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祥斌
(兴义市桔山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贵州 兴义 562400)
随我国老龄化程度逐步的加重,患骨质疏松人数不断的增加,再加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出行方式出现较大改变,致使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生率持续增加[1]。股骨转子间骨折主要经手术治疗,比如内固定、外固定、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等,不同内固定方法存在不同的特点。
1.1 临床资料课题纳入的是2019年3月到2020年4月间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选择60例,以抽签法分为两组(甲组,解剖锁定钢板固定治疗,60例;乙组,鹅头钉内固定治疗,60例)。Evans分型,36例患者是Ⅰ型骨折,24例患者是Ⅱ型骨折。年龄18-78岁/(53.21±10.23)岁。性别比是女:男=1:1。两组资料P>0.05。
1.2 方法给予甲组解剖锁定钢板固定治疗:全麻,仰卧位,以骨折断端为中心,在大腿外侧做切口,暴露骨折断端,如果骨折移位则在牵引下对骨折块进行复位并临时固定,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复位满意后,选长度合适钢板,置于股骨干外侧、股骨大转子的合适位置,临时固定,近端导针沿着套筒打入股骨颈,克氏针位置较好,继续打入另两枚导针。测量导针置入深度,套筒安装好,旋入对应深度,且旋入长度适合的锁定螺钉,之后对远端锁定。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止血,缝合,放置橡胶引流管,无菌敷料加压包扎。给予乙组鹅头钉内固定治疗:全麻,仰卧位,骨折牵引复位,股外侧、股骨大转子手术入路,小转子、骨折断端显露,大转子下放2-3cm的外侧皮质骨处钻导针,位置良好后扩钻孔,安钢板以及螺丝钉。了解鹅头钉的位置,钻孔角度同加压滑动鹅头钉角度确保一致。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止血,缝合,放置橡胶引流管,无菌敷料加压包扎。
1.3 观察指标统计患者的术后指标(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手术指标(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术后并发症(髋内翻、肺部感染、内固定断裂、深静脉血栓、褥疮、骨折延迟愈合)。经Harris评分对髋关节功能做评估,<70分是差;70-79分是一般、80-89分是良;90-100分是优[2]。
1.4 统计学分析课题数据经SPSS23.0软件分析,以(%)与(±s)体现计数资料与计量资量,χ2与t检验,P<0.05时差异明显。
2.1 术后指标对比乙组与甲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乙组住院时间短于甲组,术后引流量少于甲组(P<0.05)。见表1。
表1 术后指标对比[n(%)]
2.2 手术指标对比乙组与甲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差异不显著(P<0.05)。乙组手术时长长于甲组(P<0.05)。见表2。
表2 手术指标对比(±s)
表2 手术指标对比(±s)
分组乙组/30例甲组/30例tP切口长度(cm)15.20±2.42 14.91±2.52 0.4546 0.6511术中出血量(ml)251.21±60.28 223.21±50.48 1.9506 0.0559手术时长(min)145.21±32.25 100.25±20.35 6.4577 0.0000
2.3 髋关节功能对比乙组与甲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3。
表3 髋关节功能对比[n(%)]
2.4 术后并发症对比乙组与甲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4。
表4 术后并发症对比[n(%)]
股骨转子间骨折属于骨科常见的一种创伤,是在间接或者直接暴力下产生的,多发于老年人群[3]。鹅头钉的抗弯性良好,滑动螺钉在套筒内可滑动,明显减少滑动螺钉对于股骨头产生的切割,且对骨折断端进行动力、静力加压,维持骨折端相互靠拢以及嵌插,利于骨折的愈合,可早期部分负重或者完全负重,减少术后并发症[4]。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属于较为新颖的一种骨科内固定技术,其结合了股骨近端解剖钢板以及锁定技术,符合机体股骨近端的解剖生物学特点,同股骨近端的解剖结构相符合,可良好包容大转子外侧壁,起到有效支撑作用,且不需预先塑形,对大多数类型患者都比较适用。而且,该内固定技术还结合了锁定以及加压技术,可使普通螺钉或锁定螺钉,螺钉锁定后分布略呈放射状,形稳定牢靠的一个三角形结构,提高股骨头颈的抗旋转能力,并可维持颈干角,防止髋内翻发生。
总之,鹅头钉内固定和解剖锁定钢板固定均可有效的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其中,鹅头钉内固定的住院时间短、术后引流量少,而解剖锁定钢板固定的手术用时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