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冬季两项中心策划设计

2021-07-01 00:27张维赵婧贤龚佳振
建筑技艺 2021年5期
关键词:靶场核心区赛场

张维 赵婧贤 龚佳振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冬季两项是越野滑雪和射击结合的项目,运动员需要根据赛事要求滑行一段距离举行一次射击,在最少的时间内完成比赛,同时尽可能射中目标以避免被罚时间。该项目将滑雪的速度和射击的激情巧妙融合,极富挑战性和观赏性。冬季两项在1924年法国夏慕尼举行的首届冬奥会被列为表演项目。1960年美国斯阔谷冬奥会设立冬季两项比赛后,该赛事成为冬季运动最引人瞩目的赛事之一。2022冬奥会国家冬季两项中心位于崇礼古杨树组团北侧,西邻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南依越野滑雪中心,三者通过冰玉环连接。国家冬季两项中心赛时将承办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冬季两项项目的全部比赛,产生11块冬奥会金牌和38块冬残奥会金牌,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合计产生金牌最多的场馆。

1 顶级赛事标准和体验

国家冬季两项中心由场馆赛场部分、场院区及技术楼组成。赛场部分可分为周边赛道和核心区两部分,核心区包含靶场、起点与终点区、处罚圈等场地;场院区按照使用人群划分为场馆运行区、运动员区、安保区、新闻媒体区和转播服务区;技术楼临近赛场核心区,与观众看台结合,容纳了奥运大家庭、赛事管理、技术官员等功能。所有场馆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都经过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组织和冬奥组委专家的审核,能满足顶级赛事要求,达到国际同类型场馆设计的领先水平。

1.1 以运动员为中心

冬季两项(以下简称“冬两”)赛时运动员的流线应紧凑、独立,满足赛前、赛中、赛后全过程中运动员的需求。由于冬两的赛时较长,运动员往往需要分批次从起点出发,而起点赛道及靶场通常位于赛场核心区的中间。为避免后入场的运动员干扰正在赛道上滑行的运动员,国家冬季两项中心设置连通的地下通道,在保障流线的同时为运动员赛前保温提供条件。冬两的赛前准备较为复杂,涉及雪板、枪支等多样化的竞赛装备,其储存、调试及安保等相关要求较高,应结合运动员流线,设置充足、紧凑、高配备的辅助空间。冬两运动员的发挥受竞技装备的影响较大,例如,滑雪所用雪板需要打蜡,射击所用枪支需要试枪,并按当地规定执行严格的安保措施[1]。设计团队将主要的蜡房与运动员休息室设置在紧邻赛道的运动员场院区内,并与赛场通过地下通道连接,避免了平昌的冬两场馆因运动员区距离比赛场地较远,运动员需要步行较远距离才能到达比赛起点的窘境。除此之外,还特地延长了运动员赛后从终点回到运动员区的流线,获胜的运动员可以从看台前经过,接受观众的欢呼,而成绩不甚理想的运动员则可以利用看台下的流线,避开观众的视线回到运动员区。

专业竞技型冬两运动员需要具有全季性、综合性的训练与康复设施,其训练主要包括滑雪技巧、射击技巧及体能训练等。冬两场馆内的赛道采用沥青铺设,非雪季可作为轮滑赛道使用,供运动员模拟滑雪训练。一流的冬两场馆还需要考虑未来一线科研实验的需求。冬两比赛除了滑雪需求外,还需要从高强度的滑雪中迅速恢复过来,进行准确而快速的射击。许多不同的因素,如身体摇摆、触发行为、心理状况等,都会影响运动员的射击精度[2]。冬两的复杂性需要在滑雪转换和射击过程等领域进行更多的研究,如心动反冲监控、脑电图、机器学习等,这些都在国家冬季两项中心未来的功能转换中预留了条件。

1 冬季全景鸟瞰

业主:张家口兴垣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

建筑设计: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结构设计: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庄惟敏、张维、张红、龚佳振、赵婧贤、李向苡、刘培祥、徐青、韩佳宝、王磊、郭红艳、朱育帆等

总建筑面积:8 795m2

2 总平面图与赛道

3 从看台看向靶场及两条并行赛道

1.2 重视观众体验

冬两比赛赛道覆盖范围较广,但观众看台视线能够覆盖的部分通常只有赛场的核心区,这会大大降低比赛的可看性。为此,设计一方面尽量增加观众视线可覆盖的范围,另一方面提升核心区内的比赛激烈程度。赛道主要分布在东西向的山谷内,运动员在南北两侧山坡间往返滑行,技术楼与看台位于山谷西侧地势较低的地方,观众向东看时,可看到运动员在山谷间左右穿梭,而古长城遗址蜿蜒于远山之上,增加了比赛的可看度。观众看台紧邻冲刺赛道,固定看台与临时看台环抱整个赛场核心区,为赛场创造热烈的观赛氛围。在靶场北侧的山坡上,设置两条自东向西的赛道,运动员自山上向西滑下山坡,而后出现在核心区的赛道上,或冲刺、或接力、或射击。这一过程完全暴露在观众和摄影机的视野中,将比赛最具激情的部分展现在观众面前,大大提升了比赛的观赏性。

赛时观众疏散作为往届冬奥会冬两比赛的痛点之一,这次做了比较特别的应对。古杨树赛场通过整体架空的冰玉环衔接各个场馆,将观众流线与其他流线有效分流、互不交叉。国家冬季两项中心观众从冰玉环缓缓走下,不但能欣赏到现代建筑与自然山水,还能看到热身的运动员,让观赛体验提前预热。

4 首层平面图

5 二层平面图

6 赛场核心区鸟瞰

7 保留赛道附近树木

8 赛场全景鸟瞰与赛道中的小型湖泊

2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2.1 场地与大地景观相融合

场馆整体布局结合现状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保留原有树木,体现冬两源于“雪中狩猎”的激情与乐趣。场地位于山谷中,核心区所在山谷西低东高,北低南高。按照赛事工艺要求,核心区的靶场和处罚圈需要保持绝对水平,而起点和终点赛道则允许存在坡度。基于现场踏勘和地形图,选定海拔1 665.00m作为整个场地的基准标高,这使得核心区的挖方与填方量基本平衡。靶场与处罚圈按此标高设计后,靶场西侧比原地形高出约4m,设计便顺应此势,在靶场西侧设置2层小楼,二层与靶场地坪相平,作为靶场储存空间,一层则与自然地形相平,为运动员提供热身空间,赛后则可作为室内靶场使用。对于起点和终点赛道,则将终点设置为1 665.00m的基准标高,赛道自西向东维持2%左右的坡度,既减少了赛道本身的土方量,又使得坡度满足赛事要求。观众看台的设计则以此基准标高为视点计算看台升起,保证每位观众都能看到射击和冲刺的环节。值得一提的是,在射击场对面山体南坡恰有一棵大树落在规划赛道上,为保留原有树木,我们在IBU(International Biathlon Union)专家指导下特别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弯道,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有树木与溪流。这一做法既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也符合冬两这一运动起源于“雪中狩猎”的野趣。

为了满足冬季造雪需求,冬两场馆需设置巨大蓄水池。在初始选址中,蓄水池位于赛道东南侧的山上,由于蓄水池体量巨大,在施工过程中会对自然地形造成较大的破坏。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我们将这个大型蓄水池优化为若干个小水池,穿插设置在赛道之间,并结合自然地形的低洼处形成小型湖泊。既满足了造雪需求,也提升了地段内的自然景观利用率。

2.2 造型与场所特征相契合

冬两比赛由远古时代的滑雪狩猎演化而来,技术楼的建筑造型干净利落、朴素大方,既有冬两运动员射击的神态,又仿佛古代神箭手百步穿杨的身形。考虑到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的制高点是古杨树赛场的视觉中心,场地规划设计有意让冲刺赛道与雪如意相对,技术楼和靶场区布置在赛道两侧,在运动员最终冲刺时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2.3 环境与历史文化相交辉

在赛场用地踏勘期间,我们欣喜地发现东侧山脊上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长城—古杨树段。虽然宏伟的城墙已不在,但部分砖石和基础遗存。明长城是我国古代在军事防御体系建设方面的最高成就之一,也是“构成中华民族的民族记忆、国家记忆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遗产”[3]。出于对长城遗址的保护,我们很克制地从赛道外引出一条通往长城遗址的热身赛道,既符合长城保护不改变原状原则和最低程度干预原则,又让长城文化元素与历史环境交相辉映,为外国运动员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创造了机会。

9 具备功能转换的二层架空层

10 技术楼与冲刺赛道

11 残奥赛道

3 冬残奥会需求整体统筹

3.1 残奥赛道

由于冬残奥会金牌最多的项目将在此举行比赛,因此赛道设计还要特别兼顾残奥会的比赛需求。冬奥赛道分为1.5km、2.0km、2.5km、3.0km、3.3km、4.0km等不同距离的环路,按照不同赛程需求组合成不同长度的赛道。赛道依托自然地形设置,最高海拔约1 766.00m,最低海拔约1 657.00m,高差109.00m。冬残奥运动员分为坐姿、站姿和视觉障碍运动员三种,后两种运动员共用冬奥赛道,局部陡坡处做出缓和的衔接段;坐姿运动员则使用山谷西侧的专用赛道,即所谓的“残奥赛道”。在冬奥会期间,残奥赛道也可以作为冬奥会运动员的热身赛道。冬奥赛道的坡度和宽度数据均较大,滑行速度较快;残奥坐姿赛道则更加缓和,赛道布局也更加集中。针对冬残奥会的参赛运动员,特别设计从运动员区直达起点区的坡道流线,这条流线不会与比赛赛道交叉,避免了前几届场馆出现的残奥运动员只能穿行赛道的窘况[4]。

3.2 无障碍设计

冬两中心技术楼内两个主要交通核采用无障碍电梯,所有疏散楼梯布置盲道设施,建筑每一层都有至少一个无障碍卫生间。项目的无障碍设计以北京奥组委统一编写的《无障碍指南》为依据,从二层平台进入看台的观众全程不会遇到台阶或踏步,不能到达二层平台的观众可以通过首层西侧专门设置的无障碍电梯到达看台,无障碍坐席与陪同席位于看台中最易到达的位置。

4 赛后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4.1 赛道的全季利用

在赛道设计中,考虑到场馆未来在夏季作为训练基地的需求,将核心圈赛道设计为沥青赛道,赛后可转化为轮滑滑板赛道,供比赛与夏季训练使用。其余赛道则采用碎石路面,赛后可转换为山地自行车或徒步路径。

4.2 技术楼的功能转换

国家冬季两项中心的技术楼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屋顶,绿建二星标准。建筑功能在满足赛时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赛后功能的转换。建筑一层以赛事服务功能为主;二层衔接同层平台与看台,设置架空层,赛时可设置临时观众服务设施,赛后则可作为其他功能使用;三、四层设置赛事管理与技术服务用房。技术楼看台为5 000固定座席,另设5 000临时坐席。建筑内部分隔墙采用可移动、可拆卸的轻质隔墙系统,方便赛后功能转化。国家冬季两项中心为冬奥会冬季两项比赛及冬奥会后国际单项协会组织举行的世界锦标赛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中国运动员提供了训练场地,在承担2022年奥运比赛的同时,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奥运遗产。

4.3 场院区的临时建筑布局

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将技术楼外的大量赛时服务功能设置于场院综合区内。安保综合区、运动员综合区等采用棚房或集装箱等临时建筑,可以直接装配使用,也可以随时拆卸搬运,既能缩短工时、节约人力成本,又便于赛后的回收利用。

图片来源

图1,3,7~11 由吕晓斌拍摄;图6 由崇礼区人民政府提供;其余均为作者自绘。

[1] 张维,赵婧贤,贾园.基于可持续的多目标集成冬季两项场馆策划[J].当代建筑,2020(11):17-19.

[2] 中国网.新闻办就《长城保护总体规划》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1/24/content_5360 848.htm,2019-01-24.

[3] Laaksonen M S,Jonsson M,Holmberg H C.The Olympic Biathlon:Recent advances and perspectives after Pyeongchang[J].Frontiers in Physiology,2018,9(7):796.

[4] 庄惟敏,张维,赵婧贤.国家冬季两项中心的速度与激情[J].中国艺术,2019(1):78-81.

猜你喜欢
靶场核心区赛场
精细化理念推动靶场总装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某地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公路改造新理念的应用
某地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公路改造新理念的应用
贵阳建首个“大数据安全综合靶场”
一带一路建设中对外文化交流机制研究
松萝山茶园现状及发展建议
赛场回眸
赛场回眸
赛场回眸
赛场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