要以矿渣为主,坡体疏松,坡脚临空,坡顶见宽约0.5cm,长约4m 的裂缝。坡体整体稳定性较差,在地震或强外力作用下,有形成滑坡等灾害的可能。
X2、X6 和X9 渣堆边坡坡顶见裂缝,坡面松散,坡脚临空,坡高大,坡度45°~65°,发生滑塌的可能性大;X1、X3、X4、X5、X7、X8 人工开挖边坡坡面有滑塌掉块现象,坡脚临空,坡高大,坡度45°~55°,发生崩塌的可能性大;X10、X11 边坡坡面较松散,局部有溜土现象,坡脚临空,坡度60°~80°,发生失稳的可能性大(见表1)。
表1 不稳定斜坡特征汇总表
据调查统计,区内矿业活动开发破坏土地面积7.32 hm2,破坏类型主要有露天开采面、渣堆、道路、人工建筑等。重晶石矿开采挖损1.45hm2,渣堆面积4.56hm2,道路面积0.68hm2,建筑物面积0.63hm2。按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破坏的土地均为其他草地;按土地破坏方式,露天开采面、渣堆对地表景观造成的破坏最大,矿山固体废弃物的堆放占了大量的土地,破坏了原有的地貌景观,并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该矿区在历史开采过程中不规范开采,乱采乱挖,造成地质环境景观破坏、土地资源压占、挖损破坏,甚至存在由于大量堆渣存在滑坡、泥石流隐患等地质灾害,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针对矿区内主要的地质环境问题,提出以下防治对策:
边坡整理:①对人工开挖边坡表层的弃渣和不稳定斜坡本身的松散物质进行整理,清理松散岩土体、孤石、探头石等,坡面整理坡比依据原始地形;②对于规模较大的渣堆边坡,依地势对其进行分级整理,降低边坡比或堆积高度。将边坡整理成多级平台,分级坡比不小于1:1.5,设计坡高10m,顶部整治坡比不小于1:10。开挖应自上而下进行,从渣堆顶面前缘开始开挖,一次开挖深度不大于4.0m,边挖边堆边平整;若渣堆稳定性差,有溜土滑塌迹象时,禁止从渣堆顶部中间部位开始开挖,应从渣堆坡顶两侧逐渐向中间开挖。
在前缘设置拦渣墙、在堆渣整治外围设置浆砌石排水渠工程,将降雨形成的地表汇流引导排泄于坡外,减少冲刷坡面对坡体稳定性的影响,保证治理后斜坡体的安全。
平整覆土:对于挖损凹陷进行平整覆土。对于规模较大的渣堆采用渣堆边坡的处理方法;对于重晶石粉场内规模较小的渣堆清理运移至重晶石矿处理。拆除工业场区及生活住宅区所有的废弃房屋,并对所有场地进行平整及覆土。
绿化围栏:表层覆土后,选择适宜的植被进行绿化,种植与当地土壤相适生的以披碱草为主,并混播冰草、芨芨草。矿区治理后,在外围设置钢丝网围栏,防止牲畜踩踏,破坏表土及植被。
祁连重晶石矿区位于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有地质灾害及土地损毁、地貌景观破坏[7]。地质灾害主要为不稳定斜坡,共11处,分为渣堆边坡和人工开挖边坡[8]。矿山开采过程中的挖损、固体废弃物堆积对地表景观造成较大破坏,土地资源损毁严重,共破坏土地面积7.32hm2,破坏类型主要有露天开采面、渣堆、道路、人工建筑等,其中重晶石矿开采挖损1.45hm2,渣堆面积4.56 hm2,道路面积0.68hm2,建筑物面积0.63hm2。
针对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修复措施有:不稳定斜坡根据其类型及规模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整理,并设置拦渣墙、排水渠;土地破坏问题采用整平、夯实措施处理;地表景观修复采取表层覆土绿化措施处理。修复工作应贯彻绿色矿山理念,杜绝造成二次破坏。通过工程手段,在改善地质环境问题的同时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并做好矿山地质环境监测预警工作,有效增加治理区内的林地、耕地面积,恢复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充分挖掘废弃工矿用地的潜力,探索保护耕地、保障发展,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