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我国绿色农业研究热点与前沿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2021-07-02 03:59陈吉平向文筠
关键词:核心绿色农业

陈吉平,向文筠

(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长年粗放式的农业发展方式也带来了诸多问题。特别是21世纪以来,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日趋严重,给国人的生产生活、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和损害[1]。在此背景下,我国迫切需要实现农业绿色化转型。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农业生态功能,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促进农业节本增效”。2017年9月,我国发布了第一个农业绿色发展文件《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加快建立绿色农业标准体系,完善绿色农业法律法规体系,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农业的绿色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2019年4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了《2019年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工作要点》的通知,持续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工作。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推动农业发展转型与升级势在必行,实施绿色农业战略是中国21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绿色农业是一种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确保农产品数量与质量安全的现代农业形态[3],是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导模式,是农业绿色化转型的必然选择。尤其在新常态下,绿色农业已经成为农村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主战场[4]。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农业转型发展加速推进,绿色农业的研究内容和主题不断变化并逐渐丰富与深入。绿色农业的发展受到诸多学者的持续关注[1-4],由于学者个人研究背景与研究专长的不同,其研究成果大多呈现分散化与碎片化的特点,对深入认知该领域内部知识结构和研究演化关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通过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我国绿色农业研究中的CSSCI相关文献的核心作者、机构进行图谱分析。归纳我国绿色农业绿色研究文主题,总结核心研究内容。通过关键词突变,探索前沿热点变迁,全面呈现我国绿色农业研究相关文献的知识谱系与演化过程。对新世纪以来的绿色农业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有助于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脉络,把握其研究动态,对促进未来的绿色农业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的文献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在2000—2019年的时间周期内进行文献收集。绿色农业是相对广义的概念系统,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不同的时代理念下,则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因此,为了使检索结果更加全面,将主题定为“绿色农业”,同时或含“生态农业”“低碳农业”“循环农业”以及“有机农业”。为了确保文献质量,本文选取了CNKI数据库中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理论价值的南大中文核心(CSSCI)期刊数据为文献来源。文献资料采集于2020年4月24日,共检索到相关期刊文献2208篇,再采用人工方法剔除通知、访谈、书评以及内容与本研究主题关系不大的文献,最终得到2003篇有效样本文献。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工具为Cite-Space。CiteSpace是由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的陈超美教授开发的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5]。该软件以共引分析和寻径网络算法为基础,通过文献整理转换形成平面或立体图形方式,以直观形象的知识图谱揭示特定研究领域内的知识结构和研究进展[6]。在分析和可视化共引网络方面具有准确、便利和高效的特点,能识别可续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动态,可以较好地对某一领域的知识演化过程进行可视化呈现[7]。基于此,本文选用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利用可视化工具CiteSpace5.6R2软件,对绿色农业的研究状况进行直观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发文量统计

文献统计显示,绿色农业的研究在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上的年平均发文量达到100.15篇,不同时间段的发文情况有所差异(图1)。2000—2006年,年均发文量为77.71篇,其发文的整体趋势是缓慢增长的。2007—2010年的年发文量增长速度最快,2010的年发文量为近20年之最,达到145篇,平均年发文量为119.25篇。2011—2016年,热度逐渐降低,年发文量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但发文情况仍然保持高产态势,年均发文量为111篇。2017往后,年均发文量为105.33篇,但年发文量逐年迅速递增,又呈现出新一轮的回升态势。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成为社会共识[8]。农业转型升级加速推进,绿色农业的发展又开始迎来新一轮研究热潮。

图1 CSSCI来源期刊刊发的绿色农业研究发文量年度分布(2000—2019)

(二)核心作者及合作关系分析

核心作者是研究领域的骨干力量,识别核心作者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改领域的主流观点和研究动态,本文以第一作者在CSSCI上发文量至少3篇为统计起点进行解读。统计显示,发文数量超过10篇的顶级学者有两位。其中文献产出量最大的是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于法稳,发文量达12篇,研究领域主要为生态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农村生态治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2016年发表的《习近平绿色发展新思想与农业的绿色转型发展》引起了较大关注,被引次数达56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严立冬次之,发文量为11篇。其中,影响较大的是2003年发表的《绿色农业发展与财政支持》一文,被引次数达85次,文章从绿色农业的涵义入手,阐述了绿色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与手段基础,重点探讨了财政支持绿色农业发展的对策思路[9]。发文数量为7~10篇的学者是陈儒和陈良,产出量分别为8篇和7篇。以上4位学者形成了我国绿色农业研究的核心学者。同时,曹俊杰、温铁军、刘向华等等众多学者也在该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作者共现频次来看,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张俊飚、严立冬、于法稳,其贡献频次分别达到25、16、16,表明三位学者在该领域的影响较大。分析显示,共现图谱生成核心研究作者共620人,有218条节点的连线,其中,网络密度为0.0011。表明,总体上我国进行绿色农业研究的学者较多,绝大多数学者的合作关系以点状或两点一线的形式呈现,整体分布较为分散,相互间的合作较少。为了更好地展现学者间的合作关系,将共现频次调整为4,最终形成5个较为突出的学者核心合作群(见图2)。其中,研究团队规模最大,最为突出的是张俊飚,田云,何可为核心的华中农业大学研究团队;其他4个核心研究团队分别为严立冬和邓远建为核心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团队;于法稳和尚杰为核心的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团队;姜志得和陈儒为核心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团队;闵庆文、张丹、刘某承为核心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团队。这5个核心学者合作群构成了我国绿色农业研究的核心力量。

图2 我国绿色农业研究核心作者可视化的知识图谱

(三)主要研究机构及合作关系分析

通过文献统计发现,在近20年的发展中,我国形成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以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等5大核心研究机构。其中影响力相对最大的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该机构的CSSCI的发文数量高达42篇。其他4大核心机构的发文来量分别为37篇、26篇、26篇和24篇。以地域来看,则形成了东、中、西三大核心研究高地,各区域研究力量对比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东部地区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为核心的研究高地。该地区科研院所研究力量相对突出,而高校的影响较小。中部地区则形成了以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为核心的研究高地。该地区高校成了中心研究机构,而科研院所参与较少,影响较小。而西部地区则形成了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为核心的研究高地,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参与度都相对突出。

合作关系上,数据显示共有535研究机构,生成了122条有节点的连线。表明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且众多研究机构都产生了相应的研究成果。但网络密度值仅为0.0009,整体而言,各研究机构间的联系与合作是非常分散的。同时,在整体分散的形势下,仍存在少量的局部核心亮点。图3的知识图谱显示,我国已经形成了两大最突出的科研机构合作群。最大的是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为核心的,包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等联合形成的北京科研机构合作群,其次则是以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为核心的科研机构核心群。而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等虽然单个机构的研究贡献较为突出,但与其他研究机构的合作较少,相对封闭。

图3 我国绿色农业研究核心机构可视化的知识图谱

(四)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文献中的关键词是对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和集中描述,对一定时期内文献关键词进行统计,可以考察该领域的研究热点[10]。

以关键词共现频次和中心度为重要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出前十高频关键词(表1)。可以看到,高频关键词集中出现在21世纪前十年,最核心的三个高频词汇都出现在21世纪初,表明在绿色农业研究早期,学界的关注点较为集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关键词贡献频次与中心度都呈现下降趋势,则表明,越到后期,绿色农业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研究内容逐渐丰富。关键词共现频次最高的是“生态农业”,其共现频次高达283次。其次是“可持续发展(142次)”“农业(128次)”“低碳农业(121次)”等,另外,“循环经济”“生态环境”“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等关键词的共献频次也较高。中心度较高的前三关键词与共现频次前三关键词一致,都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其中心度分别为0.39、0.22、0.18。这些核心关键词构成了绿色农业研究的热点主题,在绿色农业研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影响较大。

表1 2000—2019样本文献中前十高频关键词

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大致反映绿色农业发展的研究热点与研究分类。一般而言,聚类模块值(Q值)大于0.3说明聚类结构是显著的,聚类平均轮廓值(S值)大于0.5,说明聚类是合理的。分析显示,Q值和S值分别为0.4501和0.5167,表明关键词聚类分析有研究意义。聚类结果显示,形成了“能值分析”“农业”“农业资源”“劳动者”“生态补偿”“低碳经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等7个聚类名词(表2)。结合关键词共现、聚类、突现(图4)以及该领域相关文献,总结出绿色农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图4 绿色农业关键词突现节点词汇图

表2 关键词聚类分析情况

1.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梳理发现,不同时间段,其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从时间脉络来看,学界较早关注生态农业[11]与有机农业的发展,21世纪前五年,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成了这一阶段研究的热点话题。2006年往后,循环农业开始迎来研究热潮,学界积极引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同时结合我国发展实际,对循环经济理论进行本土化的丰富与完善。在此基础上,探究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环境与发展模式。相对而言,关于低碳农业的研究则起步较晚,2010年往后,绿色农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低碳农业发展上,学界主要就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低碳农业技术、发展路径以及发展评估进行了研究[12]。2020年以来,随着农业绿色发展的加速推进,绿色农业的发展也将迎来新的关注热潮。

2.绿色农业发展环境研究

绿色农业发展环境的研究,可将其归纳为以下两方面。一是绿色农业发展的舆论环境。绿色农业发展的理念本源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观,进入新世纪以后,农业污染问题越发严重。学界开始从农业环境污染问题[13]、可持续发展[14]、生态文明建设[15]、乡村振兴[16-17]等时代背景来论述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成为重大发展战略,绿色农业发展迎来新的发展时期。绿色农业发展如何结合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的时代要求,将成为今后学界持续关注的重点。二是政策支持环境研究。学界主要围绕制度变迁[18]、财政支持[19]、税收优惠,人才培育[20]、技术支撑[21]以及生态补偿[22]等方面展开,基本构建了绿色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系统。

3.绿色农业发展行为主体研究

关键词聚类分析显示,“劳动者”聚类名词下,“农户”“农户行为”“影响因素”和“农民”是主要关键词。表明农户作为绿色农业发展最基本的实践者,其绿色农业技术的采纳行为[23-24],绿色农业发展意愿和影响因素[25]是学界关注的重点。研究发现,农户的个体特征[25-28]、农户家庭特征[29-30]、农业生产特征[31]等内部因素对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有显著影响。同时,市场特征[32]、政策环境[33-34]、信息环特征[23,35]等外部环境也是影响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重要因素。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在绿色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将越发凸显[36]。

4.绿色农业发展评价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绿色农业发展的评价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成果。指标构建方面,学者们主要从生态、经济、社会效益[37],农业投入与产出[38]、生产过程、产品品牌[39],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和质量高效[40-41],绿色供给能力、资源管控、环境监控、产业准入负面清单[42]等方面进行指标构建。主要采用能值分析法[43],熵值法[41],DEA模型[44],归一化法和标准化系数法[42]等方法进行评价。同时,近年来,随着评价视角的更加细化,农业生态效率、全要素生产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开始成为学界关注的新兴热点。

三、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文中基于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2000—2019年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研究领域的南大中文核心期刊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研究力量方面

新世纪以来,关于绿色农业研究的发文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研究学者逐渐增多,研究主题逐步细化。数量上来讲,高校及其科研人员参与较多;而核心研究力量而言,科研院所则相对强势。其中,形成了以于法稳、严立冬、陈儒和陈良的为代表的核心学者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以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等5大核心研究机构。从研究机构的分布来看,东部地区主要集中于北京,中部地区集中于湖北,西部地区则主要集中于陕西。合作关系上,无论是研究学者还是研究机构,虽然单个个体或机构的研究贡献较为突出,但在科研合作关系上都呈现出明显的分散状态,研究相对独立,相互间的科研合作网络尚未形成。

2.研究热点与前沿方面

分析发现,新世纪以来的绿色农业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绿色农业发展环境、绿色农业发展行为主体和绿色农业发展评价四个方面。绿色农业发展模式方面,学界对于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与绿色农业的研究相对较早,而关于循环农业与低碳农业的研究则相对较晚。绿色农业发展环境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色农业发展的舆论环境与政策支持环境两方面;研究前沿上,绿色农业发展如何结合当下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的时代要求,将成为学界持续关注的重点。绿色农业发展行为主体的研究上,农户的绿色农业技术的采纳行为,绿色农业发展意愿和影响因素是学界关注的重点;随着绿色农业持续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行为和作用也将得到更多的关注。绿色农业发展评价研究方面则主要聚焦在如何科学、全面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运用上。同时,农业生态效率、全要素生产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开始成为学界关注的新兴热点。

(二)研究展望

基于对近20年的绿色农业研究回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绿色发展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对我国绿色农业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以供讨论。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将得到关注

通过文献统计显示,以往绿色农业发展的行为主体研究中,学界更多关注的是农户在绿色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近年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与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将越发凸显。因此,在绿色农业发展进程中,关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机制、发展模式、发展绩效的研究将成为未来的潜在热点之一。

2.绿色农业发展绩效将成为重点研究方向

在我国农业转型发展的战略背景下,绿色农业发展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政府支持对绿色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同时,绿色效益如何转变为经济效益,农业绿色发展要求与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矛盾也引起一定的争论。因此,绿色农业发展如何更好评价,发展效益到底如何,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与完善。未来的研究中,绿色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将从多角度、多方法继续得到完善。同时,研究视角将更加细化与精准,向具体区域、具体农业生产行业延伸。

3.绿色农业发展的实践总结将成为热点研究方向

绿色农业的诸多概念多是“舶来品”,以往的相关研究中,学界多是对国外发达国家的绿色农业发展理念、经验与模式进行总结与介绍。而在中国绿色农业发展实践的本土化过程之中,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如何挖掘中国特色理念、提炼中国经验与模式,讲好中国故事,将成为未来学界关注的重点。而在科研形式上,可能会产出更多的案例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核心绿色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绿色低碳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