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100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李白烈士的真实事迹为素材,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大胆创作,融入青春色彩、红色记忆、浪漫情怀、谍战氛围等元素,通过舞剧的表现形式,对红色经典进行全新演绎。
关键词: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叙事方式 情感表达 舞美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由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上海地下电台发报员李白的真实事件改编,从现实中提取素材进行艺术创作,以真人真事为背景展现战争期间共产党员的信仰,向战争期间牺牲的革命者致敬的同时,激励人们学习革命先烈对祖国的热爱。2019年,该剧获得第十六届文华大奖和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代表了近年来我国文艺创作生产的最高成就和水平。该剧在叙事、空间、人物、情感、音乐、舞美等运用上广受观众好评,编导通过这些方式将舞剧劣势隐藏起来,给观众带来了一段沉默而紧张的战争时期故事。
一、叙事方法与舞台空间的灵活运用
舞剧的特点是长于抒情,拙于叙事,但该剧采用重组、倒带、虚实结合等多种叙事方式,使故事更加生动与完整。同时,“电影数字影像技术、蒙太奇手法在舞台上的广泛使用,实现了舞台空间转换的便捷”。该剧的空间转换通过舞台上的三层26条轨道条、屏景片来完成。机械编程使它们产生快速、連续不断的空间变化,如同为导演提供了26个演员去任意编排调度。
1.虚实结合的合理安排
舞剧中李侠与兰芬第一次接头成功回到家的场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叙事手法,通过分割舞台的方式开辟出两个不同的空间,将二人拆密报和老裁缝藏密报的场景同时演绎,把眼前的现实生活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有深度、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事实状态,更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裁缝店学徒英勇就义的部分同样也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叙事方式,将学徒死时的真实场景与李侠回忆和他一起的时光相结合,充分运用舞台空间变化,将现实与回忆结合呈现在观众眼前。两段不同内容、不同情绪的穿插使得这一部分的情感饱满起来,通过美好的回忆来衬托牺牲的悲伤,让观众在两种情绪之间切换,更加能够融入剧情,对故事有更深刻的感觉。舞剧最后部分,男女主角幻想出许多不同的画面,有英勇牺牲的画面,还有两人幸福生活的画面。不同的画面同时展现,表现出男女主角对于未来生活美好的或悲伤的想象,以及在变幻动荡的背景下二人“真的会有美好的未来吗”的历史追问。
2.插叙手法的巧妙运用
该舞剧“打破了时空顺序和完整性,采用时空颠倒、时空交错,将人物的主观意识与客观行为互相穿插。有时干脆省略情节,留下空白,用隐喻、象征、变形等手段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该舞剧的编导巧妙运用插叙手法,在主线故事中穿插许多其他画面,如前半部分表现市井生活的片段、弄堂中女子群舞的片段,中间部分戴着铁锁链群舞的片段等。这些画面对主要情节起补充与衬托作用,使舞剧脉络清晰、情节完整,不仅丰富舞剧内容,推动情节发展,而且突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舞剧中以同样的插叙手法,用灯光将舞台分成一个红色部分和三个白色部分,分别表现七个人在做不同的事。这种分割舞台的呈现方式可以让观众多方面地看到剧中人物的不同故事,这些故事既是连贯的又是独立分开的。
二、细腻自然的情感表达
舞剧的情感表达至关重要,而配角的情绪动作表达与男女主角同等重要,都可以使观众理解编导意图。出色的配角能丰富剧情,使其饱满细腻。例如,舞剧中重复多次演员四处看的动作,这个动作体现了角色在接头时的紧张感,更有利于塑造地下党的形象。
1.主角的情感渐进
男女主角从初次相见的拘谨害羞、分床睡觉,到李侠对兰芬在工作上的悉心教导、心理上的开解与支持,再到后面二人感情发生质的变化,在细腻自然的动作神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舞剧开始,男主角在一道电梯铁门后十分紧张地观察四周,却在走出栅栏门的瞬间收起全部紧张感,换上一脸和善的笑容,这种情绪变化塑造出一个隐藏身份的地下党形象。舞剧第一段,男女主角双人舞部分重复出现男主角轻抚女主角头发的动作,整段动作在柔和中带有一些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展现男女主角初识的青涩与拘谨;舞段中一些托举动作又表达了男女主角是夫妻关系,这样既拘谨又亲密的动作塑造了男女主角的假夫妻形象。之后男主角去楼上发电报,女主角在楼下不停地坐下、起来,又轻轻地走到楼梯上看,这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女主角的焦急与对男主角的关心。
2.配角的精致塑造
“一部成功的舞剧,除了要有简明清晰的结构、吸引观众的情节、精彩优美的舞段以及巧妙炫目的舞美之外,还必须塑造出丰满、生动、令人难忘、耐人寻味的人物形象。”舞剧开始出现的老板一出场的撩发动作以及全程的仰头动作,表现他对于自己身份的骄傲,契合其老板形象。后段市井生活中,编导也塑造了许多市民形象,有包租婆、理发师、裁缝店师徒俩、卖花的小姑娘和拉黄包车的车夫。其中,卖花的小姑娘和裁缝店学徒以一朵花展开两人之间的情愫。卖花的小姑娘多次将花送给学徒,其躲闪的动作表现出情窦初开的小姑娘面对心怡之人的羞涩。包租婆拿着苍蝇拍拍打租客、黄包车夫不停地擦着自己的车、理发师在客人身边来回查看、裁缝店老师傅责打小学徒,这些各异的形象共同构成一幅市井生活图。丰富的人物动作让画面更加真实,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战争时期上海真实的生活。
三、精细刻画的辅助方式
舞剧中除了动作情感和故事情节,一些辅助方式也能够使作品更加精致,让作品质感更上一层楼。辅助方式包括音响、舞美等。
1.灵活贴切的音乐融入
“借助音乐语言形象的帮助,能引发观者由抽象到具象的无限艺术联想,从而能更强烈地表现人物情感中最深层、最隐秘的情绪感受。”下半场中裁缝店的旗袍舞场景,编导挣脱了传统音乐的大轮廓,将中国风的舞蹈融入紧凑而带有紧张感的西班牙风格音乐中,灵活的转音突出角色的内心变化,完美地抒发出整段舞蹈的情绪。这种融合将东方女子的矜持克制与西方的热情奔放相结合,没有丝毫不和谐,反而激起观众的好奇心。“音乐声态符号为舞蹈体态律动提供时间的节奏样式,并以音乐艺术直撼心灵的音响形式揭示人的内在生命的内容,对舞蹈内容进行独特的阐释,或者说把具象形式的舞蹈体态符号所蕴含的生命情感意义以时间的、声态的、非具象的形式展现出来,达到声、灵、肉的统一。”最后李侠赴死的部分,音乐由慷慨激昂慢慢变得静默,慷慨激昂表现胜利即将到来,静默又是在为男主角李侠即将赴死默哀。吉他声的进入带来淡淡的忧伤,打造出一种抽离与定格的交错感。这部分留白为观众留下了想象空间,为观众之前积攒的情绪提供了一个宣泄口。
2.历史碰撞的舞美呈现
独特的灯光为舞剧塑造了强烈的谍战氛围,编导以特定的出光角度及质感渲染某个舞段,使灯光语汇更有针对性,画面节奏更有层次,可以避免因相似重复的舞台样式给观众带来干扰和审美疲劳。
布景上,由于该剧历史与谍战题材的属性,多媒体设计通篇采用凸显浓厚历史感的背景和庄重冷峻的色调,同时融入很多真实元素,如石库门、弄堂、报馆、裁缝店等极具年代质感的“上海味道”建筑形式。和以往的舞剧不同的是,《永不消逝的电波》采用可移动景片,加上多媒体投影,现实与虚拟转换,光影的不停变换如同一张张老照片呈现在观众面前。这种舞美效果让观众的感官体验更加丰富,同时又极具真实感。
服装上,女士有端庄优雅的海派旗袍,也有热情似火的小洋装;男士有沉稳儒雅的长衫,也有干练时尚的背带裤小马甲,服装上的碰撞对比更加反映了战争时期上海的现状。中西文化的碰撞融合,使舞蹈更加贴近历史。服装造型能清晰地表现人物形象,舞剧中人物造型很多,如一头的卷发器、手拿苍蝇拍的包租婆,身穿长褂、脖上挂皮尺的老裁缝等。
服装与道具的运用使人身临其境。一群身着旗袍与长衫的演员登场,从视觉上直观地向观众交代了舞剧发生的历史背景;身材妙曼、风韵十足的女舞者穿着旗袍跳舞,凸显一种复古感和中国传统之美。舞剧中出现的黄包车、电报机、旧报纸、老电梯等20世纪老上海的标志使观众产生了强烈的现场感和代入感。
四、结语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最惊艳之处在于创作人员对谍战题材的表现之精妙,通过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凄美爱情故事,展现那段峥嵘岁月中个人命运在历史洪荒裹挟下不断向前的场景,表现革命先烈的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以及对祖国的熱爱。舞剧运用独特的舞美与空间效果,诠释老上海的风貌,用音乐营造谍战氛围,采用多重叙事方式将观众情感引向高潮。英雄重归舞台,是后人对历史的怀念和尊重,新时期成长的一代即使没有经历战争的残酷,也能在其感染下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狄野.舞台美术叙事的新媒介探索[J].大众文艺,2016(2):206.
[2] 夏静.当代舞剧叙事中的“互文”与“对话”[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0(6):120-124.
[3] 韩春启.试论舞剧舞台美术的艺术特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3):76-84.
[4] 刘丽嘉.戏剧行动思维在叙事性舞蹈编创思维中的运用[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2):113-117.
[5] 汪子涵.论演员在舞剧人物形象塑造中的能动性[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1):50-55.
[6] 黄汉华.音乐符号与舞蹈符号的互渗互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4):28-36.
作 者: 张馨,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在读学生,研究方向:舞蹈编导。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