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维杰 靳晨曦 李光明 杨殿海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厨余垃圾是指居民日常生活和学校、公司等单位供餐,以及餐厅服务等活动中产生的垃圾,包括剩菜、剩饭、菜叶、碎骨、果壳瓜皮等固体废弃物[1],在生活垃圾中占比达到49.4%~64.5%[2]。厨余垃圾具有高油脂、高含水率、高有机质和高盐分“四高”属性,并且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易腐败和滋生细菌[3]。随着上海、北京接连颁布垃圾分类条例,厨余垃圾被大量分出。根据2020年11月3日北京市召开《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情况新闻发布会的介绍,10月份厨余垃圾分出量从条例实施前的每日309 t增长至每日3 946 t,增长了11.7倍,其它垃圾减量明显,达每日1.6万t,同比上年下降32%。目前,上海与北京将生活垃圾分别划分为“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和“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它垃圾”,其中上海所划分出的湿垃圾即为厨余垃圾,也是两地民众进行垃圾分类时最为头痛的一种垃圾。一方面由于两地均规定厨余垃圾必须与湿垃圾袋分别投放,而脱袋过程中经常会产生渗滤液和臭味,导致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小区需要安排专人监管厨余垃圾的投放,防止混合投放现象的发生,增加了人力成本。因此,原位处理厨余垃圾,减轻居民投放负担已成为研究热点。根据商务部的数据测算,2020年我国的厨余垃圾产生量将达到1.18亿万t[4],而其中的有机质成分如粗脂肪、粗蛋白等均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加以利用,从而不仅达到减量化的目标,还能将厨余垃圾资源化,从而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但是如何在资源化利用的同时,将水、盐分等物质分离出来,如何保证处理后的物质能够达到使用标准,可以安全利用,沼渣等废弃物和臭气如何处理,成为厨余垃圾处理技术中的关键问题。
本文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厨余垃圾处理技术,并以好氧堆肥技术为例,总结与该技术相关的研究进展,最后对好氧堆肥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厨余垃圾由于具有“危害性”和“资源性”的双重属性[5],且在垃圾分类的大背景下厨余垃圾的收集量增加明显,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探究如何及时高效地处理厨余垃圾,充分利用其资源属性来创造环境和经济价值。表1对列出的主要处理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
目前,我国处理厨余垃圾的主要方式是将厨余垃圾与其它生活垃圾混合进行焚烧或者填埋。《中国统计年鉴(2020)》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利用焚烧或者填埋进行处理的比例分别为50.47%、45.59%。焚烧法可以回收焚烧垃圾产生的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电能,但是由于厨余垃圾本身含水率高,热值低,燃烧不充分,易生成二噁英等有毒物质,造成二次污染[6][7]。填埋法处理量大,费用较低,但是该方法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且由于厨余垃圾在填埋过程中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易导致厌氧发酵,生成甲烷和臭气,存在安全和健康隐患[8],在发酵过程中还会生成大量垃圾渗滤液渗入地下,造成二次污染[9]。由于焚烧和填埋的危害较大,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区禁止使用这两种方法处理垃圾。例如,欧洲颁布了垃圾掩埋法令,法令中指出要将进入填埋场的有机垃圾的比例降低到35%,德国则禁止所有垃圾填埋场处理任何可生物降解的废物[10]。厨余垃圾远离垃圾填埋场不仅有益于环境,而且还促进了其它资源化技术的发展。
利用资源化技术处理厨余垃圾不仅可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还能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厨余垃圾的资源化技术主要包含好氧堆肥、厌氧消化、饲料化法、昆虫养殖法和生产高附加值化学品法等方法。饲料化法是通过微生物发酵将厨余垃圾转化为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饲料,并将其用于畜禽养殖[11]。该方法可以对厨余垃圾进行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但是饲料中可能含有口蹄疫病毒、猪瘟病毒等,同时还存在蛋白质同源污染的风险[12]。欧盟已规定为了避免疾病,厨余垃圾不可作为动物饲料。昆虫养殖技术利用黑水虻、美洲大蠊等昆虫来处理厨余垃圾,该方法减容率高,可以控制恶臭气体的产生,养殖后的昆虫还可以用于制作饲料[13]。但是黑水虻、美洲大蠊本身就是一些病毒的携带者,如美洲大蠊会携带手足口病的病原体,而在制作成饲料的过程中消毒灭菌手段是否完善、饲料是否符合我国饲料使用规范则需要相关部门的监督。生产高附加值化学品技术能够从厨余垃圾中制得乙醇、乳酸、生物柴油等能源[14-16],但是该技术还不太成熟,大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缺乏工业应用。
厌氧消化和好氧堆肥在我国被广泛用于实现厨余垃圾的资源化处理[17]。厌氧消化适用于大型集中处理项目,该方法利用厌氧微生物将厨余垃圾中的有机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以达到减量化的效果[9],虽然可以得到甲烷、氢气等清洁能源,但是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浓烈的刺激性气味和大量含有高浓度氨氮的沼液,而且发酵过后的沼渣量大,含水率高,难以处理,基本都需要依托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和填埋场进行后续处理[5]。好氧堆肥法主要用来处理小规模、分散住户产生的厨余垃圾,该方法可将有机垃圾转化为有机肥料或者土壤调节剂,具有操作简便、可控程度高、成本低、臭气和渗滤液产生量小的优点[17]。2020年7月,中国农业农村部修订了《商用有机肥料(征求意见稿)》(NY 525-2012)标准,首次将厨余垃圾作为商用有机肥料的评价原料,因此利用好氧堆肥法将厨余垃圾转化为有机肥要比以往有更好的应用前景和盈利能力。好氧堆肥法虽然存在着诸多优点,但是由于其堆肥过程中的参数较难控制,堆肥形式种类较多,因此如何探究参数控制条件、选择合适的堆肥形式以将厨余垃圾转化为腐殖质,是目前研究工作中的重点。
好氧堆肥是指在高温有氧的条件下,利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使垃圾稳定化、减量化的过程。堆肥稳定后的产品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和腐殖质等营养物质,可用于田间施肥或者制作动物饲料。但该方法对厨余垃圾的品质、堆肥形式以及堆肥过程中的参数控制等要求较高,若堆肥过程中的温度、碳氮比(C/N)等参数控制不当,会导致堆肥时间过长和产品质量不达标,无法进一步利用。
表1 厨余垃圾处理技术的优缺点比较
近年来,对厨余垃圾好氧堆肥过程中腐殖质形成机理的研究正在增多,学者们希望通过研究将厨余垃圾定向转化为腐殖质,从而减少堆肥天数,提高堆肥产品质量,达到快速腐熟的效果。
下文将从参数控制、堆肥形式和腐殖质形成机理研究三个方面分别阐述该研究进展对厨余垃圾好氧堆肥的影响。
厨余垃圾好氧堆肥技术对参数控制的要求较高,往往仅温度不同,堆肥的效果差别就会很大。下面从含水率、粒径、碳氮比、添加剂、温度、通风供氧和搅拌翻堆等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2.1.1 含水率
在堆肥过程中,含水率能够直接影响微生物新陈代谢活动所需的水溶性有机物含量[18],同时含水率的变化可以调节堆体温度[19][20],因此含水率被认为是厨余垃圾好氧堆肥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21]。有研究表明,含水率对其它物理参数如孔隙率、堆体密度、透气性和导热系数等的影响最为显著[22],因此学者们对于堆肥的最佳含水率进行了诸多研究。KUMAR等[23]通过比较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的园林垃圾和厨余垃圾混合堆肥的实验结果时,发现当碳氮比为19.6时,堆肥的最佳含水率是60%。在此条件下,基质在12 d内可有效分解,总挥发性固体减少33%。IQBAL等[24]发现生物降解不同堆肥混合物的最优含水率为50%~70%。LIANG等[18]在研究污水厂污泥堆肥过程中含水率与微生物活性的关系时发现,50%的含水率是微生物有大于1.0 mg/(g·h)的氧气摄取率的最低值,表明了含水率是影响微生物活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加强好氧堆体中水分的在线监测与实时调控技术的研究。
2.1.2 粒径
有机物的比表面积与降解速率成正比[25],因此粒径对厨余垃圾好氧堆肥的周期长短和堆肥效果有重要影响。粒径过大时,微生物难以与内部垃圾颗粒接触,堆肥速率较慢。若粒径过小,则堆体间隙较小,氧气不容易进入内部,容易造成内部的厌氧状态,影响堆肥效果。一般控制粒径在2~60 mm为宜[26]。ZHANG等[27]研究添加甘蔗渣或者葡萄渣影响园林废弃物堆肥效果时发现,甘蔗渣和葡萄渣联合使用能够促进堆肥产品中0.25~2.00 mm颗粒的形成,有效改善粗糙度指数,并且粒径能够决定最终堆肥产品中的持水量和气/水交换。郭倩倩等[28]以稻草为辅料对食堂餐厨垃圾进行堆肥处理,发现辅料粒径小于5 mm批次的堆肥产物外观要明显优于5~10 mm批次的外观,且小于5 mm粒径物料在翻堆过程中易混合均匀,堆肥产品造粒容易,有助于后续加工处理。因此,在堆肥前应对厨余垃圾进行破碎预处理,以保证厨余垃圾处于合适的粒径范围内,提高堆肥效率。
2.1.3 碳氮比(C/N)
厨余垃圾中有机质含量较高,C/N比较低[29][30],一般认为合适的C/N比在25~30∶1之间[31]。蓝俞静等[25]在对不同C/N比的餐厨垃圾堆肥时,发现C/N比在25∶1左右的试验组C/N比先下降后平缓变化,较适合餐厨垃圾进行堆肥,而其他试验组均先上升再下降,达到稳定的时间较长。但是近年来,也有研究人员发现较低的C/N比也有其优势。HUANG等[32]比较了初始C/N比为15和30的堆肥过程,发现低C/N比可以减少添加剂量,但是堆肥周期要比高C/N比处理组长14 d以上。ZHU[33]在对猪粪堆肥时也发现C/N比为20时,每吨猪粪所需稻草比C/N比为25时减少了172 kg,但是氮损失更高,堆肥时间更长。张红玉等[34]通过改变厨余垃圾和玉米秸秆的比例调整C/N比为15~21,堆肥30 d后发现C/N比为17~19的处理组高温持续时间长达6~8 d,而C/N比为21的处理组高温持续时间仅维持3 d,无法达到无害化处理的要求。目前,调整堆肥中C/N比的主要方法为添加秸秆、锯末等添加剂,过程中难以降解,未来需要寻找更加合适的可降解碳源。
2.1.4 添加剂
添加剂根据作用的不同可分为接种剂、调理剂、膨胀剂、营养调节剂等[35],传统好氧堆肥工艺有腐熟慢、堆肥周期长、养分损失率高等问题[29],而各国学者的研究发现,在堆肥过程中加入添加剂可以加快反应速率,缩短堆肥进程,保留营养成分[36]。
由于微生物的比表面积大,繁殖快,能够分解厨余垃圾中的有机质,因此微生物接种剂是目前堆肥过程中加入的较为普遍的一种添加剂[19]。周营等[37]研究了米曲霉(CICC21737)、地衣芽孢杆菌(CICC21686)、解脂假丝酵母(GIM3.30)、绿色木霉(GIM3.432)、褐球固氮菌(GIM2.187)这五种菌的复配比,发现当添加质量比为1.5:1:1.2:2:1时,堆肥过程中的高温期时间长,温度高,含水率下降幅度较大,蛋白质、脂肪、有机质等分解速率均较快。且当接种量为6‰时,微生物的强化功能效果最明显,对厨余垃圾特异性组分的脂肪降解率达76.2%,且氮的损失率仅为11.8%。试验结果说明,接种微生物菌剂有利于分解有机质,增加堆肥产品的腐熟度,影响不同堆肥时期微生物的群落组成。BOLTA等[38]在堆肥过程中接种微生物,发现微生物能够加速堆肥升温,2 d后温度已高达70℃,有机质的矿化程度和堆肥的效率也随之提高。
调理剂和膨松剂主要用于调节含水率,增加堆肥孔隙度,常用的有锯末、秸秆等[21]。堆肥过程中水分过高会导致堆体透气性不足而呈现厌氧状态,水分过低则会妨碍微生物增殖,延长好氧发酵时间。李赟等[39]研究了不同辅料对厨余垃圾堆肥过程中的腐熟度和臭气排放的影响,发现添加调理剂和膨松剂能够缩短堆肥时间至15 d,提高腐熟度,并且添加锯末可以大量地吸收H2S,菌糠则对于固氮的作用效果最好。
营养调节剂如起爆剂能够利用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唤醒”微生物,加强微生物活性,达到快速“起爆”的效果[29]。蔡尽忠等[40]以葡萄糖作为起爆剂,结合微生物菌剂对蔬菜废弃物进行了好氧堆肥。研究表明,添加起爆剂和微生物菌剂能够显著提高堆肥温度,加长高温天数,C/N比和含水率降幅均优于其他对照组,发芽指数达到了96.7%,表明堆体已经完全腐熟。
添加剂对于厨余垃圾的堆肥效果影响较大,无添加剂的堆肥成功率低,且耗时较长,内部容易形成厌氧区。因此,需要寻找廉价且高效的添加剂以提升堆肥效果。
2.1.5 温度
温度是好氧堆肥过程中的重要控制参数,堆肥过程一般会经过低温期(10~20℃)、中温期(20~40℃)和高温期(50~60℃)[41],这三个阶段分别会有不同的微生物成为优势菌群,而高温期对应的高温菌分解有机物的速率最快,一般温度达到50~65℃时即可认为已处于高温期,在此温度下,只需5~6 d便可完全消灭病原菌,从而达到无害化[29]。SALAMA等[42]也指出温度在50~55℃之间有利于垃圾的分解,且能保证堆肥产品的卫生。但是温度过高(超过70℃)时会导致微生物失活,因此需要对堆肥期间的温度进行控制[20]。在实际堆肥时一般会通过外加热源或者改变通风量、翻堆等操作来控制堆体温度[43]。LIN[44]用总大肠菌群作为病原菌的指标,发现当温度大约为65℃时,总大肠菌群迅速下降,但是当温度升高到76℃时,下降率最低。YU等[45]在对厨余垃圾进行堆肥时,发现当温度保持在50℃左右时,固有微生物能够更加容易利用有机物进行新陈代谢。吕凡等[46]研究了餐厨垃圾的高温好氧消化工艺,发现55~65℃时堆体的减重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倍。席北斗等[47]通过改变堆肥初始温度为40℃、55℃、65℃时,发现40℃的试验组堆体温度上升最快,堆肥的效率最高。温度是好氧堆肥效果与成本控制的关键因素,合适的温度和升温方式能在缩短堆肥周期的基础上达到更加经济环保的效果。
2.1.6 通风供氧
通风供氧是好氧堆肥的一个关键因素,因为堆肥过程与微生物种群动态直接相关[48],LI等[49]和NAIR等[50]均发现与其它参数相比,通风量对堆肥腐熟度的影响更为显著。合适的通风方式和通风量会调节堆体温度,使内部污染气体逸出[51]。GUO等[52]发现低曝气量(<0.2 L/(min·kgOM))会导致堆体呈厌氧状态,含水率和温度显著降低,氨气生成量减少,同时还会影响微生物多样性和堆肥的效率。研究证明,在堆肥过程中适宜的曝气速率为0.2~0.6 L/(min·kgOM),在此曝气量下,氨气量、C/N比的降低和堆肥产品的腐熟度得到了很大的改善[31]。通风方式一般有自然通风、被动通风和强制通风[53]。自然通风和被动通风多用于大型条垛堆肥方式,强制通风则多用于容器式堆肥,在加快腐熟、缩短堆肥周期等方面优于其它两种方式[54]。LARNEY等[55]在对强制通风技术和静态通风技术比较时,通过自由空域观察到牛粪的物理性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杜龙龙等[56]的研究表明,厨余垃圾好氧堆肥的合适通风速率为0.16 m3/h。李玉华等[57]认为一次腐熟应该采用强制通风,二次腐熟可进行自然通风。因此,合适的通风量和通风方式是高效堆肥的保证,未来还需开发曝气均匀的新型通风装置。
2.1.7 搅拌翻堆
由于厨余垃圾里油脂、糖分等占的比重较大,导致物料的黏性较大,透气性不足,因此合适的搅拌、翻堆频率可以促进物料和菌剂的混合均匀,改变堆体内部的厌氧环境,加强好氧微生物的活性。行业标准NY525-2012中规定搅拌频率为4~8 r/min[53],王顺利等[58]的研究表明3 h翻堆一次较为合适。但是搅拌翻堆频率过快会使堆体内部的温度无法长久保持在较高温度,影响微生物的稳定性,加快氮素的流失[59]。
由此可见,厨余垃圾好氧堆肥过程中需要控制的参数较多,其中含水率、碳氮比、添加剂和通风供氧对堆肥效果的影响最为显著,且不同品质的厨余垃圾需要调整不同的参数控制以满足最优降解条件。
好氧堆肥技术一般分为条垛式堆肥、静态强制通风堆肥和密闭容器式堆肥[60]三种堆肥方式。表2为三种好氧堆肥方式的优缺点比较。
2.2.1 条垛式堆肥
条垛式堆肥即将物料置于厂房内或者露天进行堆肥,物料被堆放成条垛状,利用自然通风进行供氧,并在堆肥期间辅助以人工或者翻堆机进行翻堆,以促进堆体内部氧气与物料的充分混合。该方法工艺简单,成本较低[61],但是占地面积大,受天气、环境的影响较大,在我国东北等低温地区堆肥效果差。
2.2.2 静态强制通风堆肥
静态强制通风堆肥与条垛式堆肥相比多了一套强制通风系统,该方法在堆体内部布置通风管道,利用该管道向内部进行通风供氧,既能促进内部物料与氧气的充分混合,防止生成厌氧区,也能控制堆体内部温度,以防温度过高造成微生物活性降低。该方法与条垛式堆肥一样都会受到环境温度和天气的影响。
2.2.3 密闭容器式堆肥
密闭容器式堆肥即将厨余垃圾置入密闭容器中,加入调理剂、微生物菌剂等添加剂,并设置加热、搅拌、曝气等装置,利用外加装置改变堆体内部温度、水分、空气等条件,使厨余垃圾能够在适宜的工况条件下进行堆肥,该方法占地面积小,有机物的降解速率快,能够显著缩短堆肥周期,一般在5~15 d内可以达到腐熟。该种堆肥方式存在着堆肥过程控制复杂、能源消耗量大等缺点。在18世纪末期,发达国家已经开发出堆肥装置用于处理有机垃圾。我国在19世纪80年代开始研发好氧堆肥装置,但是尚未得到大规模应用。韩国Geoen Tech公司与德国Rethmann公司合作开发了集装箱堆肥法。反应装置由封闭集装箱反应器和多层生物过滤器组成,一般用20个以上的集装箱并联,每个箱体容积为50 m3,堆肥周期15~20 d。
目前,好氧堆肥装置正在向小型化、移动化、家庭化的方向发展,各国都有许多环保公司和科研人员制造家庭厨余垃圾堆肥装置用来资源化处理厨余垃圾。英国设计师Ben Cullis Watson设计了一款名为TAIHI的垃圾桶,该垃圾桶采用双筒设计,单筒容积为10 L,堆肥时间为12~14 d,用户可以在一只桶进入发酵状态后,将厨余垃圾装入另一只桶中。在日本,家庭垃圾堆肥处理机和小容量垃圾系列处理机的市场迅速扩大,每年的增幅约50%,它与家用洗碗机、电磁加热器被称为日本家庭的“新三件”。国内也有多家环保公司致力于研发家庭用厨余垃圾堆肥机,如浙江永尔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YEJ-050K型家用食物生物处理机每天可最多放入5 kg厨余垃圾,微生物在分解厨余垃圾的过程中产生5%颗粒状有机肥和95%的气体,该气体可以通过内部装置净化后排出。
由此可见,密闭容器式较其余两种方式有占地面积小、堆肥周期短、堆肥产品质量高等优势,并且目前市场上也已逐渐形成相关成熟产业。
厨余垃圾好氧堆肥的本质是有机垃圾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更加稳定的腐殖质(humic sub‐stance,HS)的过程。腐殖质是动物或植物的残体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形成的高分子有机物,但它不是由单一物质构成,而是由芳香族有机物和含氮化合物、醇羟基、羰基、羧基及少量的还原物质形成的一种黑褐色酸性物质[62-64]。按照HS功能的不同可将其分为胡敏酸(humic acid,HA)、富里酸(ful‐vic acid,FA)和胡敏素(humins,HU),其中HA和FA在HS中占据绝大多数,且HA在腐熟物料中占据优势[65],因此判断堆肥产品是否腐熟可以通过HA/FA(H/F,胡富比)来表示,H/F越高则代表腐殖化程度越高[66]。有研究表明,在好氧发酵的过程中,H/F呈增加的趋势[67]。
关于腐殖质的形成国内外专家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学说,包含木质素学说、由木质素学说演变而来的木质素多酚学说、糖-胺缩合学说、微生物合成学说、细胞自溶学说、微生物多酚学说等学说[66]。
木质素学说由WAKSMAN提出,他认为是植物残体中的木质素在土壤中聚合成腐殖质,这些腐殖质继而被微生物解聚成为小分子物质,最终被植物吸收利用[68]。KNONOVA提出微生物多酚学说,在他的观点中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降解生成酚类和氨基酸类,再转化为醌类物质,最终由化学氧化和聚合作用形成大分子腐殖质[69]。木质素多酚学说与其类似,但认为动植物残体只是降解为酚类物质,再转化为醌类物质,最终形成腐殖质[70]。糖-胺缩合学说则认为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动植物残体被分解形成糖类和氨基酸类物质,再聚合为腐殖质[71]。微生物合成学说认为腐殖质在微生物的细胞内合成,随着微生物的死亡,这些腐殖质从解体的细胞中被释放进入土壤[72]。还有观点认为动植物残体和土壤中微生物的细胞死亡后产生自溶物质,这些自溶物质被土壤中的游离基捕获,聚合形成腐殖质[73]。
表2 不同好氧堆肥方式的优缺点比较
以上观点中木质素学说和微生物多酚学说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可,其主要区别在于腐殖质的来源是木质素还是植物残体被微生物降解后的酚类物质。由于腐殖质的形成多发生于堆肥的腐熟时期[74],因此腐殖质形成机理的研究对于促进堆肥腐熟、提升堆肥产品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1)相比于传统的焚烧和填埋处置方式,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与饲料化法、昆虫养殖法和生产高附加值化学品法相比,好氧堆肥法具有技术成熟和应用广泛的优点,所产出的肥料也有相关政策扶持,可以进行二次销售。好氧堆肥技术比厌氧消化技术更加适合处理中小规模和分散式的厨余垃圾,其可以实现中国垃圾分类背景下厨余垃圾的高效就地处理,是极有前景的资源化处理技术之一。
2)厨余垃圾的好氧堆肥与工艺参数(含水率、粒径、碳氮比、添加剂、温度、通风供氧和搅拌翻堆)、堆肥方式(条垛式堆肥、静态强制通风堆肥和密闭容器堆肥)密切相关,近些年的研究集中于高效添加剂、堆肥设备及腐殖质的形成机理等方面。厨余垃圾好氧堆肥的处理速率与产品质量的提升,是实现高效就地资源化处理厨余垃圾的关键。
3)好氧堆肥技术未来的发展首先需要政府加强对厨余垃圾的强制回收管理,提高回收率,确保好氧堆肥相关项目能够持续发展。其次,我国应重新考虑和制定对厨余垃圾处理的资金补贴政策,实现从资金投入和待遇补贴政策向综合绩效评价补贴政策的转变,提升企业积极性,让好氧堆肥产业进入长期健康发展模式。最后,研究者还需开发高效率的中小型好氧堆肥设备与能够耐受我国特有的高油、高盐厨余垃圾的微生物工程菌剂,并对腐殖化机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将厨余垃圾定向快速转化为能被土地利用的腐殖质,从而得到更优质的出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