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勘察”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与人文历史典故遴选

2021-07-01 07:52:08柴寿喜薛美玲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工程勘察思政工程

柴寿喜,薛美玲,魏 丽

(天津城建大学a.地质与测绘学院;b.理学院,天津300384)

课程思政多以爱党、爱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为主题,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1].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间没有很好地有机融合,易形成“思政课+专业课”,需要改进.专业课程涉及工程、技术、农业、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以专业案例结合时代发展、社会状态、重大事件等作为思政教育的一个抓手,值得探讨总结.

1 课程思政的任务与教育主题

1.1 课程思政的根本任务

站在国家意识形态的战略高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作为课程思政的基准.具体抓手为:“从薄弱处着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德育要朝着体系化努力,教育教学改革要深下去,体育美育要有刚性要求,劳动教育要有效开展起来,家庭教育要高度重视起来,以新的方式推进立德树人工作.”[2]将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序良俗等内容纳入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1.2 课程思政的核心内容

课程思政应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以具体事例突出爱党、爱国和文化自信.选择贴近专业课程的人文典故和建设工程,讲解历史事件与工程技术发展间的依存关系,以人文典故证实社会理念提升与科技进步间的交互关系,阐明劳动人民创造历史与社会发展的辩证性.

将中华传统文化、爱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宣传主题作为课程思政的核心内容,牢记新时代工程师的技术职责和社会使命[3].将适宜的人文典故与历史事件融入专业课程的各章节中,并适当考虑工程伦理与科技伦理的基本要求.

1.3“工程勘察”课程思政的教育主题

“工程勘察”课程讲授不同类别工程的勘察阶段、目的、方法、机械器具、工程地质问题调查、如何获取工程地质设计参数、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评价、分析与评价勘察结果、预测工程地质问题的未来演变等,课程的工程实践性较强.

为使学生树立“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集为一体的社会主义生态观[4],授课中应依托史料文献、工程遗迹与考古发现等,点评工程技术进步的时代背景,阐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离不开劳动人民的技术创造和辛勤奉献,以小故事托起社会大道理[5].因此,课程思政应始终围绕工程建设、社会发展、工程师责任等教育主题.

2 课程思政的着力点

2.1 工程勘察与社会进步

任何学科的形成与进步无不带有时代发展的烙印.古代,工程勘察主要在军事要塞、凿井取盐、万里长城等工程建设中发现技术难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经实践总结与工程运行验证,历经数代人的积累与发展,并融合地质学和工程学科的理论知识,久而久之形成了专门的工程勘察技术.二十世纪初奠定了工程勘察的理论雏形.工程勘察的迅猛发展,得益于近几十年数量庞大的工程建设投入,也依赖于几代地质工程人员的辛勤努力.

2.2 工程师的主人翁地位与社会责任

工程勘察方式经历了风水堪舆、目测选址、地基勘验、民国时期工程勘察、新中国成立后的系统工程勘察、新世纪生态环境评价与工程勘察的发展历程.从业人员经历了由封建社会的奴隶和工匠、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技工,到新中国主人翁工程师的社会地位提升历程.显然,时代与社会发展对勘察人员的社会地位和技术职责具有深刻影响.

工程建设必然受政治与经济影响,但不可损害公共利益[6],这是工程建设的底线.进入新时代,工程师的社会职责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教师在授课中选择铁人王进喜大庆石油会战、三峡工程勘察与技术论证、高铁工程勘察、南水北调工程勘察、青藏铁路、特高压输电线路、西气东输等工程建设事例,强调工程师还应考虑生态、安全、福祉、发展与效益等工程伦理问题.

3“ 工程勘察”课程思政的特色

3.1 突出勘察理念的提升与技术进步

评述社会发展与工程建设需求带动了工程勘察理念的提升和技术进步.例如,依托风水堪舆进行宫殿庙宇选址与军事工程的目测勘察,两者的勘察理念是完全不同的.从历代的皇城筑造、军事要塞建设,到以改善民生为目的的工程建设,其勘察理念的每一次提升都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又如,钻掘盐井包括井壁稳定支护技术、高硬度钻头和钻具、可靠的钻井机械和强劲的动力供给、先进的钻井工艺等.这些事例足以证实,技术创造和长久实践对促进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再者,时代要求与建设目的不同,工程勘察的侧重点也不同.因此,工程师应以辩证和发展的观点评价工程地质问题.

3.2 强调生态保护与工程伦理问题

当前,工程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因此工程师必须致力于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很显然,工程勘察不仅仅是查明工程地质条件,解决工程地质问题,还应思考基于生态保护的环境地质评价与地质灾害防治问题,这是赋予新时代勘察人员的技术职责.

(1)注重工程伦理问题.工程勘察结论对工程建设具有技术指导作用.开展工程勘察课程思政应始终强调资源不可浪费,只能合理利用,切不可过度开发.教育学生树立“钱是你的,但资源是社会的,更是子孙后代的”工程开发建设新理念[7].

(2)注重工程建设中的公平、生态、福祉、效益、安全、风险等工程伦理问题评述,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质疑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8].

3.3 注重团结协作与高尚情怀教育

依托人文典故和历史事件,教育学生注重团结协作精神.工程勘察贯穿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与众多专业和建设环节发生关联.鉴于此,勘察人员应特别注重团结协作,树立资源开发与工程建设应服从社会发展大局的总体意识,使学生萌生“个人小我”与“国家大我”概念,树立“工程建设、社会进步、国家强盛、人类命运”的家国情怀.

4 人文典故与历史故事素材的遴选

4.1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郑国渠:渠首位于陕西省泾阳县泾河北岸,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约150 km.公元前246年,韩国派水利工匠郑国前往秦国主持兴建.2016年11月8日被列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战国时期的古人就知晓水位测量、黄土防渗、岸坡稳定等技术.郑国渠进水口有三个暗洞(宽3 m、深2 m),洞口外有石灰砌石痕迹,与地下干渠相通,故称“井渠”.这表明,古人的勘测与维护洞室稳定技术已经达到相当水平.

选择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事例,旨在表明工程建设带动技术进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全民的奋斗目标”,这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努力.这其中离不开科技进步,增强综合国力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4.2 工业生产与技术进步

盐井钻凿技术:公元76年起,由人工挖掘成井;北宋庆历年间(1041年),采用绳索冲击式凿井技术,它采用坚硬锉头顿击井底,破碎岩石;同时又使用装有牛皮活塞的汲筒捞取岩粉,成功地解决了钻井、洗井、固井等技术问题.1943年起,开始采用机械动力钻机成井.由此可见,人民生活需要食盐,钻凿盐井促进了钻机、钻塔、钻具、钻头和钻探技术的一体化发展.具体为,钻头经历了由硬岩块、金属锉头、硬质合金钻头、到金刚石钻头的发展历程.岩心提取经历了人工捞取岩粉、岩心管取芯、绳索取芯的技术历程;岩粉打捞由皮囊抽取、岩粉管提取、发展到正循环和反循环高压冲洗的先进阶段.这些均得意于机械制造、动力提升、钻探工艺等方面的工业革命.

选择工业生产与技术进步事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工业文明是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物质丰富源于劳动人民的辛勤工作和技术人员的创造性劳动.以此事例揭示,服务社会、报效国家、为社会创造财富是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职责[9].

4.3 古代建筑的开凿与选址

(1)古代地下建筑的开凿.因当时缺少火药和坚硬金属工具,古代地下建筑建造在黄土中.但凡事有特例,例如位于河北省保定市的满城汉墓,工匠们以木柴燃烧加热石灰岩岩体,然后喷水冷却,利用岩石的热胀冷缩,破裂岩石,开挖形成墓室,可见工程建设是十分艰巨的.又如,建在河北省遵化市的清东陵,位于低山与河流阶地上,围岩为片麻岩.工匠们较好地解决了墓道土坡稳定、墓坑围岩稳定、墓室防水等技术问题.另外,在陵区规划上,考虑了地形与河流的形态特征,设计了弯曲式神道;在各陵墓的错落布局和附属建筑物选址上,突出了皇权、长幼、尊卑的社会特征,做到了风水堪舆与地貌特征的有机结合.

(2)讲评宫殿庙宇规划选址事例,课程思政的重点在于强调封建朝廷的奢侈需求,这也是推动技术进步的原因之一.工匠们的生活需要与行业的发展,促使他们不断总结并带动技术进步,这从一个侧面证实,劳动创造历史,劳动人民促进社会进步.历朝历代的工程建设大多起源于皇权需求和军事需要,很少单纯为改善民生而兴建.而当今的工程建设与技术发展是为了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

4.4 纪录片和影视中的工程事例

教师在授课中选择耳熟能详的埃及金字塔、万里长城、西夏王陵、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影视片段,讲授地质条件与自然环境、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侵蚀作用、岩石风化作用等.例如,北魏时期开凿的云冈石窟的佛教雕像,基质为钙质和粘土矿物胶结的粗砂岩,存在着湿热和干冷下的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问题.而同时期龙门石窟的佛教雕像,基质为石灰岩,主要受水的腐蚀作用.显然,这两个石窟的保护技术措施是不同的.

北魏时期推崇汉文化,将都城由大同迁移洛阳,致力于弘扬佛教文化和雕刻造型艺术,传承古老的中华文明.在授课中,讲解石窟修复与保护技术,需强调工程勘察是开展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第一步工作,只有查明地质环境特征,才能保护好岩土文物,工程勘察对文化传承可发挥积极的作用.

5“ 工程勘察”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5.1 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间的关联

针对工程建设的目的、勘察理念和勘察手段等教学内容,选择先贤哲人与儒学大家的经典语录、人文典故与历史事件,依据工程勘察专业授课要点和32学时课时要求,对应提出思政教育的主题内容、人文典故历史事件与重大工程案例、课程思政的预期目的,并使之相互关联,如表1所示.

表1 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间的关联

5.2 课堂讲授的相关问题

5.2.1 教学方法

细雨润物、潜移默化和借古喻今的教学案例适宜在课程思政中大力提倡.不可对学生一味地空谈理想信念,或大段落书写尽人皆知的口号,或只播放视频与图片不做旁白解读,或重复思政课的教学案例.

教学方法包括:利用影视资料教学,选择恰当的纪录片和影视片段、多媒体动画,辅助文字及画外音,讲解工程勘察技术发展及其时代背景.开展人文典故和历史事件相关的工程案例教学,评述勘察工程师的社会职责和历史贡献.

5.2.2 引用影视、相声与小品台词

以风趣幽默的台词引出思政教育话题,活跃课堂气氛并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例1 讲解黏性土中的地下水位观测,联想到黏性土的渗透系数低,稳定地下水位需要很长时间.此时,选择电影台词“不急,让子弹飞一会儿”,让学生开心一笑.

例2 讲授滑坡和泥石流防治工程勘察,用军事题材影视台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阐述防治各类地质灾害,需选择不同的工程措施.以台词“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表明泥石流防治不可一味采用工程阻挡措施,需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以引流或分流泥石流的工程手段加以防范.以台词“敌进我退”、“以空间换时间的抗日策略”表明避让大型泥石流,另选适宜的场地建设工程,这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工程建设理念.

例3 选择赵本山小品台词“小样儿,穿上马甲,我照样儿认识你”讲解对于覆盖的断层破碎带,勘察人员应具备窥一斑而知全貌的判断能力,即具备穿上马甲也能辨认甲鱼的技能.强调完成任何一项勘察工作都需要执着,当遇到挫折时,需要学会自我调侃,放松心情,更好地完成勘察工作.

5.2.3 适当采用正面意义的网络语言

适应青年学生的特点,选用网络语言,活跃课堂气氛,并综合性理解勘察内容,举例如下.

(1)“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比喻当某工程地质问题的勘察证据不足或太少时,仅靠推断得出的地质结论是靠不住的,应慎重决断.

(2)“人丑就要多读书”意指工作需勤奋,工程勘察不可投机取巧,所有地质点都应勘察清楚,然后才能给出可靠的结论.以此告知学生,成功没有所谓的“捷径”.

(3)“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意指勘察人员必须熟悉周边的地质条件,可借鉴其他行业的勘察资料和已有工程地质资料,在勘察工作中应多交流,做到“兼听则明”.

(4)“我想静静”强调对勘察结果应静心思考,综合比较,切不可依据单方面的粗糙资料,轻言结论.

6结 语

综上所述,在“工程勘察”课程思政中,可借助人文典故,弘扬传统文化;以历史事件证实工程勘察技术进步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对比旧朝代与新中国的勘察人员社会地位的变化,强调新时代主人翁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和技术职责,使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使命感.大学生思政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久过程.选择人文典故与历史事件,应强调不同时代的生产力条件与社会形态,在小故事中融入社会大道理.

猜你喜欢
工程勘察思政工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试论工程物探技术在高速公路工程勘查中的应用
浅谈近海港口工程勘察施工
企业导报(2016年14期)2016-07-18 19:01:06
子午工程
太空探索(2016年6期)2016-07-10 12:09:06
软土地区工程地质精细化勘察体系初探
科技视界(2016年2期)2016-03-30 18:03:09
工程
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