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英
无锡市惠山区堰新社区有一个著名的“侨民之乡”———村前村,这里孕育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颇具影响力的著名教育家胡雨人,走出了大同大学(辛亥革命后由中国人办的第一所大学)创始人———“胡氏三杰”胡敦复、胡明复、胡刚复等一大批教育家、科学家、知名学者。胡氏后人遍及海内外,其中原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立法局议员胡法光先生的祖籍就在村前。现辖区内有归侨侨眷34户、163人。近年来,堰新社区立足新时代,以“融侨+”工作法打造“双向服务”工作新品牌融侨心聚侨力,先后获得“全国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单位”“全国侨法宣传角”等荣誉称号。
“融侨+心贴心服务”亲侨暖侨心。社区成立爱心敲门志愿队,定期上门探访老年侨属侨眷,给生活困难的送上粮油等慰问品。依托睦邻中心平台和侨之家,定期组织侨眷侨友参与文体团队和活动,丰富侨眷生活。建立6个亲侨联络小组,上门发放“亲侨暖心卡”,加強沟通联系。开辟侨友艺术沙龙每月组织艺术交流,逢传统节日开展侨眷联谊活动,探讨为祖国家乡服务效力途径。
“融侨+乡贤言事堂”聚侨解难题。“小区汽车停车位太少了,车子都停在转弯这里,容易撞到人”,侨眷胡志钊最近在“乡贤言事堂”反映此时,社区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乡贤言事堂”已提出“堰新路西延”“增设小区电动车棚和充电桩”等30余条社情民意,均得到回应。组建高素质的侨眷议事队伍,民生难题实施方案在侨眷议事会实现最优解。目前,言事堂已提供“村前古村落保护性开发建议方案”等26个议事决议,居民反响良好。
“融侨+文化研究会”用侨留侨根。在社区倡导下,2010年5月华侨侨眷出资500万元成立了“胡雨人研究会”,收集名人书札、真迹等各类历史文物,修复胡氏故居,并创办《胡雨人研究》杂志,整理出版《胡雨人水利文集》《胡敦复、胡明复、胡刚复文集》《胡彬夏文集》《胡氏三杰与天上村前》等,传承地方文化资源,保护涉侨文化。村前古村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被拆迁问题,社区多方奔走,最终保留了十多个涉侨文物遗址,如近代著名教育家、旅日华侨胡雨人先生一手创建的“胡氏公学”“晴雨操场”“百年钟楼”等。多名侨眷在胡氏公立蒙学堂遗址上筹建胡氏家风馆,胡氏家族海外宗亲会亲自送回“书香世家”牌匾。如今,胡氏家风馆已经成为惠山区爱国教育基地和多所中小学的德育实践基地。
“融侨+侨眷基金会”引侨惠民生。侨眷基金会出资筹建社区“爱心发屋”,为社区老人免费理发,至今已服务8600余人次,支付费用10万余元。每年秋季开学前还会拿出资金举办“金秋助学”活动,为众多贫困学子圆梦学业。近年来,一大批归侨侨眷积极投身于教育卫生、扶贫救济、助残养老、修桥铺路等社会民生事业。社区侨眷自发组织捐资捐物15万元支援抗震救灾;在惠山区“大爱惠山”慈善捐款活动中,村前知名企业家胡杰(胡氏家族后裔),一次性捐赠50万元。他们回馈社会的“光彩精神”得到广泛好评。
“融侨+侨心大讲坛”领侨育新风。充分调动归侨侨眷爱国爱乡热情,在三尺讲坛为弘扬社会新风做贡献。堰新社区是安置房社区,居民以农民为主,社区邀请“土专家”“田秀才”组成一支侨心宣讲队伍,使宣讲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以村前胡迎建、胡国孝等侨眷为头雁,社区侨心宣讲队伍逐渐壮大,撰写并编排《百年村前书声朗》《村前路》《胡雨人魂》等快板和三句半,在群众中传递好声音、培育文明风。(堰桥街道统战办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