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悲剧的再解读与思考

2021-06-30 11:38谈清怡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雷雨矛盾人性

摘 要:《雷雨》的张力来源于其多元性解读。这不仅是一个反封建的階级故事,而且是一个将复仇、爱情、人性和命运杂糅在一起的大悲剧。本文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发现文字背后的人物的真相,探索人性的复杂,在对文本深层结构进行解读的同时,赋予人物悲悯的反思。

关键词:《雷雨》 矛盾 深层结构 人性 悲悯

《雷雨》是一部经久不衰的作品,缠绕进读者内心深处而无解。好的文学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将人性和生命中的矛盾凝聚在一个集中的环境,反映生命的扭结、拧巴,生活真相的残酷与无法挣脱的矛盾。《雷雨》正是这样一部作品,里面所有的人物都呈现出一种矛盾的状态。读完后,读者内心的感受亦如是。

一流作家的思想是相通的,曹禺作品中有一部分人物的形象与鲁迅笔下的人物惊人的相似。鲁四凤出场前的那段外貌描写,如“脸色红润”“整个身体很发育”“手很白很大”“举动很活泼”“大而有长睫毛的水灵灵的眼睛能够很灵敏地转动”“嘴旁显着一对笑涡”……分明是祥林嫂娘年轻时的模样,天真淳朴,还没有看清生活的残酷真相。周繁漪在被周萍拒绝后的独白,“我希望我今天变成火山的口,热烈烈地冒一次,什么我都烧个干净。那时我就再掉进冰川里,冻成死灰,一生只热热地烧一次,也就算够了”,又很有《死火》中蕴含的摧毁一切的力量。说完这段话后,繁漪“望着空空的前面,继而垂下头去”,这一动作所蕴含的虚无意境,与鲁迅所深陷的那种打破铁屋子之后也无路可走的困境暗暗相合。周冲向四凤描述那梦幻般的海上世界时说:“我们坐在船头,望着前面,前面就是我们的世界。”鲁迅的《过客》中有这么一句:“前面是什么?前面是坟。”周冲编织了一个个虚幻的梦,却眼睁睁地看着它们接连破碎。然而,鲁迅表达的是自己愿意扛起黑暗的闸门,让后来的人们获得光明。在《雷雨》中,旧时代的人们都还活着,活在对过去罪恶的忏悔和救赎中,然而年轻的一代人却无一例外地死去,甚至是由于父辈的罪过而无辜地遭到惩罚。这便是更深层次的悲哀了。

但应当注意,曹禺创作这篇作品时才二十出头,还是一个青年。他对于自己笔下的世界恐怕也无法完全理解,对于人性和命运之类的伟大命题也没有答案。在这一片黑暗之中,他也彷徨呐喊,于是,就有了周冲这个形象。曹禺自己曾说过,在整本书只有一个模糊的影像的时候,逗起兴趣的只有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而周冲和繁漪是最早想好的两个形象。繁漪我们可以理解,那么周冲呢?联系曹禺早期的生活背景,我大胆地猜测,周冲的原型其实是作者本人,周冲是站在作者的角度来看世界、认识世界的。周冲的天真和淳朴为黑暗带来一束希望,是乌云里的一道金边。那梦幻的白帆是通往光明的一线希望,虽然它破灭了,然而毕竟是希望。这在曹禺的其他三部著作中也有体现,并且越来越明显。周冲这个人物形象不是可有可无的,这一道光的存在,使人们不会完全失去希望,不会被闷热压得喘不过气。序幕和尾声的设置也说明了这一点,作者希望这部作品留在人们心中的是对于人性、选择和命运的思考与反思,而不是沉浸在激烈的情节之中无法自拔,因此就需要一个欣赏的距离和平和的心境。于是,作者把目光投向了宗教与儿童,在弥撒声和教堂的合唱曲中淡化了戏剧的冲突效果。

序幕和尾声是作者精心设计的,是必不可少的。这有助于救赎主题的突出,加深受众对于剧中人物普遍的同情和思考。序幕的时间是十年后,也就是1933年,这时距离《雷雨》的故事已经过去了十年。作者不仅给了读者观看的距离,还交代了书中其他人物的结局:周朴园的两个妻子先后疯了,儿子下落不明,鲁贵因酗酒而死去,周家的不义之财周公馆也卖给了教会医院。作者这样写显然是有深意的。在这个部分,基督教和耶稣承载了救赎,晚年的周朴园困在对往事的回忆和赎罪之中。应当说,作者是对书中的每个人物都给予了同情的。作者曾说:“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作者希望读者以对待诗歌的态度来阅读《雷雨》,因为诗歌是复杂多义的。

故事的主要情节大家已经非常熟悉,其时间线是这样的:1894年,周朴园(25岁)和侍萍(17岁)相爱;1895年,周萍出生;1896年,鲁大海出生三天后,侍萍被迫离开(除夕);1896年,周朴园迎娶有门第的小姐,周萍被送往乡下;1903年,周公馆从无锡迁往北方;1904年,侍萍(27岁)再嫁鲁贵(30岁),其间又嫁一次;1905年,四凤出生,周繁漪(17岁)进周公馆;1906年,繁漪生周冲;1921年,侍萍到济南学校当老妈,鲁贵(47岁)到周公馆做事,同年,周萍从乡下回来(26岁),和周繁漪(33岁)发生关系(周朴园在矿上);也是1921年,四凤(16岁)、鲁大海(25岁)到周公馆做事;1923年,周朴园回来,剧中事情发生;1933年,周繁漪发疯;1934年,侍萍疯。

可以注意到一个比较隐蔽的细节:在侍萍被赶走之后,周家迎娶的那位小姐在文本中仅一笔带过,从周朴园到仆人的脑海中没有任何关于她的记忆,可以说她的生命几乎是空白。一个优秀的作家绝不会随随便便地漏掉这一段,应当是另有深意。

为什么周朴园会忘掉这个人,这个名分上应该是他第一任太太的妻子?在他和周公馆所有人的口中,他的第一任妻子是侍萍!这说明侍萍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他们两人有很深的感情。这样就可以解释很多细节。正因为对侍萍念念不忘,所以周朴园才对取而代之的女人没有任何感情和记忆,这一直延伸到了后来又娶的繁漪身上,周朴园对她毫无温情可言。侍萍的离开对他的身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以至于天天吃斋,和妻子不和,便不禁怀念起侍萍的好来。

不仅如此,他们两人也不是抛弃与被抛弃、恨与被恨的关系。侍萍并不埋怨周朴园,而周朴园也并不是假仁慈。从时间上我们可以推断出他们并不是一朝之情,而是至少相恋了三年。在此期间,他们甚至公开同居,并且从关窗和家具布置等细节能够推断出周朴园是非常关爱梅侍萍的,并不把她看成是下人。那么,为什么侍萍会被赶出周家呢?表面上看,这是因为周朴园要迎娶一个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但是我们可以仔细想一下,在当时,娶妻前先娶妾是很常见的,如果侍萍做妾,那么就不会被赶出周家的门。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她不甘于做妾。于是,坚强与不屈在她隐忍退让的外表之下又显现出来。再者,当时周朴园也很年轻,他没有选择的权利,并非是他愿意赶走梅侍萍,这样说来,他也是一位牺牲者。

反叛封建伦理的侍萍最后穷苦一生,遵守、维护封建伦理和体面的周朴园也落得妻离子散。工人阶级的代表鲁大海罢工失败,而试图冲破牢笼的繁漪也疯了。这里面没有谁是成功者,他们自己并没有想要带来痛苦,反而都是向生的方向拼命挣扎。他们是凋零的花,却保持着向上的姿势,但是却越是挣扎陷得越深——周朴园粉饰真相,竭力维护家庭的尊严;繁漪试图留住周萍,以安慰自己被禁锢的处境;周萍设法逃脱繁漪,于是尽力抓住四凤寻找救赎;侍萍力图避开周公馆,以免悲剧重演;鲁贵攀住周公馆,以求继续吃喝玩乐。然而最后,他们却无一幸免地以悲剧告终。有人说繁漪是反封建反礼教的女性,我认为不是,因为在周冲要娶四凤的时候,她是以阶级差异为理由坚决反对的;又有人认为繁漪赶走四凤是因为吃醋心理,这又说不通,因为周冲娶四凤就可以解决问题,而繁漪并没有这样做。繁漪对周萍的需求只是一种感情的补偿,她要寻找在周朴园身上无法得到的爱情,可以说她是自私的。但是,曹禺绝不会让任何一个人物扁平化,在最后真相大白时,她悔恨地說:“我万想不到是——是这样。”这又体现了她人性中的善良、懊悔。

《雷雨》的复杂性是说不尽的,它包含了对理智、道德、人性的拷问和反思。正是这样复杂的内涵,唤起了人们心中的悲悯与同情、救赎与反思,使其成为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杰作。

参考文献:

[1] 曹禺.雷雨[M].四川:巴蜀书社,2014.

[2] 曹禺.《雷雨》序[A].//雷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3] 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 温儒敏,赵祖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 孔庆东.从《雷雨》的演出史看《雷雨》[D].北京大学,1991.

[6] 邹红.“家”的梦魇——曹禺戏剧创作的心理分析[J].文学评论,1991(3):97-110.

[7] 邹红.“诗样的情怀”——试论曹禺剧作内涵的多解性[J].文学评论,1998(3):108-115.

[8] 宋剑华.基督精神与曹禺戏剧的原罪意识[J].文学评论,2000(3):123-133.

[9] 刘勇,李春雨.曹禺研究述评[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3):181-204.

[10] 王晓华.曹禺戏剧的深层结构[J].艺术百家,1997(1):60-71+73.

作 者: 谈清怡,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本科生。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猜你喜欢
雷雨矛盾人性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雷雨天
逼近人性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雷雨
雷雨
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