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文 韦耀阳
【编者按】近年来,黄冈师范学院教育学院依托湖北省重点学科教育学学科、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多方协同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与实践”、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鄂东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等平台,以浠水县闻一多中学、黄州区第一中学等学校为实验基地,联合开展“名人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行动研究,积极推进乡土教材建设,探索育人方式改革,将U-S合作模式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中,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特色形成,取得了明显成效。本期始,编辑部将分上下两期推出四个典型案例,供读者学习参考。
浠水县闻一多中学是以闻一多先生命名的学校,极具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教育资源优势。为了推进新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在育人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评价体系、资源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变革。2018年初,学校与黄冈师范学院鄂东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联合开展“红烛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行动研究。经过近三年的改革探索实践,校本课程“红烛文化研究”的建设与管理顺利推进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特色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黄冈师范学院学术引领,闻一多中学骨干教师参与研究,合作开发了校本教材《民族精魂闻一多》。该教材通过发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弘扬、践行闻一多“爱祖国、爱人民”“为祖国、为人民”的“二爱”“二为”精神,凸显了课程内涵的德育时代性,落实了学校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民族精魂闻一多》成书后,经过了三届学生的使用与反馈,汇集了各方意见、历经内部12个版次的修订与改进,日臻完善。2020年,该教材由湖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课程围绕多方位、多侧面、立体化学习和认识巴河赤子、爱国诗人、民主斗士、学者、艺术家与教育家闻一多而展开。校本教材《民族精魂闻一多》以新课改理念为导向,突出课程内涵的综合性和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的培养,体例精当,架构完备。全书六章依次从“赤子闻一多”“诗人闻一多”“学者闻一多”“斗士闻一多”“艺术家闻一多”“教育家闻一多”来展现闻一多的一体多面。全书编写依据中学生的接受水平,从乡土文化角度来透视闻一多光辉的一生,以闻一多爱国精神为主线,精选他的家书、诗歌、学术论文等,把先生的精神与才华,生动地展现在青年学生面前,达到了思想教育与审美教育相统一的效果。
作为生长于巴河这片热土的赤子闻一多,身上既有着浓厚的红色革命情怀,也继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旨在通过对闻一多生平事迹、诗歌及学术主张、教育思想等的教学,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强化学生对家园和祖国的热爱。多方位了解和学习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和领悟闻一多红烛精神和大无畏革命精神。
学校以推进“红烛文化研究”校本课程建设为抓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闻一多中学青年学生打好红烛文化的“精神底色”。因此,课程的开设对于增强学生家国情怀,牢铸红色梦想,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与继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打造红烛景观,营造文化环境
“红烛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行动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活动,努力建设以弘扬闻一多红烛精神为主题的、高品位的学校文化体系。加强以弘扬闻一多先生红烛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传承和践行伟大的闻一多精神是闻一多中学这所办在闻一多故乡、以闻一多名字命名的学校的一项重要责任和使命,也是学校推进事业发展、提升办学水平和声誉的优势、特色和基本战略。
学校历届领导班子和广大教师在探索建构“红烛”主题校园文化方面做出了持续不懈的努力。
首先,学校把摘自闻一多作品或书法真迹的“敏求、宏毅、自强、创新”八字确立为校训,将闻一多创作并作为1999年澳门回归主题曲的《七子之歌》定为校歌;设计了以“红烛”主题图案为形象标志的校徽;在校园显赫位置铸建了一尊闻一多铜像。校园内建成了闻一多事迹展室、闻一多书画展室、校训石、闻一多颂碑廊、红烛文化橱窗专栏、励志长廊,等等。
在教学楼外墙和教室布置上,注意在教室、走廊、宣传栏等醒目的地方张挂彰显闻一多精神的诗歌、名言和艺术作品,并定期更换。悬挂闻一多不同时期的肖像,并简要介绍他的生平事迹,激励学生学习闻一多的爱国精神,争做“四有”新人。“红烛”主题校园文化建设由一般的文化产品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延伸到学校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的层面,纳入学生教育培养的具体内涵与目标之中,使闻一多精神得以传承和发展。
建设独特班级文化,引导学生参与建设
学校制定了“特色班级”评比方案,按照“特色班级”评比细则,积极推进班集体建设。教室布置要开设红烛文化教育板块,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红烛文化建设,通过班训、班风、学风、教风的建设来体现隐性红烛文化。班级每周黑板上更换一条闻一多的诗歌或者名言警句,班级每月开展一次班级红烛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每期每名学生在课桌上更换一条蕴涵红烛文化的座右铭,精心打造班级特色文化,体现年级特点、班级特色,让教室成为学生表现自我、优化个性的红色场所,让每一面墙壁记录学生成长过程,提升班级文化内涵。
学校除充分发挥黑板报、播音室、橱窗等宣传阵地作用,逐步建设了红烛文化网站、红烛文化博客、红烛文化论坛,努力扩大宣传阵地、完善宣传设施和强化宣传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校园文化宣传活动。
开展实践活动,让红烛文化落地落实
为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闻一多, 学校特请回了闻一多先生的儿子闻立雕,闻一多的孙子闻黎明到学校作专场报告, 并制作成音像资料,每年供学生学习。让学生与先生的亲人有这样的零距离接触,学生更觉得先生可亲、可敬、可学,从而以先生为榜样,追求真理,勤于思考,追根溯源,自强创新。在每年闻一多先生的诞辰纪念日 (11月24日) ,学校都要举行由师生同台演出的闻一多诗歌专场演唱会。演唱会以歌曲、舞蹈、朗诵、演讲、戏曲等不同表演形式,艺术地展示了闻一多创作的典型诗歌作品,弘扬先生的文化艺术和红烛精神。每一次演出都使师生的心灵在感人肺腑的表演中碰撞出的火花。每年11月底12月初,高三年级同学会从繁重的复习备考中抽出时间精心准备一场以“先生精神伴我行”的演讲比赛,通过演讲比赛,既向母校做了毕业汇报,也给学生留下一生记忆,又向即将开始的社会生活发出了响亮的誓言。学校每周一次以“弘扬红烛文化”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每月举行一次红色班级文化评比与交流活动;学校要求学生每年读一本闻一多的书籍,举办一次全校师生红烛文化征文比赛,并出版一期《红烛》文学期刊;每年组织一次师生纪念闻一多的扫墓活动。结合“清明”“七一”“十一”“一二·九”等重大节日,举办红色历史讲座,開展红烛文化知识问答、闻一多诗词朗诵、闻一多故事演讲、闻一多诗歌演唱比赛、闻一多图片展览等丰富多彩的红烛文化教育活动,通过各种蕴涵红烛文化的竞赛活动的开展和作品的展示丰富红色校园文化内涵。
在教学工作中,根据“红烛文化研究”综合性、拓展性、文化育人的教学特性和要求,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自学、讨论和撰写小论文等教学活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推出“微课”等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加强教学基础建设,建成“红烛文化研究”校本课程资料库。课程在注重知识教育和课堂教学的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红烛”主题文化设施和实践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红烛”主题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诗歌诵读、主题演讲、社会调查和小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课程的突出特点是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人文性与趣味性。教学环节上,以教材《民族精魂闻一多》为主要内容,教学中穿插和关联中国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巴河乡土文化等内容,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高一通过现场参观凸显认识和感知,高二通过研读文本凸显理解和领悟,高三通过活动展示凸顯传承和发扬,从而使课程教学与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成长有机地融为一体。学校组织学生观看电影《最后一次讲演》,开展“闻一多与巴河”主题调查实践活动等,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养和闻一多精神感知力,牢固树立新时代家国梦。
实施多元评价,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闻一多中学以新课改、新高考的政策理念为导向,探索建构“三个并重”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坚持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并重,知识教育与实践活动并重,理性认知和实践修为并重,积极探索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为主旨的考核评价体系。闻一多校本课程形成了“平时+作业+活动参与+成果展示”的评价考核方式,将诵读碑廊写感想、参加闻一多诗歌演唱会、参与“先生精神伴我行”等活动也纳入课程评价机制,让学生通过综合学习来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感知力,增强对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向往之情和自豪感。
课程建设的初步成效
营造出实践育人新氛围。通过多角度多渠道,使红烛精神向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渗透,打造人才培养的软硬件平台,逐步构建起以红烛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天候开放闻一多事迹展室、闻一多书画展室,学校力图抛弃呆板、单维的灌输式德育授课方式,以此搭建学校与社会、课堂与课外、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教育平台。这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更加深化了以红烛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校本课程《民族精魂闻一多》的开发,学校环境建设融合红烛文化特征,均采用“00后”青年学生所熟悉的形式,将红烛文化教育内容以更为大家接受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之中,在整个校园形成了积极向上、真实有效的德育氛围。
打造出德育教育新路径。德育教育的人性化实践初见成效。以红烛精神为核心的教育平台,在校园环境中感受得到,在校园中看得到,在课堂上听得到,这就把思想政治教育从简单、抽象、泛化的说教里脱离出来,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认识社会、关注现实,在实践中进行教育。同时,把德育教育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三原则开展以红烛精神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充分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德育教育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推进学科教学和育人方式改革。为了适应新课改、新高考改革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红烛文化研究”校本课程坚持推进实施以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为主导的教育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创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建设及管理体系。在为期三年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学校教务部门和高一年级语文组的教师主要采取集体备课与个人讲授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研讨相结合、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以及改革课程教学评价等方式,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红烛文化研究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一些理念、方法和举措,同时也在引领着学校其他学科教学乃至育人方式的改革。红烛文化研究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在学校学科教学和育人方式的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特别是在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以及探索新的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对其他学科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推动。
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升。“红烛文化研究”校本课程建设、管理的一些具体做法和举措也受到了多方人士的肯定、赞许;另一方面,从三年来的教学反馈情况看,学生对于课程教学评价的整体满意度较高,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责任编辑/鄢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