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上海博物馆馆藏件之清代牙雕宝塔的修复为例,从文物背景信息调查整理、修复方案的制定与评估展开,继而详尽阐述了具体修复实操中的每一个步骤,并高度总结了文物保护及修复工作的目标、原则、重要性、技术路线与需攻克的难点。同时,本文涵盖了包括3D打印技术、爱牢达环氧树脂在内的新材料、新技术在文物修复中的使用,探讨了文化历史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关键词:象牙雕刻;文物修复;文物保护;最小干预;材料可逆;3D打印
中国的象牙雕刻艺术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始于新石器时代。在北京黄土坡出土的战国墓中发现过象牙梳子。辽、金、元、明、清历代帝王都把象牙作为皇家供品,明代的果园厂和清代的造办处都有为皇宫做象牙制品的作坊。
中国象牙雕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清代中期陆续形成了若干个相对集中的中心生产地,主要以广州、苏州、北京为代表。各个中心生产地之间既在题材和形式上保持着各地的风格特色,同时又互相渗透,在技术上有交流。
这件象牙宝塔是荷兰商人倪汉克先生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的一批文物中的一件。这位有着中国名字的西方人是位艺术品收藏家,他的祖辈和父辈积累收藏了大量的中国古代艺术品。2008年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了明清景德镇外销瓷,2018年、2019年又分别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了古代青铜器与汉代陶瓷器与这件象牙雕刻精品。
这件象牙雕刻的宝塔材质选用亚洲象牙,共分上下七层,上有宝塔样的顶和葫芦形状的塔尖,下有雕刻莲瓣纹、回纹等精美纹饰呈六角形带围栏的基座,中间的塔身自下而上层层缩小至塔顶为一整体,呈现六角形,巍峨玲珑,每层还有廊檐垂吊风铃,雕刻精巧的廊柱与围栏,每层塔内设有盘坐的佛像一尊。该塔雕刻较为精美,具有晚清时期牙雕器物的典型风格和工艺特征,且形制较大,有一定的收藏与研究价值,并可用于展览陈列。送来修复时基座有一侧严重损坏、碎裂、掉落,因为长途运输与盒子设计的问题,侧卧在盒子里的宝塔自身重量压到了细巧的连接风铃的象牙环,加上运输途中的颠簸,大部分风铃已经脱落。
一、修复方案的制定
本次待修复的清代牙雕宝塔作六角形,共7层,上有宝顶,下为雕花围栏台座,每层塔内设佛像,檐脊下坠风铃,综合了镂刻、圆雕、拼镶等多种象牙工艺技法,具有晚清时期牙雕器物的典型风格和工艺特征。待修复文物信息如表1所示。
(一)病害评估
通过直接观察和显微分析,该牙雕宝塔的主要病害有缺损、断裂缺损。该病害主要集中在宝塔底座区域(见图一),残片为20余片。
断裂:该病害主要集中在宝塔塔身区域(见图二),断裂的象牙构件为30余片。
(二)保护修复的工作目标
在对牙雕宝塔基本信息及病害充分調研、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制定了保护修复方案,实施保护修复工作。对牙雕宝塔表面进行适当清洗、对已有病害进行处理、恢复宝塔的完整结构,使文物表面的颜色与质感达到博物馆陈列的要求,满足文物在长期保存、陈列展示等相关研究中的需要。并对文物提出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保管、展出所需要环境的建议。建立保护修复档案,确保修复工作记录真实、详细、完整。
(三)保护修复的技术路线
根据文物修复保护原则和象牙类文物保护修复方法,针对象牙病害及材质特征,依据“修旧如旧”和最小干预、材料可逆、最大限度保留历史信息的原则开展保护修复工作。主要技术流程步骤为拆分、清洗、粘接、加固、补配、打磨和外观协调处理。利用科学仪器对器物材质、工艺及病害进行分析,对保护修复材料及工艺开展必要的模拟实验和筛选,确保保护修复方法的安全、有效。科学分析、保护效果评估,文字及影像档案记录工作贯穿保护修复始终;并做好已修复完成的牙雕宝塔的日常养护和预防性保护。以下是宝塔的修复路线图(图三)。
二、方案实施
(一)清洗
目的:使宝塔表面的杂质污垢得到有效清除。
方法:使用脱脂棉蘸取酒精擦拭器物表面及断面、碎片进行清洗,再用蒸汽清洗机对于牙雕宝塔局部区域进行深度清洗,最后用无尘纸擦拭干净。
材料:去离子水、酒精、脱脂棉。
设备:蒸汽清洗机。
(二)粘接
目的:使宝塔底座破损处、铃铛挂件断裂处粘结成型。
方法:对宝塔底座破损处的碎片进行预拼,预拼先将小片拼成大片,再将若干大片拼接完成。在预拼完成以后,分别对象牙各碎片进行粘接,粘接前确保断面清理干净,使用牙签挑取爱牢达环氧树脂黏结剂均匀涂敷在象牙断面上,使黏合面浸润完全,涂胶均平,防止出现涂胶不匀而出现固化、黏缝不整齐和黏合面错位的问题;再将两个断面正确地吻合对拼在一起,用力按牢;在黏合剂未固化前剔除合对断面时挤压出的余胶;注意对粘结拼对后的各部位用透明胶带纸临时加以固定,防止移动错位,确保粘结的平整度与完整性;粘结完成的瓷器放于阴凉处固化24小时,再除去胶带纸。
材料:爱牢达环氧树脂、牙签、透明胶带纸。
设备:电子天平。
(三)补全
目的:使宝塔破损的部分补缺完整,复原宝塔原始造型,恢复文物原貌,保证器物的结构稳定、牢固。
方法:对宝塔底座缺损的部分进行补配。使用3A环氧树脂、滑石粉、色粉,调配成环氧树脂腻子;将腻子均匀适量地填补在宝塔破损缺失的部位。补配时注意不要对器物表面造成污染。待补缺部位硬化后,打磨掉瓷器表面多余的补配材料。对于铃铛挂件的缺损部分,则采用3D打印技术进行补配,首先用3D扫描仪扫描完整的铃铛象牙链,然后通过3D打印机进行打印,形成以光敏树脂为材料的象牙链复制件,把缺损的部分用复制件代替。
材料:3A环氧树脂、滑石粉、色粉、調刀。
设备:3D扫描仪、3D打印机。
(四)外观协调处理
目的:对修复部分进行着色处理,在遵循“最小干预、可识别性、可逆性”的文物保护修复原则下,使宝塔达到陈列展示的效果。
方法:对于补缺部分以及3D打印复制件采用上色处理,第一步是调色,在清漆中加入稀释剂和矿物颜料,在整个调色过程中,必须遵循由浅到深的原则,一直调到与象牙的颜色接近或一致才能上色。第二步是上色,上色采用笔涂与喷绘相互结合的方法,先在补缺部分以及3D打印复制件上面用喷笔喷出象牙的底色,待底色完全干透以后,借助放大镜用毛笔小心地画出象牙纹理,使得修复部位的作色与象牙在肉眼观察下能过渡自然。第三步是光泽调整,由于象牙带有一定的光泽度,加上该件器物距今已有一两百年,器身上有一层油脂,在完成象牙底色与纹理的步骤以后,调配合适的硝基清漆,用喷笔对修复部位进行上光处理,使得修复部分的质感与光泽度与象牙本身匹配。
材料:硝基清漆、色粉、毛笔、喷笔、调色杯、调色盘、相关化学试剂。
工具:气泵、电吹风、干燥箱、放大镜。
三、修复难点
因现在已经全面禁止买卖象牙,一开始就决定选用树脂代替配补材料。通过筛选和比较,在实际选材前充分了解打印材料的精度、硬度、韧性和色泽,选择质地最接近的材料来打印缺损部件。最后3D打印部分委托杭州东岚科技有限公司选用perform这款含陶瓷、耐高温、高精度的进口树脂进行了3D打印配补。
在修复过程实施中,特别细小的塔檐下的透雕围栏,例如细小到两颗绿豆大小,需要用镊子钳在显微放大镜下拼对花纹,这时不能抖动,需要静下心来屏气凝神(图四),这也是对修复师基本功的考验。
这件象牙宝塔还有一个难点就是悬挂那些掉落的如黄豆赤豆大小的塔身檐脊下悬挂的风铃。连接风铃的象牙小环大部分已经断裂。为了找寻细小的能弯曲的材质来穿过风铃上的小环连接风铃,经过试验筛选,最后找来电线拆出里面的细铜丝,一个个用镊子圈成几毫米直径的小圆环(图五)把风铃穿入悬挂上再闭合拢,之后再在每个合拢点点上环氧树脂封闭后上色,每个风铃连接檐脊处的小环都是活动的,恢复了原貌。整个过程因配件细小需要显微放大镜来帮助完成。这件象牙宝塔经过两个月的修复复现华彩。
这件象牙宝塔按计划修复完成之后(图六),为了防止搬运途中放入盒子中支撑不当而造成二次损坏,我重新设计了摆入盒子里时的受力支撑点,让象牙宝塔平放入盒子时,每个受力点都支撑在象牙宝塔塔身每层的立柱上,这样塔檐脊上悬挂的风铃在运输途中,即使处于平卧状态下也是悬空的(图七),不会受到外力挤压而损坏掉落,真正做到了科学运输、科学保护。
这件象牙宝塔具有明显的晚清时期南派牙雕风格和特征,应该来自当时中国广东地区的匠人之手。广州博物馆有不少类似工艺的象牙展品,有些外销到东南亚。但这件体型更大、雕刻更精美,应该是当时稀有的上等极品,浓缩着此类牙雕作品的精华,彰显着厚重的文化历史艺术价值,也承载着收藏家对中国文化矢志不渝的文化热爱。
四、总结
根据现状先拟定了这件清代牙雕修复保护方案。
(1)文物在搬运、运输的过程中既要防止对文物的物理损伤,也要预防环境变化对文物造成的不利影响。
(2)对保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修复保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3)建立现场管理制度,确保修复保护工作的有序进行。
作者简介
杨蕴,女,汉族,广东汕头人,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陶瓷修复。
参考文献
[1]朱会亚.我国文物建筑保护修复方法与技术研究[J].文化产业,2020(21):23-24.
[2]李宣佑.常见加固材料在石质文物保护修复中应用论述[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8):110-111.
[3]杨爱伍.浅析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J].江汉考古,2019(增刊1):57-59.
[4]卫国.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的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8):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