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珊珊
摘 要:初中小说文本解读存在着一种现象,就是学生的浅阅读。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从小说文本的三个层次入手,并以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的《城市里的蘑菇》为例,从“关注言语形象”“关注情感意蕴”“关注构思章法”等三个方面的解读,引导学生从文本的浅层进入到深层。
关键词:卡尔维诺 小说 文本 深层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小说以他深刻的人文关怀审视当代人的生活,运用淡定平和的笔调书写下了一系列马科瓦尔多的短篇小说。《城市里的蘑菇》就是其中一篇,它讲的是一个叫马科瓦尔多的小工发现蘑菇后和家人一起等待蘑菇的成熟,岂料被清洁工阿玛蒂吉捷足先登,被愤恨气僵的马科瓦尔多招呼电车里的人共食蘑菇导致集体中毒。马科瓦尔多连最卑微的希望也被无情地掠夺了,这就是城市送给生活在底层人民的所谓的“礼物”。卡尔维诺擅长利用生活中最平常的小事来处理严肃的社会问题,情节和语言看似漫不经心,但这背后却隐藏着沉重的主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是必然趋势。但在这个过程中,贫穷、孤独、恐慌、绝望等心理侵蚀着一群生活在城市底层和都市边缘的所谓文明社会中的人们。卡尔维诺笔下的马科瓦尔多生存的艰难与处境的焦虑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个人心理,而且是整个生活在城市底层的群体意识,他所揭示的是这类人的共性。
结合孙绍振教授的《读者主体和文本主体的深度同化和调节》一文中提到的三个层次解读理论,《城市里的蘑菇》第一个层次是显性的,马科瓦尔多得知蘑菇被阿玛蒂吉抢先采走,表现出的是他作为城市边缘人唯一的精神寄托被窃取了的疯狂行为;第二层次是隐性的,表现为“城市边缘人”不只马科瓦尔多一个,清洁工阿玛蒂吉、电车里食蘑菇而中毒的都是生活在城市底层的边缘人,这不是个体而是一个群体;第三层次是隐性的深层,表现为作者用什么样的言语形式刻画人物、编排情节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以及他以轻逸写沉重的写作风格。笔者根据小说类文本的特点以及《城市里的蘑菇》这一教学实践,将小说文本教学由表及里分为三个层次:言语形象层、情感意蕴层、构思章法层。引导学生从浅层一步步走向小说深层。
一、关注言语细节,解读小说的形象世界
一篇成功小说的标志应该是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这些人名已经成为一种性格,一种象征。如说到“之乎者也”,孔乙己的形象就浮现眼前,提到“多愁善感”,非林黛玉莫属,谈到“变色龙”,奥楚蔑洛夫之流呼之欲出。堪称经典的小说恰恰就是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而这又是通过语言符号来构建的。赛尔利安曾说:“小说文本的秘密在于对语言的创造性使用,作家借助于他对语言的创造性使用,将他的情感体验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城市里的蘑菇》一文中语言也颇为值得玩味,字里行间丰满着这一人物形象,积蓄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自发地潜入文本中关注语言文字的品读。
“这就是我要跟你们说的!”在寒酸的午饭饭桌上,他这样宣布道,“一个星期内,我们就可以吃上蘑菇啦!一盘炸蘑菇!我跟你们保证!”“宣布”是公开正式告诉别人重大的事情,作者用“宣布”一词表现出马科瓦尔多把蘑菇当作是一家子当下的重要事情,显得郑重其事,体现出他们的贫穷。
“那,这些蘑菇在哪里?”孩子们问道,“告诉我们它们长在哪里?”现实世界物质的匮乏导致的极端往往是狂热的期盼,孩子们稚嫩的话语反映出现实生活的窘迫。
“那是个星期六,马科瓦尔多闲下大半天的功夫,装出心不在焉的模样,在花坛附近转悠,远远地监视着清洁工和蘑菇,同时算计着还需要多长时间蘑菇能长好。”“监视”一词写出了马科瓦尔多的“戒备心”,提防着别人来抢夺只属于他的蘑菇。“算计”写出了他期盼的心情。可见,蘑菇对他来说就是希望。而希望一旦被瓦解就变成了歇斯底里的愤恨。“嘿,你们大家!今天晚上你们想来一盘炸蘑菇吗?”他冲着簇拥在电车群里的人群吼道。看似气急败坏的“慷慨”行为实则是因为全家人的希冀丢失后的破罐子破摔。
以上是笔者在执教中围绕马科瓦尔多发现蘑菇到希望落空之间的内心变化,和学生共同探讨的个别言语和情绪的品读。学生自然就能明白小说通过对马科瓦尔多发现蘑菇被抢去前后所持态度的描写,刻画了一位在自然的馈赠与城市的遗弃间编织着一家人的梦想,有点自私自利的底層“小人物”形象,并以此来描绘“二战”后意大利城市底层人民生活的画卷。
小说的言语是经过作家形象化、精练化的语言,具有指向性和艺术性,小说文本解读只有落实到言语形象层,充分挖掘小说语言,一步步推动学生思维,让他们透过文字表层解读小说的形象世界,向文本的更深处漫溯。
二、关注情感意脉,解读小说的意义世界
能够解读言语形象仅仅是小说阅读的第一层,离进入小说的意义世界还很远,这就需要我们关注小说的情感深处。小说家们把自己对社会人性的观察通过作品加以表现,它包含着人性的深层内涵,凝聚着小说家对社会、人生的哲学思考和审美体验,也引发着读者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卡尔维诺亦是如此,阅读《城市里的蘑菇》如果仅仅知道马科瓦尔多是小人物是远远不够的,鉴于此,笔者会设计两个问题。
1.他站在城市底层和都市的边缘看城市,他的焦虑和愤恨来自生活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那么,城市边缘人只有马可瓦尔多吗?文中谁也是?
这一问题将引导学生进入到第二层次的阅读。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关注清洁工阿玛蒂吉、乘电车人的行为语言,通过补写心理描写、比较、联系生活情境等方式让学生发现他们也是城市边缘人。《契诃夫论文学》一书中曾提到,“除了人物以外”,还要让读者“可以感到人物从中走出来的那个人群、气氛和背景”,即通过形形色色的“人群”构成一个社会环境。《城市里的蘑菇》中的诸多边缘人就真实地折射出意大利工业发展下的社会现实。可见,小说中的群像还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
2.莫泊桑曾说过,小说家想要给我们一幅生活的确切的图画,他的目的不是讲故事来娱乐我们或打动我们,而是迫使我们去思索、理解那更深的、隐藏在事件中的意义。你能从他身上找到什么对我们有意义的礼物吗?
这一问题促使学生思考作者写这篇小说的目的,也就是他所要表达的主题。卡尔维诺的《马科瓦尔多》系列小说写于20世纪60年代,他并不是为了写马科瓦尔多一个人,而是为了突出现代化工业发展下生活在城市底层人物的辛酸状态,他借助了底层人物生活中的小细节来反映当下意大利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沉重的社会意义。《城市里的蘑菇》一文中马科瓦尔多越是撕破脸的愤怒越是可以表现他的生活处境,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人文关怀,结局想方设法地给人一种温暖(所幸每个人吃掉的蘑菇量都相当有限),但即便如此,也掩盖不了社会给予边缘人的冰冷。卡尔维诺借这篇文章表达了自己对当代人类生存困境的反思,对城市现状和人类生存状态的忧虑与期望,当然也渗透着人文关怀。所以,只有触摸到作者创作的情感意脉,才能走进小说的意义世界。
三、关注构思章法,解读小说的形式世界
南宋陈善《扪虱新话》中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这话算是道出了读书之法的精髓。同样,在解读小说时要先入再出,只是被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所吸引还远不算是上乘阅读,唯有跳出小说文本去关照作者的构思和章法,才能说是得“道”。
教学时可以设计以下探究性活动引导学生进入小说解读的第三层次。作者为什么要将马科瓦尔多的行为写得如此的离奇古怪?
这个问题直接导向小说文本的风格,可以让学生思考作者如此构思的原因。《馬科瓦尔多》系列小说是卡尔维诺小说创作的第二阶段的作品,创作风格转向“以寓言式的风格,揭示了从社会学、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都业已蜕化的人类社会,描述了当代人孤寂、惶恐、陌生和不安的心态。这个社会之所以蜕化了,是因为它被淹没在表面繁荣的物质福利之中了,它只追求物质上的价值,并蒙上了一层市侩式庸俗的外表,看上去光怪陆离,实际上虚伪而又浮浅。”《城市里的蘑菇》中,马科瓦尔多和其他群体的语言和行为越是离奇古怪,就越能表现战后的意大利社会发展的病态。至此,学生水到渠成地进入了小说的深层次。
平时的小说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评析人物时要紧抓时代背景来理解人物群体性,追根溯源了解作者的情感意脉及构思章法。唯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评析小说时习得一些语文知识和技能,学会感悟作品中凝聚的作者的文思和情结,才不枉学了这篇小说。
参考文献:
[1] 孙绍振《读者主体和文本主体的深度同化和调节》,《课程教材》2010年第3期。
[2] 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
[3] 傅琳《从马科瓦尔多系列小说解读卡尔维诺的“轻逸”》,《绥化学院学报》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