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涯建构理论的高中生涯教育探索

2021-06-30 18:17马丽张云刚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2021年5期
关键词:生涯教育高中

马丽 张云刚

【摘 要】生涯建构理论由人生主题、职业人格和生涯适应力三个重要部分组成,旨在帮助个体建构自我、應对职业发展任务以及对生涯赋予意义。高中生涯教育探索以生涯建构理论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借助生涯教育课、班级管理、实践体验活动等探索人生主题,塑造和强化职业人格,确立生涯发展方向,收集和整合外部世界和职业的信息,加大对学生的社会心理支持,培养其生涯适应力。

【关键词】生涯建构理论;高中;生涯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42-0007-04

【作者简介】1.马丽,银川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银川,750001)教研员,正高级教师;2.张云刚,银川市第九中学(银川,750001)教师,一级教师。

一、生涯建构理论的由来

生涯建构理论是近年来职业心理学研究中令人瞩目的新领域,由美国生涯咨询专家萨维科斯教授于2002年正式提出。[1]生涯建构理论旨在理解个体在生命全程中的职业生涯行为,包括个体如何建构自我,如何应对职业发展任务、职业转换、与职业相关的创伤,以及如何对生涯赋予意义。[2]

1981年,美国职业规划专家舒伯提出“生涯适应力”的概念,指个体应对生涯中的任务、问题、转折并与环境交互作用时所需要的心理资源,是个体应对当前、未来生涯任务和生涯转折时的一种心理社会建构。[3]该概念更关注个体应对不断变化的工作及挑战时所具有的核心能力。

在舒伯的观点的影响下,萨维科斯教授也把生涯建构理论的重心放在了生涯适应力上,并认为个体生涯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自我与外部世界实现动态平衡的过程。[4]其中,自我、外部世界均是个体构建的结果而非现实,因而不同的个体实现内外动态平衡的过程也不同。

生涯建构理论的哲学基础主要是个体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个体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个体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个体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来丰富、调整自我认知结构的过程。一方面,新知识因为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而获得新意义;另一方面,原有的认知结构因为新知识的加入而产生一定的调整。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建构出来的,学习者通过参与到某个由学习者和助学者组成的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中,共同分享资源、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进而建构出与活动有关的、有意义的、适当的知识。

二、基于生涯建构理论的高中生涯教育探索

生涯建构理论由人生主题、职业人格和生涯适应力三个重要部分组成,其中生涯适应力是核心,培养或提升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是生涯教育的目标。[5]据此,高中生涯教育可围绕这三个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实践。

1.人生主题的探索。

在生涯建构中,主题代表一个动态的视角,对过去回忆、当前体验和未来渴望赋予个人意义。[6]王亮等人认为,人生主题在个体的生命中起决定性作用,它不仅对个体的工作、行为赋予意义,而且将个体各个层面的自我统整起来,强化个体的自我同一性。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高中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自我同一性发展不良(包括同一性延缓、同一性早闭、同一性混乱),学生会将注意力滞留于对自我的思考与探索中,极少关注自己的未来。如果自我同一性问题持续得不到解决,他们也不会相信自己有未来,对未来持消极悲观的态度。

人生主题常常蕴含在个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命故事中。教师可以借助高中生涯教育课或班级活动,引导学生讲述、诠释自己的生命故事,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当学生看到自己成长的轨迹,并赋予生命更积极的意义时,他们便可沿着该主题继续书写自己的生命故事,进而明确自己的人生主题。在引导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梳理个人成长轨迹的机会。在相互分享、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从不同的视角看到多样的人生,也看到差异、可能性和希望。

2.职业人格的探索。

生涯建构理论中的职业人格指个体依据职业所形成的人格特质,涉及与个体生涯相关的兴趣、需求、价值观、能力和过往经验等。这些特质不仅受先天遗传的影响,同时又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高中生的兴趣、能力、价值观有一定的可塑性,个体如何借助职业人格形成对职业的自我概念,完成自身的职业生涯建构,这是高中生涯教育的一个关注点。以往的生涯辅导课过多关注人职匹配的静态过程,导致学生难以应对生涯的转变或人生困境。

在生涯建构的视角下,职业人格会随着职业或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与霍兰德人格类型论相比,生涯建构理论看重个体根据具体的工作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而不是工作前的状态或特点;看重个体主观的看法,而非测评的分数,所以,职业人格是一个动态的可塑过程,而非静止的状态或特征。这一理论契合了高中生在生涯发展过程中有无限可能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高中生在自我发展方面,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及对自己未来的思考上,他们会花较多精力去思考“我是谁”“我要去向何方”“我将来的生活要怎样过”等问题。面对无法预测的外部世界的发展变化,他们会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如果这种迷茫的状态持续得不到解决,他们将对外部世界和自己的未来感到恐惧、担忧。

为此,可以通过生涯辅导课、班级管理、具有针对性的系列活动等渗透生涯教育理念,引导学生积极关注、感受外部世界和多样的职业,并获得更多真实的信息。同时,通过不断练习和强化职业人格,鼓励学生学到更多获取信息和认识世界的技能,增强对外部世界和未来的真实感;引导学生学习探索、塑造和强化职业人格,增强他们对未来的方向感和掌控感。

3.生涯适应力的培养。

生涯适应力是生涯建构理论的核心。萨维科斯教授提出了生涯适应力的理论构建模型,该模型包括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和生涯自信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对应的核心问题分别是“我有未来吗”“谁拥有我的未来”“未来我想要做什么”和“我能做到吗”。[7]萨维科斯教授认为,生涯关注能让个体相信自己有未来,并积极地关注、确立自己的未来;生涯控制能让个体对自己的未来有更多的控制感,对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有更好的平衡感;生涯好奇能让个体对外部世界和未来职业充满好奇,并促使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外部和未来的探索中去;生涯自信能让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处理好未来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变化。生涯适应力本质上是一种心理资源,其培养目的是让学生适应未来多变的社会,强调主观知识与现实环境的交互。因此,学校可根据生涯适应力四个维度对应的核心问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培养或提升学生的生涯适应力。

第一,引导学生确立生涯发展方向,提升生涯关注。生涯关注是指个体对自己未来的关注程度。生涯關注程度高的个体,会将注意力指向未来,尝试构建自己的未来,并制订具体、可操作的计划;而生涯关注不足的个体,会对未来感到消极悲观,他们更关注过去的经历对自己的影响。

因此,生涯关注体验活动的设计要以引发学生思考未来为目的。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立足当下进行生涯规划,帮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过去,从中寻找积极的意义,构建自己的未来;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用计划性的态度思考未来,并积极寻找利于个人发展的资源。

第二,引导学生平衡自我与外部世界,提升生涯控制。生涯控制指个体应对未来生涯变化的控制度。生涯控制程度高的个体在面对生涯变化时,能很好地重新平衡自我与外部世界,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涯发展之路;而生涯控制不足的个体在面对生涯变化时,往往难以找到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平衡点,易陷入左右摇摆、犹豫不决的状态中。

因此,生涯控制体验活动的实施要以培养学生“拥有和主宰人生”的意识为落脚点。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面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积极分析问题,提升应对挑战的能力;在面对不满意的任务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任务中可以展示或提升自我价值的部分。也就是说,在自我和外部世界出现不协调、不平衡时,鼓励学生积极努力地探索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强化“我的生涯我做主”的信念,提升学生的生涯控制。

第三,引导学生收集和整合外部世界和职业的信息,提升生涯好奇。生涯好奇是个体对外部世界和未来职业的好奇度。生涯好奇程度高的学生会主动收集、整合外部世界的各种信息,从中找寻自己感兴趣、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和机会;而生涯好奇不足的个体往往有两种表现:一种因为过于自大,觉得自己不需要了解,从而表现出对外部世界信息的淡漠,另一种因为缺乏收集和整合信息的技能而迷茫无助。

因此,生涯好奇体验活动的构思,要以引导学生“探索自我和环境”为切入点。教师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接触外界的渠道和平台,拓宽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主动搜寻、整合各种外部世界的信息,并教授他们这方面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生涯好奇。

第四,加大对学生的社会心理支持,提升生涯自信。生涯自信是萨维科斯教授在原来三个维度的基础上增加的一个维度,指个体对自己在生涯发展中决策、问题解决、自我调整等能力的信心。它监控和掌管着个体整个生涯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生涯目标达成的关键因素。众多研究显示,社会心理支持能有效提升学生在生涯发展中的自我效能感。支持性的家庭教养方式和父母的生涯支持行为,与孩子的积极生涯探索行为、生涯决策自我效能感等有密切的关系[8],父母陪伴与支持的意识可有效提升孩子的生涯自信[9]。梁群君等人的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对学生生涯决策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影响[10],学生感受到的支持越多,内心的力量感、希望感就越强[11],就越有信心去迎接未来的挑战,积极面对生涯发展的各种变化及不确定性。

因此,组织开展学生“生涯自信”的体验活动,要以提升学生“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教师通过支持性的活动以及重要他人给予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构建他们的社会心理支持体系;也可以通过开展自我优势评价、生涯困境训练等活动,提升学生应对生涯“意外事件”的能力和应对变化的信心。

人生主题、职业人格、生涯适应力这三个组成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教育实践中,不仅要关注每一部分的实践策略,还要通盘考虑,建立学校生涯教育体系,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人生意义和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提升应变意识和能力,以适应未来多变的生涯。

【参考文献】

[1]关翩翩,李敏.生涯建构理论:内涵、框架与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5,23(12):2177-2186.

[2]王丹妮,侯志瑾,刘艺羚,等.学生生涯建构问卷的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1):100-103.

[3]SAVICKAS  M L,PORFELI E J. Career Adapt-Abilities Scale, Construction, Reliability,and Measurement Equivalence Across 13 Countrie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12(50):661-673.

[4][8]张家宁.高中生生涯建构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D].济南:济南大学,2019.

[5]SAVICKAS M.L.Career Adaptability:An Integrative Construct for Life-Span,Life-Space theory[J].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1997,45(3):247-259.

[6]萨维科斯.生涯咨询[M].郑世彦,马明伟,郭本禹,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34.

[7]SAVICKAS M L.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areer Construction[J].Career Development and Counseling,2005(32):45-70.

[9]王秋蕴,王乃弋.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关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1):28-32.

[10]梁群君,武碧云.毕业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社会支持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多重中介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6):1147-1151.

[11]孙庆民,刘一帆.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27(1):185-188.

猜你喜欢
生涯教育高中
校园心理剧在中学生涯教育中的应用的案例分析
强机制 重课堂 多践行
且行且思考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学生情绪智力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