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静 洪 彬 崔晓莉 /文
正如马克思《资本论》中所说“商品到货币是一次惊险的跳跃。”民口先进技术从面向市场转为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也是“惊险一跳”,面临诸多困难。组织开展民口先进技术军地供需对接,是打通民参军“瘀点”堵点,实现“惊险一跳”的主要路径和务实之举。
民口先进技术军地供需对接(简称“供需对接”),是通过搭建线上线下平台,构建起军方需求单位与民口先进技术供给单位深度交流的“空间”,军方需求单位可以较低成本较高效率地找寻到所需要的技术,并打开接触新技术机遇的“天窗”,以创新技术激发军方新需求;民口先进技术供给单位得到了了解军方需求、获取参军机会的“通道”。形式上,供需对接包括展览展示、项目路演、挑战赛、精准对接、需求征集响应等多种形式。组织方式上,既有军方主导的供需对接,也有民口部门(单位)主导的供需对接。
军方主导的供需对接,亦可称为需求牵引型,着力从需求侧发力牵引“民参军”,以军委科技委的“快响小组”、军委装备发展部的“快速支持”以及其他各类装备预研项目指南为代表,由军方通过创新成果征集公告或项目指南的方式发布需求,民口民营单位等军地各类创新力量,响应需求提交项目建议书,军方按规范流程评审后,遴选出满足需求的项目签订合同。其优势是:军方需求明确;评审出的优胜者可直接获得军方合同。不足是:存在优势民口民营单位不了解项目申报渠道,无法及时获取项目信息,难以准确理解项目需求现象;大部分以评审项目建议书为主,缺乏当面交流答辩和展示技术产品的机会,存在因项目建议书撰写质量不高,而错过先进技术的可能;以项目合同为牵引的对接通常竞争异常激烈,大量落选者不知道落选原因,不利于后续改进和成长。
综上,需求牵引型和技术推动型各具特色,相辅相成,如“鸟之两翼”共同推动民口先进技术参军。
无论军方主导还是民口部门(单位)主导的供需对接,其目的均是挖掘出具有国防应用前景的民口先进技术。供需对接活动中,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遴选民口先进技术,既是首要环节也是有效杠杆,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供需对接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当前,遴选民口先进技术参与军地供需对接的评价指标各不相同,有的重点关注于需求的满足程度;有的参照民口创新创业项目评审指标,适当增加国防和军队应用前景评价。
供需对接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要突出供需对接的实践特色,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力争实现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二是理论性与可获取性相结合,既要从理论上确保评价指标的全面性、科学性,又要立足实际,在指标设计之初就明确数据获取渠道;三是有效性与简约性相结合,遴选出反映评价目的的关键性指标,不宜过于复杂;四是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随着评价实践的深入动态调整完善评价指标。
遴选民口先进技术参与供需对接,应从技术水平、国防应用前景、技术依托单位/团队实力等三个方面开展评价,相应构成一级评价指标。其中,技术水平评价技术本身属性,国防应用前景评价技术应用属性,同时,考虑到民口先进技术应用于国防和军队不是简单的技术交易行为,一般均需要根据国防需求开展二次甚至三次开发,因此,需要对研发单位科研实力与研发团队科研能力进行评价。
经专家咨询并采用指标两两比较重要性的方法,技术依托单位/团队实力与技术水平、国防应用前景相比,是一个相对间接性指标、是未来二次开发的潜力指标,其重要性相对较弱;国防应用前景和技术水平相比,重要性取决于供需对接的国防需求明确程度,对于国防需求明确、有具体项目支持渠道的,国防应用前景的重要性应大于技术水平;而对于国防需求相对宏观、没有具体项目背景支持的,国防应用前景更多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国防应用前景和技术水平是同等重要指标。综合权衡,三个一级评价指标中,技术水平权重为30%~40%,国防应用前景权重为40%~50%,技术依托单位/团队实力权重为20%。
技术水平
技术水平是对技术本身特性的评价,考虑到民口先进技术参军,需重点关注其先进性、成熟性、自主可控性及标准规范性等因素,可用技术先进性、技术创新性、技术成熟度、技术选用标准合理性等四个二级指标进行表征。
虽然“高峰”“高原”学科已经有相对完善的资源体系,考虑到“双一流”学科的建设目标以及交叉学科与新兴学科的发展,依然需要着力打造系统、全面、专业的资源服务。“高峰”“高原”学科对领域经典著作与工具书有一定需求。因此,可以通过邀请学科专家参与,系统推荐学科相关教材、专著,推荐核心出版社等[10],为图书馆采购资源提供参考。
技术先进性是衡量与同类技术相比,技术成果水平在国际国内的先进程度指标,通常分为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国内先进、国内一般、国内落后等,相应可设四个评价等级,即达到同类技术国际先进水平及以上;达到同类技术国内领先水平;达到同类技术国内先进水平;低于同类技术国内先进水平。
技术创新性是衡量技术创新程度大小,以及关键技术、核心元器件自主可控能力等自主创新程度大小的指标。可设三个评价等级,即首创型创新,填补国内空白,关键(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产化程度高;改进型创新,多项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产化程度较高;模仿型创新,单项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产化程度一般。
技术成熟度是衡量技术达到或接近完善程度的指标,通常技术越成熟,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技术风险就越少,反之,则可能出现的技术风险就越大。可设四个评价等级,即有产品并已有应用;有产品样机(样品)或有试验报告;有原理样机或模型并有仿真或部分测试报告;处于实验室成果阶段。
技术选用标准合理性是衡量技术所选用的标准是否符合行业现行的统一标准,技术标准选用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该技术的社会接受程度。可设四个评价等级,即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其他标准。
综合专家意见,表征技术水平的四个指标中,技术先进性权重为40%,技术创新性、技术成熟性权重为25%,技术选用标准合理性权重为10%。
国防应用前景
国防应用前景是从技术应用角度,评价技术可应用于国防领域的实力和潜力,可用技术军民两用性、特定需求领域应用前景两个二级指标进行表征。
技术军民两用性是衡量军民通用性强弱的指标,通常通用性强,未来用于国防领域的可能性大,反之,则可能性小。可设三个评价等级,即军民通用性强,能广泛应用于国防领域;军民通用性较强,能应用于部分国防领域;军民通用性一般,能应用于个别国防领域。
特定需求领域应用前景是分析判断针对特定需求领域,技术应用前景大小的指标。可设三个评价等级,即已经应用于其他国防需求领域,具有很强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应用前景一般。
从重要性看,技术军民两用性指标更基础、针对性相对较弱,特定需求领域应用前景指标针对性更强,综合专家意见,技术军民两用性权重为40%,特定需求领域应用前景权重为60%。
技术依托单位/团队实力
技术依托单位/团队实力是从技术后续开发的角度,评价技术依托单位和研发团队科研实力和未来发展潜力,包括技术依托单位科研实力和研发团队能力水平两个二级指标。
技术依托单位科研实力是衡量技术依托单位在本技术领域科研实力强弱以及科研环境优劣的指标。通常,研发投入大,承担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生产任务多,研发条件先进,获得国家、省部级多项奖励,则标志着研发单位科研实力强,科研环境优越。
研发团队科研水平是衡量研发团队在本技术领域研发实力以及持续研发潜力的指标。通常,研发团队被选为国家级或省部级创新团队,则意味着团队是有持续创新能力的集体;此外,团队核心成员的科研水平和团队组织管理能力,也是决定团队持续科研能力的重要因素,重点关注核心成员是否为“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或是在本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影响力;再次,团队核心成员的稳定性也是决定团队科研能力的重要因素。
综合专家意见,研发团队能力水平权重为60%,技术依托单位科研实力权重为40%。
主动发现并捕捉民口先进技术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是突破我国传统国防科技工业囿于国有军工集团的体制局限,更好发挥民口先进技术的“尖兵”作用和“鲶鱼效应”,解决科技“卡脖子”问题和军工供应链短板弱项的关键一招。供需对接是一项长期性常态化任务,特别是在海洋、空天、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新兴领域。
供需对接应向精准化定制化方向发展。供需对接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供与需的精准匹配程度。供需对接尤其是技术推动型供需对接走深走实,就必须要基于特定区域或行业优势技术资源,组织开展特定技术领域、特定需求对象的精准对接,或是根据需求组织区域或行业优势技术资源开展定制化服务;同时,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不以促成供需双方直接签订合同为目标,而要强调发挥培育和引导作用,以创新技术激发培育军方新需求,以国防应用前景评估引导民口民营单位选择更可行的参军方向和路径。
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两种供需对接模式可探索建立相互衔接机制。军方主导的需求牵引型供需对接有明确的项目需求,但辐射范围有限,竞争激烈而军地间深度交流互动不足。民口部门(单位)主导的技术推动型供需对接,能够发挥区域或行业技术资源优势,辐射范围广,但需求牵引不足,缺乏项目支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参与单位的积极性。两种对接模式、两类组织主体应加强人员交流互动、工作机制衔接、信息资源共享、对接成果共用,相向而行、互为补充。特别是技术推动型供需对接筛选出的优势民口技术,应作为需求对接型供需对接的主要输入,促进实现供需对接成效最大化。
制定统一规范的供需对接评价标准体系。为聚力提升军地各部门各行业供需对接活动的整体效益,确保供需对接全国“一盘棋”,需要在实践基础上,制定统一的供需对接评价标准体系,规范供需对接评价指标、评价流程、评价组织等相关内容,并按照领域方向不断细化完善评价指标,用统一的标准来统领指导军地相关部门、行业组织开展供需对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