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智海 刘 颖 王冬梅 /文
工作中的杨树森
庆安创业初期,一批批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学子,为了支援国家西北地区建设,为了心中的航空梦想,毅然来到了条件艰苦、技术研发水平处于起步阶段的庆安,从此开始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航空产品研制征程。杨树森、卢守仁、戴玉龙、黄九成、陈元维、郑立学等老一辈航空产品设计员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潜心研究,研制出了第一代具有代表性的航空产品,为庆安研发的能力建设奠定了基础。
1965 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杨树森来到庆安公司从事产品研发工作,这一干就是50 年。
如今已经80 多岁高龄的杨树森还清楚地记得1978 年底在公司南门三号食堂召开航空设备研究所(106 所)成立大会时的情景。“企业再困难也要组建一支我们自己的研发队伍。”这是大会上令他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也正是这句话,一直激励着庆安第一代研发人员航空报国的斗志,这支队伍为庆安公司成为科研生产型企业,乃至未来几十年以后在行业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200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盛典上,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歼10 战机上,在全国人民为之骄傲的时候,也许很少有人知道那些奋战在歼10 型号背后的科研工作者,因为有他们默默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歼10 战机才得以成功飞向蓝天,杨树森就是那些在科研战线上默默奉献的一员。
也许很少有人能够想到杨树森当年仅因为一张国外航展上的照片,就展开了他的研究。他只是说:“这种技术是当时具有世界水平的顶尖技术,美国有,英国有,我们还没有。”凭着坚定的恒心和毅力,他完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某系统的设计,而该项目的成功研制为新型战机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该项技术荣获了国务院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没有人能知道杨树森为研发设计付出了多少心血,但是,杨树森从正式研究到研制成功近十年里,积攒的厚厚的、泛黄的几十本草稿本告诉我们他的成功绝非偶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些一个个计算公式和数字的背后是老一辈研发人员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写照,更是我国航空工业飞速发展壮大的基石。
在研制初期,条件极其简陋,根本没有可以借鉴的技术资料,杨树森作为设计研究课题的项目主管,一张广告图、一张草图、一本齿轮书就是他当时的“三大法宝”。
“一穷二白零开始,无人讨论苦摸索;
边学齿轮边设计,自想自解再出题。
总体方案到零件,反复算计又验证;
为要预研配新机,三上沈阳终立项。”
这是杨树森多年后写的一首诗,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就能够体会到老一辈科研工作者走过的那段艰难岁月。
某产品的设计刚刚完成时,带给他们的却是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产品的设计遭到了外商的质疑,他们认为通过此项设计生产出的产品无法满足寿命和可靠性要求,此时的杨树森心急如焚,数十载的心血很可能要毁于一旦,但是他没有因此而沮丧,他顶着压力,沉着冷静地对我方的设计计算文件和外商的评审数据进行核查,夜以继日地周旋在各种数据中,早早地熬白了自己的头发。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查出了外商的程序问题和公式应用错误,最后的试验结果也表明产品设计正确,寿命满足要求,外商不得不向我们赔礼道歉,自此改变了他们对中方研发人员的态度。杨树森凭借个人扎实的实践及理论功底收获了巨大成功,为庆安争了光,为航空工业争了光,为中国争了光。
杨树森为航空事业奋斗五十余年,先后参与了国家四个重点型号的研制任务,他把自己生命中全部的梦想与激情都融入了航空事业。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杨树森始终关注着航空工业的发展,每当电视中有关于航空的新闻报道时,他总是看得特别认真。家里书架上摆放的厚厚的荣誉证书和各类荣誉奖章似乎在讲述着他年轻时代的奋斗故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这些奋斗经历正在激励着年青一代航空人实现他们新的梦想。
随着新一代飞机的相继问世,一批批航空产品设计员也随之在不断成长、壮大、独当一面,甚至引领技术前沿。经过二十年的历练和成长,史佑民、王文山、何卫红、徐建明、顾卫平等很多扎根于产品研发一线的设计师,都已成为系统产品总设计师,引领和指导各项技术的突破、各项产品的研制。
工作中的何卫红
1995 年,刚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的何卫红来到公司航空设备研究所从事飞控操纵专业产品研发工作,他深深扎根在这片航空沃土,在这里汲取养分、结出硕果。
进入公司,何卫红先跟着两位师傅学习。他所看到的是老一辈设计师在有限的条件下,面对严苛的技术指标,敢于担当重责、勇于探索研究。他所感知的是老一辈设计师身上切切实实体现的航空报国精神,在科研探索的道路上,他们不讲任何条件,精益求精、敢于创新。他所铭记的是老一辈设计师的耐心教导,“做任何事一定要认真负责”“要严格要求自己,切记不能放松要求”。在老一辈设计师的严谨指导下,他觉得一定能做成事,跟着做就对了。
26 年过去了,何卫红已经从刚进厂时的设计员成长为系统总师、航空工业集团飞控传感与作动专业特级技术专家。26 年里,他不改初心、潜心研究,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关键技术。主持、参与的某预研项目实现了关键技术的突破,某产品流程设计项目确保了公司核心技术的知识积累,多个型号研制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他曾获得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多种型号研制中荣立航空工业集团二、三等功。在这些技术创新和种种荣誉的背后,他平静地说了声:“我只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在他看来,做产品设计,不仅要有坚持做下去的信心,更要有一定做到最好的决心。心中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他把任何小事都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
在何卫红参研的近十个型号项目研制中,最让他难忘的是2011 年实现首飞的新一代某型飞机。项目刚启动时,团队中有设计经验的人并不多,但研制进度要求严格且时间紧迫。大家团结一致,没有办法也要上。一边摸索学习,一边专研设计,誓要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一切困难。何卫红清楚地记得首飞的那天,看着飞机腾空飞起,激动之余,更多的是对型号项目满满的信心。“团队做了大量的验证和试验,首飞肯定就是水到渠成之事。而首飞仅仅是一个开始,后续还会有更多任务,还会遇到更多问题。做每件事情只要分阶段扎扎实实做好了,整件事情就一定能完成,做到最好。”在科研设计的赛道上,没有眼前的终点,只有不断开始的起点,全力奔跑、跨越阻碍、一路向前,才是设计人员永恒的目标。
如今何卫红作为公司高级技术专家,早已积累了丰厚的技术经验。他将自己的技术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年轻设计师的同时,更多的是希望他们能学习老一辈设计师身上积极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在2020 年航空设备研究所新员工岗前培训上,他向年轻一代设计师讲述了老一辈科研人员的奋斗经历,殷切希望他们做任何事不能只问结果,应注重做事的思路和方法,要主动去了解现有的产品资料和各种技术,为后续的设计打好基础。他的谆谆教导让年轻的设计师产生了强烈的航空报国使命感和荣誉感。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已过天命之年的何卫红在岁月的磨砺下显得愈发沉静从容,就如同走过六十五年发展历程的庆安一样,身上无不彰显着自信的心态、睿智的思维、厚重的积淀,他身负创新传承的使命,在科研道路上继续步履不停、深耕细作,为庆安的发展谱写新的辉煌。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从1955 年庆安建厂至今,跨越65 年的航空“接力棒”传递到庆安青年一代设计师的手中,他们正用奋斗的青春托举起蒸蒸日上的新航空力量。
而在这群新生代设计师中,必须要有设计骨干李鹏飞的名号。作为主管设计师,李鹏飞已经参与某项目研制长达12 年,他带领研制团队“十年磨一剑”,走过了从“0”到“1”的征途。
工作中的李鹏飞
某装置的技术只有国外极少数国家掌握,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完全属于空白。2009 年,当李鹏飞接手这项研制任务时他才进厂不到半年,他甚至都不知道某装置是什么样的。他翻阅大量资料、档案,开展了大量计算与仿真工作,先后完成数十份计算分析报告。转眼一年过去,某装置从文件变图样、从图样变样机,顺利完成了第一次“大考”。而李鹏飞也从一名初出茅庐的青年设计师,成长为要带领比他更年轻的同事去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的主管设计师。
李鹏飞带领项目团队边学边摸索,使公司在专业领域的技术研发能力与水平在国内同行中脱颖而出,并承担起为国家某重点型号飞机研制该项产品的任务,这也是我国首架飞机应用该项技术。“型号给了我一个舞台,我要给型号一个回报”,这是李鹏飞当时的感受。
“每天超越自我,时刻追求卓越”,这是李鹏飞和他的团队一直以来不变的信念。李鹏飞带领研制团队十年如一日地积累、沉淀、突破,记不清多少个夜深人静的夜晚,记不清有多少个风和日丽的周末,当别人和朋友、家人相谈甚欢时,陪在他们身边的却只有鼠标的嗒嗒声、键盘的噼啪声和机器的轰鸣声。自项目立项开始,李鹏飞查阅相关书籍手册110 余册、查询专业论文300 余篇、检索筛选专利50000 余条、实体建模50 余套、仿真分析10 余种、试验验证6000 余次……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对工程实践的设计摸索以及对两者的再融合、再创新、再应用,历时9 年,李鹏飞带领团队在首个开创性的实物样机研制中,先后完成了15 轮样机的迭代,终于取得了工程样机的研制成功。2019 年12 月16 日,产品成功完成首飞,终于给长达十年的攻坚路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2020 年,李鹏飞和团队再次迎来一场“大考”,这次,他们要第一次带着产品走出“家门”,与来自全国的竞争对手PK。为了取得这次“大考”的胜利,团队积极主动对接主机需求,制订现实可行的方案,对关键技术进行了多次试验验证,反复前往主机所进行交流汇报,并获得了主机单位的高度认可。面对复杂的研制需求和繁重的工作量,团队成员主动请缨,补充完成所有资料报告的分析与编制,回想起那段日子,团队成员每天挑灯夜战,奋战至凌晨都是家常便饭,作为技术负责人的李鹏飞更是连续奋战多个昼夜,而这所有的努力和付出,只为在竞标会上呈现一份完美的标书。竞标当天,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竞争对手,李鹏飞自信从容、神采飞扬地代表公司汇报产品方案,他精彩的汇报、详细的解答赢得了评审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团队在竞标中获得第一名,成功晋级下一轮工作。
从项目立项至今,李鹏飞带领团队进行了开创式设计研究,形成了完整的、系统的设计开发理论和方法,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团队先后开展了6 大类、32 个子类、123 个技术点的技术研究工作,产品主要指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技术能力在该领域处于国内研究前沿,填补了国内空白。
这些年,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进,李鹏飞从一个不愿跟人交流,不愿跟人汇报,只愿在家专心搞科研的“技术宅”,逐渐成长为一名内可技术攻关,外可汇报交流,并且把团队事务管理得井井有条的“大家长”。回首这交织着欢笑与泪水的12 年研制历程,李鹏飞和他的团队体验过成功的喜悦,更品尝过失败的痛苦。一路走来,有人问他:“累吗?”“累,当然累,但当你与一个项目共同经历了那么多之后,它就不再仅仅是一项工作,而变成了你的责任、你的使命、你生命中的一部分。”李鹏飞说。
“一代战机一代人,型号成功我成才。”在型号的引领下,以何彪、李鹏飞、陈翔等为代表的一批年轻设计师经磨砺而成长,成为科研战线上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他们不再像刚接手任务时有无知者无畏的青涩,多年的研制经历让他们展现的是面对困难时的沉着冷静,和面对未来征程的坚定信心。年轻人挑大梁,他们正在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气魄诠释着新一代航空人的蓝天使命!
奋斗为梯创新开道,接续传承勇攀高峰。65 年来,一代又一代庆安人紧握“航空报国”的接力棒,在平凡的岗位上孜孜不倦、精益求精、攻坚克难、创新超越,为国家一代代飞机的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国家阅兵场上,那一架架翱翔在蓝天白云间的飞机无不见证着他们的付出与努力!“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庆安人将不忘报国初心、牢记强军使命,始终拥有拼搏的勇气、蓬勃的朝气、奋进的锐气,为实现“航空梦、强军梦、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