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伯仁《四万山水图》构成形式研究

2021-07-01 10:28张菲亚
收藏与投资 2021年3期
关键词:飞雪山水画山水

张菲亚

摘要:文伯仁是吴派山水和文氏画风的传承者,其笔下的繁景山水在构图形式上较前人作品另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四万山水图》包含四幅作品,分别以“万竿烟雨”“万壑松风”“万顷碧波”“万山飞雪”命名,象征着四季全貌。文章从文伯仁的山水画风格出发,分析画面的疏密秩序,进而研究四幅作品的构成形式。

关键词:文伯仁;条屏山水;四万山水图;明代山水画

一、文伯仁《四万山水图》

明代中期吴派风格自形成以来盛极一时,画法上远探宋董巨,近追元代四家。与以往明代绘画所不同的是,吴派山水属于文人画体系,被称为“利家”画。文伯仁,字德承,号五峰。作为吴派山水画家和文氏家族中重要的一员,文伯仁的山水画以清静、浅显、清楚的白描风格或淡彩为基调,以充满色彩感的画风为特色,为文人画开辟了新的境界。文伯仁的作品在构成形式上别有特色,他敢于突破常规,擅于将极其繁密的山水树石层叠于画面中,虽然画面细节丰富,复杂紧密,但他常通过树的倾倒歪斜,将观者的目光引导至画面的主势关系,使画面乱而有序。

《四万山水图》创作于1551年,是明代画家文伯仁绘画中期的作品,为友人顾从义而画。其中包含四幅作品,分别以“万竿烟雨”“万壑松风”“万顷碧波”“万山飞雪”为题,《四万山水图》则是画作的总称,根据四季春夏秋冬的顺序进行排列。明代董其昌在欣赏完四幅立轴后,赞其兼具各家所长,并为其作题跋。《四万山水图》以清劲、淡雅的白描风格与淡彩为基调,画面尽是细密繁复的细节处理,为当时的文人画开辟了新的视野。更有人赞其才华成就不输伯父文徵明:“笔力清劲,岩峦郁茂,布景奇兀,时以巧思发之能传家学,颇负出蓝之誉”,更善于习古,画功精湛。名画录中徐沁赞叹文伯仁的山水“横披大幅,层峦郁茂,不在衡山之下”。感慨他的山水画宏伟精致,将山峦之貌、深远的空间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四万山水图》四条屏构成形式分析

在绘画作品中,构成形式是通过不同的大小、疏密的混合排列以达到富有美感的画面,在当代的重彩画作品中被广泛运用。它包含图形的组合、线条的疏密、装饰概括的造型、对比鲜明的色彩关系等。在文伯仁的条幅山水画中,他通过不同的视点描绘四季,将主观的情感与客观的对象相结合来创作。作品中包含了他对构图的理解与创新,形成了一种文伯仁式独有的画风。

(一)万竿烟雨

《四万山水图》中,董其昌为第一幅描绘春色的《万竿烟雨》题跋为“此图学董北苑尤见力量”。此图以万簇密集的竹林虚实相映,前后错落,不同于平时所见的君子气概,画面将土坡处理为偏重色,从而弱化了竹子的主体地位。笔墨精雅,用色清淡,以淡墨绘出的竹叶烘托出素雅超然、烟雨朦胧的意境,又好似雨天后文人对着这景致吟诗一首,散发着忧郁、沉闷的文士气质。这就是文伯仁对于春天景致的理想状态,与董源的《潇湘图》有异曲同工之妙。画面中竹林被分割成三个部分,画面最上的竹林呈倾斜着向左的趋势,画面的正中央隐隐约约有分开的弯曲溪流,一路通向远处的竹林。画面构成在整体上形成倾斜向上的“势”。为了加强“势”的作用,文伯仁还让竹子朝着统一方向微微倾倒,可以看见画面由竹子连接而成的连贯趋势线,指引着观者的视线。在画面构成上,下部分留有大面积的空白,相比《万壑松风》《万山飞雪》,它的空白区域给了画面呼吸,不至于看起来过于繁密紧凑,同时也将视角拉远,俯瞰下视角可通向远景。

(二)万壑松风

第二幅《万壑松风》描绘的是峥嵘茂盛的山林景色,此图保存了吴派山水的主流风格,将文徵明的各种图式元素进行层层堆砌,如树石、溪流、石桥等,画面极为繁密复杂,也是四幅条屏中内容细节最多的一幅。纵观画面整体,只能从画面最上端的题款处找到缺口,山顶的轮廓线左侧向左上方延伸,为平缓的斜线;右侧的山体表现了向内凹陷的沟壑,外线变化较多,平缓与陡峭的两边形成“V”形的留白部分,作为画面的呼吸口,这样“松”与“紧”的安排让画面更加透气,同时也暗示将画中山体分为两个不同的“势”,朝着不同方向倾倒。此图对观者而言更像是某一视角的瞬间情境,董其昌为其题跋:“此图仿倪云林,所谓士衡之文,患於才多,盖力胜于倪,不能自割,已兼陆淑平之长技也”。画者并没有模仿倪瓒的三段式构图,画中没有明显的前景、后景布置,而是通过魁梧的松树前后遮挡,层层交叠于丘壑之间,朝着山势倾倒,好像在舞蹈一般。也正是这些树的动势维持了画面的秩序感,石壑与松树的倾斜方向相互呼应,使得画面密而不乱。

(三)万顷碧波

《万顷碧波》在四幅作品中显得尤为独特,画面一反原本密集布置山水树石的常态,以大面积的留白来表示大片水域,衬托旷远缥缈的意境,董其昌为其题款道:“此图学赵文敏有湖天空阔之势,我家水村图正相类。”此图与赵孟頫的传世作品《鹊华秋色图》在意境的呈现上有相似之处,两艘相距甚远的渔船经过大雁连接在画面中,呈现动态的曲线美感;画面前端的树石从画面低端向远处延伸,树的长势也是朝上,都与画面的主“势”相呼应。画面中刻画较深入的是渔船,也是画眼所在。渔民在船上悠哉地吹着笛子,目光朝着大雁的方向看去,一直通向远处山的方向。在整幅作品中,下半部分用笔密集,除密处精细刻画的山石外,其他都以淡墨绘之,中间部分是水波,他以极淡的笔墨描绘水波细节,以飞翔的大雁来拉近画面上下的距离,让画面不脱节。画面上端,没有着重刻画高低起伏的远山,而是将重墨用在了前山的位置,这是为了平衡画面上下端的轻重。这幅作品突破了原来的画风,笔法娴熟,构图布置大胆,与其他三幅的构图形式形成对比,密者更密,疏者更疏。

(四)万山飞雪

第四幅《万山飞雪》描绘的是冬季的雪景寒林景色,董其昌为其题跋为“此图王右辖,亦不失作黄鹤山樵”。元四家之一的王蒙绘画好以精巧的笔墨技巧、繁复的空间分割和繁密的意境来创作,例如其名作《青卞隱居图》。文伯仁正是学习了他山水画中繁密这一特点。《万山飞雪》是常见的“上留天,下留水”构成方式,采取高远的构图法对山峦层层推进。作品中,从山脚的树丛向左倾斜,一棵棵顺势倾倒,顺着山峦,连绵不断,叠嶂起伏,树木围绕着山脉走势迂回蜿蜒,一直到达峰顶,呈“S”曲线环绕生长。画者对于山峦和林间树木顺势朝向生长的处理,恰恰暗示了画面的主“势”,让原本密集混乱、细节烦琐的画面变得整齐有序,深深吸引了观者的目光。山峰由近及远,将深远的地势体现出来。画面中左下的溪流也是由左上流向右下的趋势,迎合画面“势”的曲线安静流淌。画面上部是以峰顶为轮廓流出的空白,外形概括,山峰最高点偏向左侧,也与画中的山势相和谐。山谷之间的空白处右侧是山脚的轮廓,变化丰富以淡墨绘之,左侧则是平缓的山体,以劲挺的线勾勒出来,富有变化,也给复杂的画面留出余地。

除《四万山水图》外,中国古代的条幅作品比如清代姜筠的《设色山水四条屏》、吴谷祥的《山水四条屏》、查士标的《仿宋元各家山水图》,近代齐白石的《山水十二条屏》等,很多四条屏山水画常常在组合一系列中有着构成优势,不仅仅是单幅画的构成形式,组合成的连屏也有构成形式的处理。整体来看,画面的空白形状在《万顷碧波》的位置,将画面分割出了大小不一的面积,《万壑松风》与《万山飞雪》的画面布局相对于另外两幅都比较密集,画面中大疏大密的对比,块面切割处理与现代工笔重彩画的构成类似,常常以细条幅面积的疏对比大面积的密,边缘线的概括处理和几何的块面切割,与重彩工笔画的装饰性相互契合,值得学习者考究。

三、结语

《四万山水图》不仅将山水的四季之貌展现在组合作品中,还突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将山水的观看合在一整幅作品中,让作品画面更丰富、详细,其构成形式也突破了“三远”的空间法则。从董其昌的评价来看,文伯仁在注重习古的同时还追求个性与创新。相较于同辈的文彭、文嘉等人,他将文徵明繁笔山水的传统画法进行了突破,别出心裁的构图形式、画面的节奏美感,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为后世的条屏山水画作品创作提供了精美的范本。

参考文献

[1](清)徐沁.明画录(中国书画全书)[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

[2]陈祥宇.从皴法一途观察文伯仁山水画鉴别特征[J].今传媒(学术版),2020(2):134-136.

[3]杨涵.中国美术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4]于安澜.画史丛书[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5]张同标.时势·家族·交游:文徵明绘画的艺术认同和影响力生成[J].中国书画,2020(12):37-51.

[6](晋)王嘉.拾遗记[M].汉魏丛书本.

[7]陈水云.中国山水文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飞雪山水画山水
空蒙山水间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山水间》
偶见飞雪闲吟
山水朋友
飞雪迎春到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第九朵桃花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