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军民
从十几岁开始,他便在群众文化的沃土里孜孜以求、辛勤耕耘。退休后直至年逾古稀仍然没有停下手中的笔。凭着对群众文化事业的钟爱和一位老共产党员、老群文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为挖掘、保护、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劳心劳力、默默奉献。数十年来,他创作发表上演各类文艺作品近千篇(部),荣获地市级及以上表彰奖励60余次;改编的戏剧曾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业余创作评奖,荣获国家文化部嘉奖;主笔申报的多个项目入选国家、省级“非遗”名录;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文化月刊》等多家主流媒体先后采访报道了其先进事迹;曾被评为“陕西省先进文化工作者”,被洛南县委、县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标兵”“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和“首批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荣誉称号。他就是陕西商洛文化名人——吴全喜。
吴全喜1948年出生于陕西省洛南县景村镇。1973年,商洛地区搞首届新故事调讲,他被从农村抽来当故事员,竟然被评为全区“优秀故事员”。回到县上后,文化馆便将他留下,成立洛南县故事队,巡回全县各地为群众讲演。那时,他已不满足于学习演讲别人的作品,就根据农村的一些素材自编了《田红霞》《十三能》《相亲记》等故事。这些来自群众中的鲜活素材通过故事形式一经讲出,就很受群众喜爱,屡次获奖。两年后,文化馆领导认为他很有培养前途,就把他留下来专门负责群众戏剧曲艺创作辅导。
在县文化馆工作期间,他不仅坚持业余文艺创作,还大量收集民间故事、传说、民俗、谚语等,吸取民间文学丰厚的营养,不断有新创作的戏剧、曲艺等作品发表上演。1983年,陕西省出版的《陕西民间文学》丛书,收录商洛地区40篇文稿,而他一人就多达21篇。1984年,他根据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戏剧《鸡窝洼人家》,在陕西省夺得一等奖,并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业余创作评奖活动,荣获文化部嘉奖。
2002年,他被省文化厅抽去参与编撰《中国曲艺志·陕西卷》,成为陕南3个地市唯一组稿、采访编辑。在两年时间内,他走遍汉中、安康、商洛大部分县区,采访撰写曲种条目、轶闻趣事和艺人小传等文稿50多篇,正式入编40余篇,被评为“陕西省先进文化工作者”。
2008年,吴全喜光荣退休,却依然热衷于群众文化,继续坚持文艺创作,竭力打造洛南静板书这一独特的地方文化品牌。10余年来,为了加强这一曲种的挖掘、推介和保护,他建议县上成立了“洛南静板书保护管理委员会”,动员以洛南剧团为主体,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使名不见经传的静板书正式列入省级首批、国家级第三批“非遗”保护名录。为加大对静板书的传承保护,他和管委会一班人克服种种困难,多次组织举办艺人培训班,成立艺人演出队,积极策划对外宣传,着力扩大洛南静板书的影响力。他还将40多年来整理的千余篇书目,精选编辑出版了《洛南静板书》专辑两卷,共收录各类大小书目300多个,填补了洛南静板书从无文字史料记载的空白,也为本地老艺人相互交流学习提供了宝贵资料。
为不断拓展静板书的演出空间,他坚持利用这种形式,创作了有关党的建设、反腐倡廉、脱贫攻坚等许多紧扣时代脉搏的新书目,使古老的曲种与时俱进、服务社会。为使洛南静板书得到更好地保护传承,他还组织举办了老艺人省级传承人陈保子收徒仪式,本土16名男女青年拜师学艺,使演出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
为把保护传承工作做得更具体更扎实,他建议县上在音乐小镇专门设立了“静板书展示馆”,并固定艺人长期坚持为游客表演,馆内挂满了近年各种演出剧照,摆设了演出道具、乐器、服装以及手抄本、节目单等各种资料,让更多游客了解和感受洛南静板书的魅力。另外,还在县剧团内建起了“洛南静板书研习所”,内设办公室、资料室、展示室等,真正做到有办公场所、有学习资料、有活动阵地、有演出队伍。他还通过文艺界朋友关系,积极打探了解活动信息,千方百计为静板书争取演出机会。近年来,洛南静板书先后亮相上海世博会,走进西安世园会,4次进京演出,10次入选全国大型曲艺展演。曾应邀在台湾参加国际文化艺术节期间,艺人以1人顶7人的绝技、粗狂豪放的演技、悦耳委婉的唱腔引爆全场。演出结束后,吴全喜还就洛南静板书的历史渊源、重要价值和保护传承等接受了《世界民报》和当地电视台的采访。这次赴台演出,秦岭深山里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为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静板书也不能仅限于说唱过去的传统书目,吴全喜就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利用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紧贴时代脉搏,不断编创反映社会现实,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抗战精神铸国魂》《赞合疗颂党恩》《党员永葆先进性》《脱贫攻坚话洛南》等20多个新书目。更值一提的是,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他紧跟形势立即创作了《八项规定正党风》一段新词,于2016年6月入选由中国文联、中国曲协组织举办的“庆祝建党95周年全国优秀曲艺节目展演”活动,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参演,取得了极好的社会反响。在此次国家级大型文艺活动中,这个节目最终夺得银奖,他本人也荣获优秀编剧奖。
除了对静板书的钟爱,他也没有放弃其它形式的创作。他曾应商州区之邀,创作编排了花鼓古装戏《紫荆树下》。该剧参加了陕西省第八届艺术节,荣获优秀剧目奖和优秀编剧奖;创作的小戏《春暖山乡》《婆媳情》,小品《廉政灶的故事》《桑榆情》《天网》《碧水蓝天》《社区民警》,情景剧《光明颂》《接警室的故事》《国土卫士》,说唱表演《水利赞歌》《养老保险情无限》《政法花开别样红》等文艺节目,均被专业和业余团队搬上舞台。同时,搜集整理的民间文学《花籽岭的传说》《腊八粥的传说》等,均在报刊杂志发表。撰写的《传承文化的静板书》《强化四种关系,活跃群众文化》等理论文章在报刊发表并参加理论研讨。2014年,他出版了个人作品专集《故土亲情》,共收录大戏、小戏、情景剧、小品、表演唱、论文及民间文学等作品150多篇,计达60余万字。
数十年如一日,吴全喜在群众文化的田园里,像老黄牛一样兢兢业业、默默劳作,用大量心血和无数汗水换来了累累硕果,彰显了一名老党员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