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是《老王》的底色

2021-06-30 21:52孙娜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善良杨绛

孙娜

摘 要:品读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我们看到了在社会底层的老王的悲苦命运,在他身上凸显出的孤苦寒微的一个人力车夫善良的品行,一种闪烁着人性光芒的善,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讴歌;我们也在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中,看到一个有良知的人在自身反思中表现出来的更深层次的人性之善,一种难能可贵的善。

关键词:杨绛 《老王》 善良

初读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觉得文章一如既往的保持着“其沉静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的鲜明特色。细读之下,“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这种表现力是作者用贫困中挣扎的老王和那个愧怍的“我”身上的善良作为文章的底色。

论善举,人们往往会觉得那是物质丰富后派生出惠及他人的举动,而无关一个社会底层的人。在老王身上,我们读出了来自苦中的善,一种闪烁着人性光芒的善。

老王是至苦之人。社会地位低微:老王,称呼亲切但没有升至尊称——王师傅、王先生;谋生手段辛苦:蹬着“破旧的三轮车”,这是“他靠着活命的”;家庭情况孤苦:哥哥死了,还有“没出息”的两个侄儿,没有亲人的指望,他孤独终老;身体状况病弱:有生理缺陷,一只眼是“田螺眼”,身体不很健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居住条件恶劣:大院是破破落落的,几间小屋是塌败的,当我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时,“他说,住那儿多年来了”,在他心中那里不是家。

他的苦来自职业危机。“他是单干户”,孤单无助,同行们有“组织”,他“脑袋慢”,就“进不去了”。老王有一种失群的惶恐。进而带来经济问题,老王依靠他那辆破三轮糊口,“文革”中,载客三轮被取缔,谋生手段单一的老王没有了经济来源。老王不是体制中人,没有单位的种种不便使他更加窘迫。老王是一个没有单位的边缘人——无组织,经济、思想无所依。

他的职业危机还来自被人不尊重、恶意的臆测及诋毁:“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大约”是胡乱猜疑,“什么恶病”是盲目估计。老王除了要忍受独眼、独身、独户的不幸之外,还要忍受“更深的不幸”——起码的做人尊严被欺侮、被凌辱、被践踏!这诋毁使乘客不愿坐他的车,生意格外清淡。

老王终日生活在惶恐、诋毁、非议之中,独自艰难度日。但本身的、外在的叠加困境没有阻挡住他发自内心的善。

他诚信为本,不欺人。“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从没”“压根儿”是说老王从根本上就没有考虑压榨主顾来得到利益实惠。对比之下,物美价廉的大块冰里折射出胡同中大多熟识的三轮车夫们对我们的压榨。他当得起这个“最”字,老王的老实是发自天性的善。

“文革”后,我们一家遭受迫害,他载着默存去医院,“……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坚决”是态度,“送钱先生看病”是拒绝理由,“悄悄”是尊重,是照顾别人尊严的良苦用心,是一种修养。老王对“我们”的关心是朋友般的真诚。

他体谅别人,至死未变。老王的善在他直着脚走来送香油、送鸡蛋时表现得淋漓尽致 ,情感比不要车钱更进一步。“有一天,……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老王已经很久没来杨绛家了,陪伴老王的只有饥饿和疾病。

物质极端匮乏的年代,“好香油”“大鸡蛋”显得无比珍贵,他没有留给侄儿。在濒死之时,“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的老王“滞笨”地“直着脚”地艰难地走过街巷。想来只有至亲之人才会给老王如此大动力,不能让人捎话,得自己亲自去他们家,才会有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到杨绛家的门框里地一幕。无家人,情感无所依;无组织,经济、思想无所依。无依无靠的老王把我们当作至亲,才会在临死之前,送来最宝贵的财物,老王看重和我家的情谊,将看亲人一眼的机会选择了我们。

老王来的本意与钱无关,他止住我去取钱,可听“我”说“就免得托人捎了”,他没有再坚持制止,他最后一次表现出对别人的体諒,即便自己将死也不愿麻烦别人,即便被我误解也没有多做解释。直到去世,老王保有体谅之善、赤子之心。

老王经济贫困,社会地位处于边缘,但他以善面对这个世界,来自老王内心深处的善,是一个来自底层社会的小人物的善,是闪烁着人性光辉之善。卑微、落魄甚至有些丑陋的外表难掩人性光辉。在惶恐、自卑中的老王,不管在哪种环境、状态下都保有待人的基本准则——与人为善。

若论善举,在杨绛先生身上,我们读出了带有批判精神的善,一种难能可贵的善。

老王能察觉到来自“我”一家人的善意。我们照顾他的生意,“我常坐老王的三轮”,对比那些“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不愿坐他的车的主顾,老王感受到了他经济上的照顾和渴望得到的信任。他有夜盲证,“我”女儿送他大瓶鱼肝油,对比他曾大约因无钱医治而瞎了一只眼,这大瓶的鱼肝油是多么珍贵的药品和及时的关怀。关心他的家。“我”询问他能否维持生计;任何时候都给他应得的报酬,送来香油、大鸡蛋,不让他白给,付给了他钱。对比那些诋毁他的人,老王觉得得到了尊重和平等相待。

可这些善行在杨绛先生看来是不够的,她在文中用潜藏在字里行间的同情、感激和敬意,含蓄地阐释了另一种的善——人与人相处时的反省,一种反思式的善。

“我”察觉自己忽略了老王的真情实意,“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她反思过往,“我”及家人与他的交往大多在乘坐他的三轮或者为我家送货时,精神和心灵的沟通并不多。老王身处不幸,却真诚帮助我们,真心视我们如亲人、朋友,而“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多年了,她反思面对“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的老王,自己“害怕得糊涂”了,只是想赶紧打发老王走,而打发老王走的最好方式就是钱物两讫。这是否“因为吃了他的香油……侮辱他?”“侮辱”一词是“我”对这次交易的评判,这是作者毫不客气地对自我进行了批判。老王在弥留之际要向“我”一家做最终的告别,然而,他的苦心并未得到杨绛的理解,当最后一次来到杨绛家,最终遗憾地被看作一次简单的经济交易。每每回忆至此,杨绛先生发现自己从未体察对方的感受,从未照顾老王的精神需求,自己用物质的世俗观念去回馈别人高贵的善意,没有真正尊重老王,没有回馈老王对等的情感,最终留下的只有遗憾和愧怍,而这再也无法向老王诉说。

老王的不幸遮盖不了他身上没有丝毫功利色彩的天性的善;老王身处社会底层,却用普通民众中发出的光芒吸引我们的目光;《老王》阐释了最自然朴素的道德良知。杨绛从老王身上看到的是无私的、纯真的、毫无做作的善的人性光芒,是“我”这个“幸运者”所不及的。多年后,一个生命中的过客离场多年,杨绛先生却一直“不安”“愧怍”,我们从杨绛的这份自我反省的“愧怍”中,看到了人性善良的光芒,折射美好人性的光辉,亦是赤子之心的闪光。

谁会为一个本就不是同一个社会阶层,职业不同,生活的交集起于主顾关系的人做过多思虑呢?杨绛先生做了这样的思虑。

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能使人思想发育、灵魂苏醒,杨绛先生用“愧怍”表达了反思的结果。文章戛然而止,留给读者不断品读回味。杨绛先生在作品里展现了观察者的姿态,采用的是一种“走出事态之外的冷静的审视”,作品无处不在体现着一种对人性、道德的深切关怀与反思。应该“愧怍”的不应该仅仅是杨绛一个“小我”,面对老王及老王们的“不幸”,每一个比老王相对幸运的人都应该“愧怍”:人们应该怎么做些什么?多做这种反思自我的善。

《老王》一文是以善做底色的,无论是贫困卑微但又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还是自我批判的杨绛先生,都启迪我们——以善做人生的底色。

参考文献:

[1] 李彬《杨绛散文〈老王〉深度解读》,学科网,2012年9月6日。

[2] 黄益《解读杨绛〈老王〉一文中的“愧怍”》,《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第16期。

[3] 《七年级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猜你喜欢
善良杨绛
选择
选择
最短的情书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刘雨霖:把电影投向真实的生活
小说《冷山》“缺憾中的美”赏析
浅谈动漫作品中原始单一的反面人物
从《西游记》看战胜心魔
心灵深处的手电光
浅析敦煌飞天艺术形象的情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