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兰
妊娠期高血压是女性妊娠20~24周以后极易发生的一种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血压、水肿及蛋白尿。经临床实践研究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在现阶段已成为孕妇及胎儿生命的“杀手”,为此应加强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提前“下手”,做好預防工作。
1什么是妊娠期高血压病?
孕20周以后,随着身体负荷加重,部分准妈妈们的妊娠高血压问题渐渐浮出水面,尤其是高龄产妇、有高血压家族史、身体超重、糖尿病史、之前怀孕就有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群体,或者产妇本身就患有慢性高血压时,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概率较高。
正常血压范围为:收缩压90~140 mmHg,舒张压60~90 mmHg。高于这个范围可能是高血压或临界高血压,而低于该范围则可能是低血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主要有三大表现:高血压,浮肿,蛋白尿。孕期收缩压高于140 mmHg或舒张压高于90 mmHg时,即可诊断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同时患者经常规尿检可见蛋白尿。部分准妈妈会出现手脚浮肿现象,与静脉回流受阻引起的浮肿不同,即使是在休息后也不会缓解,还会越来越严重。
为此,准妈妈们如果经常出现眼花、头晕、头痛,或不明原因的体重增加、浮肿,且浮肿在休息后未缓解,或已知自身有高血压,但又有新的症状发生,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往往提示病情加重,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2妊娠期高血压病的危害有哪些?
2.1 对孕妇的危害
(1)剖宫产风险增加。大多数患有妊娠高血压的准妈妈症状都很轻微,而且直到接近分娩时(37周或以后)才表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剖宫产的风险会略高,但母婴健康不会受太大影响。(2)患上子痫前期。约有1/4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准妈妈在孕期或分娩时,或分娩不久后,患上子痫前期,即呼吸暂停、全身抽搐。如果准妈妈在孕30周内出现妊娠期高血压,则有50%的概率会发展为子痫前期。(3)心力衰竭和胎盘早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极易引发胎盘早期剥离、凝血功能障碍、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和脑出血及产后血压循环障碍等,其中心力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脑出血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2.2 对胎儿的危害
(1)发育迟缓。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准妈妈,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发生率较高,出生体重低于正常标准,严重时可导致胎儿死亡。(2)早产。随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逐渐加重,往往需要提前分娩来保证孕妇和胎儿的生命安全,而早产儿的生存能力较低,极易发生肺炎、窒息和肺透明膜病等呼吸系统疾病,增加新生儿的死亡率。(3)对智力产生影响。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准妈妈生下的宝宝,可能会出现体格和智力发育与正常宝宝相比较落后的情况,这种现象往往到了学龄期才能显示出来,或有一些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脑瘫、多动症等。
3如何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病?
(1)饮食上应严格控制热量的摄入,在确保机体营养供给的基础上,每日饮食热量不应高于2 400 cal。饮食以低脂肪、高蛋白食物为主,可减少热量摄入,同时每日确保2 g的钙剂补充,可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并从菠菜、香蕉、葡萄等食物中摄入钾,有助于降血压、护血管。在整个孕期控制饮食是十分重要的,要减少盐和油的摄入,每日摄入盐量在6 g左右,本身患有高血压者,每日盐量在4 g左右,油量每日应控制在20~25 g,增加每餐中蔬菜及水果的比例,肉类选择鱼肉、鸡肉、瘦肉及海鲜等。
(2)学会自我监测,定期孕检。准妈妈可在早晚各测量1次血压,做好孕期检查和产前检查等,有助于及早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征兆。一旦发生异常应及时就诊,避免给孕妇和胎儿带来更大的伤害。
(3)保持平和且积极的心态,有利于维持血压稳定。日常生活中可借助情绪胎教稳定情绪。现阶段实践已证实情绪胎教的心率变异性生物反馈训练在调节情绪方面有积极的意义。
(4)保持适量的运动。整个孕期应坚持规律运动,如果身体没有不适或其他特殊情况,每天应量力而行做一些运动,保持不少于半小时的中等强度活动。在孕中晚期可以通过运动控制和管理体重,将体重增长控制在每周500 g内,避免体重增长过快诱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5)确保充足的睡眠,坚持左卧位体位休养,能够改善血管弹性,降低血压,降低机体对血管紧张素的敏感性。对于已经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高危因素的准妈妈,应遵医嘱服用药物治疗,避免自行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