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连林
摘要: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活动·探究”单元,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将语文学习素材置于整合的主题语境下,营造了情境教学的场域。从培养“人”的角度,“活动·探究”单元的专题教学,应注重情境中的人性善恶辨析,以抵达心灵;注重情境中的真实质态呈现,以扎根生活;注重情境中的精神气质蕴藉,以融入生命。
关键词:“活动·探究”单元;专题教学;情境设计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活动·探究”单元,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将语文学习素材置于整合的主题语境下,营造了情境教学的场域。本文试从培养“人”的角度,围绕“活动·探究”单元情境教学背后的价值问题,分享一些探索性的实践和思考。
一、抵达心灵:情境中的人性善恶辨析
教育的任务之一,是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能力,促其成为进行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就语文教育而言,需要关注“人”自身发展的追求,探讨如何使人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完整的人。
从解放人的启蒙主义、人本主义角度出发,“活动·探究”单元的情境教学不只是技术主义的教学,更是洞察人性、辨析善恶、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旨在让学生的情感变得充沛,达成理智与情感的融合,内心趋于健全和强大,生命归于幸福和完整。
以九年级下册的戏剧“活动·探究”单元为例,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戏剧的阅读与思考(这是本单元的第一个任务)不能停留于静态的文本欣赏层面,也不能停留于丰富对生活的艺术感受、培养文学鉴赏能力的层面。本单元教学设计,需要学生在阅读中外优秀剧本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合适的剧本,分配角色,合作排练,尝试戏剧演出,给初中生活留下美好的回忆”。而戏剧冲突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冲突,这些分歧、争斗、冲突和纠缠,是人性的善恶搏斗,是人内心的假恶丑与真善美的博弈,也是现实的投射与映照。从这一点说,本单元教学设计,要引导学生直面自我的人性审视与批判,在情境化的戏剧冲突中进行价值甄别。
第二个任务是“准备与排练”,重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进入戏剧的情境,体验、感知戏剧的特点。这种体验得来的知识和理解,比起静态阅读获得的知识和理解,更丰富、更深刻,也更持久。笔者通过如表1所示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戏剧化情境。
以上教学设计,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屈原痛恨黑暗、向往光明的高尚情操,更透彻把握哈姆雷特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和友情等复杂感情折磨的悲剧意义。学生在融入情境的阅读与思考、准备与排练中自主活动与探究,而教师并非“无所事事”,他们会提示学生把握戏剧演出的主旨,指导学生细化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以及纠正排练动作,等等。戏剧演出的主旨一般是揭示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反映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即使是过往岁月和逝去时代的戏剧,其暴露和反映的社会问题、人世万象,也是能够洞穿古今的。戏剧“活动·探究”单元教学,采用任务清单的方式,提供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关注人物所处的矛盾环境,进而观照自身的成长和社会的现实,促使他们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如此,文本的作用从示范学习转向支撑人格的成长,这也是戏剧学习的意义。
二、扎根生活:情境中的真实质态呈现
现象学认为,行为并不是由真实的世界所指引,而是真实世界在人们心中的反映。在生活中,不时有“谎言”行为隐藏和遮蔽的真实自我。雅斯贝尔斯认为:“人必须自我认识,自我认识只能被唤醒,而不像转让货物,一个人一旦有了自我认识,就会重新记忆仿佛很久以前曾经知道的东西。”对于看起来纷繁复杂、喧嚣热闹的“现实”,站在教育哲学的角度思考:哪些是事物的表象?哪些是事物的本质?这当中有一个去伪存真的甄别过程,寻找到无限靠近问题的真实内核,才有可能让我们的思考和行动更具理性、更趋科学。教育应培养求真求实的人,通过师生的语言表达,指向真善美;通过唤醒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揭开生活的“浮萍”,揭示出呈现生活的本质,从而不断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在“活动·探究”单元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当代文化,用生命体验的方式来阐释、评写生活现象和文化现象,把教学嵌入真实的日常生活,即让学习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显得尤为重要。
如八年级上册的新闻“活动·探究”单元教学,依据教学任务清单的指向路径,从新闻阅读到新闻采访,最后进行新闻写作。这其中除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把握新闻的特点和题材、熟悉采访的方法和步骤、撰写新闻特写和通讯的能力外,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把握、发现、甄别存在于芜杂生活情境中的“真实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在辨析新闻热点、采访新闻报道的过程中,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提高新闻选题和采访、新闻书写和评价的能力,最终培养积极刚健、思想深邃的现代人。
教师可在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理解“新闻真实”这个教学环节,出示几则关于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一种新的、重要的事实。(胡乔木)
新闻是对一个足以引起读者兴趣的观念或事情,在不违背正确原则下,所做的最新报道。(美国西北大学卡迪斯教授)
新闻是把最新的事实现象介绍给最廣泛的公众。(德国柏林大学道比法特教授)
新闻是根据自己的使命对具有现实性的事实的报道和批评。(日本新闻学者小野秀雄)
根据这些定义,师生通过共同探究和自主讨论,得出结论——在完成新闻专题的“活动·探究”单元三个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核心的思想是“坚守新闻的良知”,而不是习得新闻采访和写作的技巧。学生知晓并理解新闻是社会的“哨兵或瞭望者”,新闻能促使人们产生利害感或正义感,而不是陶醉于虚假的粉饰,应该是寻找并回归“生活真实”和“新闻真实”。这是本单元的核心价值引领。当然,这也是其他“活动·探究”单元乃至语文学习中培养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
基于以上认识,该“活动·探究”单元有了以“探究真实”为价值导向的教学设计(见表2)。
当然,还可以采用更具情境特点的教学方式,如校园新闻采编、办班级刊物、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等,让学生自主发现、自行整理,构建知识体系。
新闻写作是一种公共写作,强调“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新闻写作这一特点,培养学生负责任表达的意识,这是语文教育对培养未来的合格公民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以上教学设计,特别强调和突出“真实”情境的新闻学习、采访和写作。因为在新闻文本的学习中,主要任务之一指导学生分析新闻的真实是什么,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呈现这样的新闻事实,表达了什么样的新闻立场。
西班牙哲学家萨瓦特尔说:“如果不了解人类价值观,如真理、准确度和好奇心,又如何教授科学知识呢?如果不懂社会生活,体会不到人的希望和恐惧,又如何学习科技和艺术呢?”教育从来都是面向真实世界展开的,语文教学也是从学校、家庭与社会所组成的真实世界出发,面对复杂生活情境,在情境中师生共同寻找具有实践价值的教育真实。
三、融入生命:情境中的精神气质蕴藉
夸美纽斯曾说:“《大教学论》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校园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些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这是具有教育情怀的心声。而教育情怀蕴藏在丰厚的情境性之中,涉及人文主义情怀和理想主义的教育气质。语文课程对教育立德树人目标应尽的责任之一,就是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文学作品背后的人文精神,打通丰富的语言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引导学生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传承民族优秀的文化精神。
诗歌“活动·探究”单元教学,可以将情境教学和诗歌朗诵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提升審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
如九年级上册的诗歌“活动·探究”单元教学中,遵循学习鉴赏、诗歌朗诵和尝试创作三个任务板块,可以将“学习鉴赏”和“诗歌朗诵”结合起来,开展主题式的以情境教学为特征的诗歌朗诵鉴赏会(教学设计如表3所示)。
这一设计,能让学生通过朗诵、品鉴在深入把握文本内容的同时,形成对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价值观等的深入认知。教师在原有主题和任务下,对教材文本进行优化整合,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在外部诗歌学习和内部心灵熏陶的结合中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
“一个人自身的现实与世界连成一体”,语文“活动·探究”单元的专题学习活动和学生的整体精神成长是密不可分的,这种精神发育又是和特定的情境教育联系在一起的。各种情境要素在语文探究活动中从来不是孤立和分裂的,它们在彼此之间的关系中成为自身,而且处在持续的生成中。对于生命建构来说,这样的情境活动使学生的生命意识得以唤醒,不断建立起自己个体性的世界,在与语言文字的交流中,复活自身的言语生命,从而让精神世界日臻丰富。
因此,在语文“活动·探究”单元的专题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追求真实问题的探究与解决,让学生在语言习得与自身生命观照中,破解存在于生活中的是非善恶矛盾,从而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提升精神气质,完善生命的境界——这是一条从语言静态学习到言语生命丰富的道路,生命之光在活动探究中闪亮,精神在自主个性学习中独立。
参考文献:
[1] 索考罗夫.斯宾诺莎的世界观[M].彭健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2] 赵敦华.中国的西方哲学的任务和问题[J].哲学动态,2014(1).
[3] 王新喜.制度与人性——关于制度的哲学分析[J].江汉论坛,2006(12).
[4] 彭雄辉,谢松林,邵伟.身体运动与时代的精神救赎——从《时代的精神状况》管窥雅斯贝尔斯的体育价值思想[J].体育学刊,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