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梅
。
【关键词】连锁经营;内部控制;制度
【中图分类号】F719.3;F71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1)05-0198-03
1 研究背景
随着连锁企业规模的扩大,保护资产、提高管理水平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而良好的内部控制不仅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还能在部门之间形成相互监督的良性机制,避免出现管理漏洞。鉴于内部控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连锁企业运用内部控制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是有待探究的方向和值得探讨的话题。
2 连锁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2.1 全面预算管理控制存在缺陷
企业进行全面预算管理控制是依据经营战略计划、目标及自身拥有的资源,通过系统的方式制定企业的营业、资本、财务等业务管理准则和组织活动筹划。
(1)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全面预算管理与普通预算管理的区别是它涉及并连接企业所有的管理活动,协调统一企业各种管理任务,然而部分连锁企业的高层对全面预算管理控制不够重视,使管理人员没有全面预算的概念。由于少数管理人员管理知识欠缺,导致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不够健全。部分连锁企业的预算管理仅有财务和营运两个部门参加,管理不严,各部门的职责权限、授权审批程序和工作协调机制也不健全。
(2)企业的预算目标与战略目标不协调。有些连锁企业存在预算目标与企业设定的战略目标出入较大的情况,例如企业的预算目标仅考虑利润增长,但企业的战略目标却是扩大经营的规模与完善连锁店铺的分布,从常规来看,企业的预算目标应当以公司的战略规划为基础进行设定,阶段利益顾全整体利益,在不同的阶段及时做出相应改变。
(3)全面预算编制的方法单一。全面预算的编制方式有多种,但是较多连锁企业未考虑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依旧运用传统的增量预算方式,依据前一年的经营状况而没有按照各预算执行单位的实际情况编制预算。采取不一样的预算编制方式可能会造成最终的销售收入和利润等财务指标与起初的预算目标差之千里,这样会影响店铺的发展潜能,使预算原本的引导和刺激效果大打折扣。
(4)对全面预算管理执行与控制重视不够。许多连锁企业依旧使用传统的预算管理方法,注重预算的编制,但对预算的实施和控制的关注不足,从企业投入资源到实现目标的过程能否达到企业的预期,是否能实现企业的战略与目标,既依赖于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合理性,又与资源投入的时间、方式与管控力度密切相关,倘若设立预算编制而忽略预算控制,便难以实现预算目标。
2.2 全面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
全面风险管理的内容有管理职能、管理策略、内部控制与管理信息系统等,它涵盖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的管理。与内部控制做比较,全面风险管理涵盖的事项既多样又细致。涉及风险管理,通常会从3个部分着手: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及应对风险,而分析风险又渗透在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当中,应对风险要以控制活动为基础。因此,全面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连锁企业的风险评估机制不完善和控制活动过程不合理。
建立连锁企业风险评估机制的目的是应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运营风险包括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以连锁零售企业为例,在销售与收款部分的风险包括客户的信誉是否良好、应收账款能否收回、对市场变动的判断是否正确等;采购与付款流程的风险包括供应商会不会抬价、货源质量是否合格、采购人员会不会中饱私囊等;仓储时有存货积压、短缺、丢失或过期的风险。很多连锁企业在风险评估机制的建立上存在问题,因而其内部控制存在隐患。
2.3 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
组织结构可以通过为规划、执行、控制与监督等活动提供框架达到企业的总体目标。企业应定时全面评估组织架构制定和运行效率与效果,找到存在缺陷的部分后及时优化与调整。
(1)内部审计职能弱化。内部审计中的监督环节很重要,有些连锁企业对此认识不足,它们信任家族成员管理,忽略了内部审计的作用。在意识到内部审计重要的企业当中,也会出现因内控规范设计不科学而使内部审计功能得不到发挥的现象。内部审计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完善企业经营和管理、实现企业自我发展的必經之路。一些民营连锁企业因为制度不完善和人员素质不高,使内部审计与部门其他岗位处在同样的级别和地位,导致内部审计的控制作用无法发挥。一些企业虽然在财务部门设置有内部审计的岗位,但是赋予的权力与职位不匹配,审计岗位形同虚设。
(2)内部监督评价机制不完善。内部控制渗透在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因此内部控制需要科学合理的评价和监督机制,需要根据反馈结果对内控进行相应改善,使内部控制发挥更大的作用。部分民营连锁企业因缺少对内部控制的有效监督和评价规范,使企业在管理时不能及时掌控进度与知晓效果,从而无法做出相应有效的决策。因此,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能增强内部控制作用。
3 弥补全面预算管理控制的缺陷
随着市场经济持续发展与企业管理模式的变换,诸多连锁企业大力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其中全面预算管理有助于合理分配企业资源,让内部控制作用增强,也能减少公司的营运成本,对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有愈渐突出的作用 [1]。全面预算管理是实现连锁企业发展战略重要的管理工具与管理模式,也是实施战略管控的最佳平台。
3.1 健全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
要想顺利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并使其有效实施,应当具备优良的基础与环境,这关乎企业全局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管理活动。连锁企业需建立适合自身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包括预算管理机构和预算执行机构。预算管理机构由董事长或总经理任主任委员,预算执行机构由连锁店铺的店长等组成。连锁企业推进全面预算管理需要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它能预防管理出现松散问题。但是,预算的编制、执行与考核等环节尚未落实,是预算管理不能发挥作用的关键。连锁企业应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的建设,确定各执行部门与各门店的职责匹配和权利限制、落实授权审批流程与工作协调体制。
3.2 协调企业的预算目标与战略目标
连锁企业的预算目标是以战略计划为指导,体现企业特定时期内生产经营要实现的预期目标。设立年度的预算经营目标一定要从企业的战略着手,而并非依据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年度预算经营目标与战略目标相协调。全面预算是完成战略目标和实现经营目标过程中的详细活动计划。
3.3 加强企业的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是企业内控体系的重要环节,倘若预算控制发生重大错误,所有内部控制体系将很难生效。因此,连锁企业应依据职能部门与连锁店铺的特点,找到科学合理的全面预算控制方法。例如,连锁店铺的营业额采取按月、季、年进行当期与累积的综合控制方式,职能部门的营业额则可以采取总额与单项控制方式。预算控制属于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企业战略和达到预算目标的基本保障。
3.4 完善全面预算的编制方法
连锁企业需要采取弹性的编制方式编制全面预算,以便企业长远发展。对不同类型的连锁店铺应选用不同的预算方式,例如新开的店或收购的店可运用零基预算方式。连锁企业要因地制宜,保障预算的完整性和持续性。倘若能从不一样的角度熟悉连锁企业的成长状态,便能编制出适宜其发展的合理预算。
3.5 健全预算业绩考核评价系统
连锁企业的预算核查要和其预算目标相适应,需要设立绩效考核的多种指标。连锁店铺的考核有预算达成情况考核,如营业收入、资产周转率等财务指标,还包括顾客满意度、市场占有率等非财务性指标。此外,企业应强化对全面预算机构的考核,涵盖预算编制是否合理、科学,有无发现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等。企业应设立合理的奖罚措施,并与预算考核的结果相匹配,保障预算的严谨性,达到预算管理目标。全面预算管理能让企业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产生有效的监督。缺少全面的预算管理,便很难确定战略的督察目标,不易形成战略监控的标准手段,导致企业的战略、预算与绩效不能形成闭环。
4 建立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机制
分析企业的经营目标、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处于互相依存的状态,它们的存在都是为了防范、识别和评估风险,以便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规避其利益受损的风险,使企业的价值达到最大化 [2]。
对拥有较多店铺的连锁企业而言,倘若在运营管理的过程中尚未健全全局风险管理,会对企业以后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连锁企业由于跨区域投资项目持续增多,对全面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供应链的管理过程中,存在因连锁业务占据资金量大、货物需求量不确定而造成的风险;经营环节不但会受客户喜好的影响,而且存在同行业之间的竞争风险。无论是服装、饮食还是医药行业,所有连锁业务都伴随着风险,所以风险管理可以称得上是连锁企业的生存之本。企业在经营成长的过程中,应当对风险管理予以高度重视,依据连锁企业的真实情况,合理地建立内控体系,同时融入风险控制的理念。增强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降低出现风险的概率,为连锁企业经营提供安全的环境,推动其持续发展 [3]。
5 保障内部监督机制的健全
投资者出资设立企业是为了获取收益回报,追求最大化的经营利润。这一目标要求企业的股东、经营管理者在进行决策和经营管理时力求利益最大化,抓住盈利机会,保护利益。因此,为防止出现中饱私囊的现象,企业有必要制定有效的监督机制,监督公司的经营管理和决策执行,规避企业利益在经营管理时受损的风险。
5.1 强化内部审计职能
公司内部监督机制是公司组织系统内部的监督主体进行的一种自我监督机制。例如,股东大会对董事的监督、董事会对经理的监督、监事会对董事的监督等。内部监督在狭义上指公司特定的监督组织,如内部审计进行的监督,广义上涵盖公司内股东大会的监督、监事会的监督、独立董事的监督等。通常,公司的股东大会是权力机构,非特定的监督机构或常设机构,而股东借助股东大会决策公司的重大事项。监事会和独立董事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并为股东大会效力。因此,连锁企业設立独立的监督机构内部审计,使监督机构不会因受到上级的威胁就形同虚设。在确定监督组织的成员时,应设立严格的人事审查规范,还要让成员端正办事态度。此外,要建立监督惩罚措施,防止出现各种损害公司利益或造成不良后果的行为 [4]。
5.2 完善内部监督评价机制
连锁企业的监督可以当作是对内控实施评估的过程,包括长期监控、评估、管理问题报告等。企业通过设立审计组织机构提高企业管理的规范化水平,有效防范经营管理的风险。在公司的绩效考核中要明确内部控制的指标,构建经营运行体系,把握风险控制情况,评估风险控制活动的合规性。风险评估与持续监督的有效性决定了企业评估的频率与范围,内部控制部门和审计部门应当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及时评定等级,对风险较高的活动,要找到应急处理办法。监督时记录发现的问题,在获取外部监督者的意见后进行汇总分析,明确问题后通过民主讨论建立改进措施体系,再根据监督检查、内部控制评价撰写内部控制的评估说明,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预防、检查舞弊行为,培养内审人员团队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相互牵制与管控。只有工作公开透明,才能堵上管理漏洞和减少内部腐败的问题 [5]。
参 考 文 献
[1]温贤武.服装连锁零售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7):142-143.
[2]徐明珠.餐饮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与提升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3]汪军.基于连锁餐饮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9(20):33-35.
[4]陈从刚.基于风险控制的连锁企业内控体系构建[J].中国市场,2019(28):91-92.
[5]李浩波.浅论连锁企业内部资金管理的有效手段[J].财会学习,2019(3):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