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贤浩,吕西萍
(武昌理工学院,湖北 武汉 430223)
新文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文科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积极探索。新文科建设重在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文科人才培养质量。在此背景下,武昌理工学院抢抓政策机遇,对标教育部关于新文科建设的要求,对该校法学专业所形成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的法学人才“三维”培养模式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
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其建设的目的,使文科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1]新文科建设的理念主要突出表现为三个“新”。
新文科更加强调实践问题导向。知识的生产和创新源于实践。新文科建设要面向中国在治国理政、经济建设以及生态文明等领域的创新实践,结合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以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进行有效解决。并在总结中国经验、阐释中国理念和贡献中国智慧的基础上,引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创新发展。
新文科更加强调跨学科融合,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文科建设在注重传统文科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人文社会科学新兴研究领域和跨学科研究。多学科交叉和跨学科融合,不仅打破了近代学科划分形成的学术结构壁垒,既有利于填补单一学科微观研究领域的空白,又有利于释放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活力,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更高和更深层次上的重组,在整体上推动知识创新。
新文科更加强调实践培养人才。过去的人文社会科学基本是通过学科的知识体系培养人才,所培养的人才不仅不了解鲜活的社会实践,而且无法在生动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和创新理论。新文科的人才培养应以社会实践为核心,将社会实践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并运用理论解释指导实践。
武昌理工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全面实施成功素质教育,以培养专业素质扎实、通适素质过硬和创新创业素质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形成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的“三维”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三维”人才培养模式
武昌理工学院法学学科办学历史较为悠久,1997年招收自考法学本科专业,2002年招收全日制法学本科专业,在2003-2007年期间,法学专业每年招收600-800人,一度成为学校最热门专业。2008-2014年期间,随着全国法学专业招生规模的萎缩,该校招生也呈下滑趋势。自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以来,尤其近三年来,法学专业招生又呈现火爆之势,每年第一志愿报考率达到200%。
为准确掌握法学人才“三维”培养模式在新文科建设中面临的挑战,该校文法与外语学院通过毕业生调查表、用人单位调查表、校内教师调查表以及校外专家调查表等调查问卷的方式,通过QQ群、微信群和手机短信等形式进行发放,并邀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雷兴虎、湖北省法学会律师法研究法会长汪少鹏等知名专家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通过腾讯会议形式进行研讨,倾听业内专家、用人单位、毕业生和有关人士的意见与建议。
法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司法实践是法学理论的“源头”和“活水”。[2]法学理论是司法实践的指南,并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现阶段,在司法实践中出现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事故致人损害案件和人工智能机器人民事法律责任等新型案件,对武昌理工学院的法学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按照武昌理工学院《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8版),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模拟审判(16学时,1学分)、证据收集(1周,1学分)、专业实习(6周,6学分)、毕业实习(12周,12学分)以及毕业综合训练(10周,10学分。)执行过程中,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校内实训,如模拟审判,学校建有法学实验室和模拟法庭。学校为法学实验室购买了法学模拟教学软件,但由于不是VR软件,学生对此情趣不高,兴致不浓,仅通过软件了解审判流程而已。学校虽建有模拟法庭,但实际利用率不高,每学年举办模拟法庭不超过5次,每次模拟审判活动,参与学生人数不及班级学生人数的半数。
另一类是校外实习,如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对此学校和学院领导高度重视,积极与武汉市各级法院、检察院和湖北多能律师事务所等多家律所签约挂牌,由于组织管理工作未落实到位,每年去实习基地实习的学生为数不多,致使法学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融合度不够 。
武昌理工学院是理工类院校,面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科技革命,理工类学科发展势头更为强劲。同时新科技革命所引起的产业变革,也为法律+科技的融合提供了条件,[3]然而,法学学科并未依托理工学科优势,形成交叉融合之势。
武昌理工学院《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8版),关于法学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是严格按照《法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采取“10+X”分类设置模式。“10”指法学专业学生必须完成的10门专业必修课,包括: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律史、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国际法和法律职业伦理。“X” 指各院校根据办学特色开设的其他专业必修课。武昌理工学院开设了经济法、知识产权法、商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以及证据法专业必修课。但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仍然是法学类课程,未设置与法学专业知识相关的人文类和科技类课程。
武昌理工学院将新文科建设作为学校的头等大事。该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球新科技革命和新经济发展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思维模式。以集成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和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并以课程体系创新为抓手,依托理工优势,推动法学人才“三维”培养模式迭代升级。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理性思考与周密设计,具有导向价值、标识价值和激励价值。[4]人才培养目标是大学本科教育的工作方针。武昌理工学院严格按照《法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该校法学人才“三维”培养模式,精准定位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法学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实际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熟练掌握法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够在立法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监察机关、行政机关、仲裁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从事专门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法治人才。
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国务院于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该《规划》指出:开展跨学科探索性研究。推动人工智能与神经科学、认知科学、量子科学、心理学、数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基础学科的交叉融合。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重点培养掌握“人工智能+法律”的横向复合型人才。
为引导高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进一步提升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需求的能力,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该《计划》指出:完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体系。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
武昌理工学院法学学科拥有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教学与科研并重以及理论与实务并举的优秀师资力量,培育和凝聚了较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同时该专业非常重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先后与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等10余家司法部门与律所签署了实践教学共建协议,建立了稳固的实践教学基地。
该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是该校重点建设的学科。学科由我国著名的智能机器人专家、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原主任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博士生导师黄心汉教授担任学科带头人。同时,该学科拥有世界一流人工智能企业科大讯飞公司合作共建,拥有知名教授和名校毕业的硕博士组成的一流师资队伍、具有“人工智能综合实验实训中心”等一系列一流企业实习实训。2017年,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2019年获批湖北省一流专业。
基于上述背景,武昌理工学院法学教育对标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应对和主动作为,打破学科壁垒、院系藩篱,[5]汇聚法学学科与人工智能学科的师资力量,设立智能法学试验班,以应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发展对法律制度的挑战。
1.创新《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体系
武昌理工学院严格按照《法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根据法学人才“三维”培养模式,《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0版)课程体系框架包括通识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通识课程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英语课程组、体育课程组等必修课程;国粹概论、语文基础训练、科技类课程组等选修课程。在科技类课程组选修课程中,要求法学学生积极选修法律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安全技术、科技证据和社会科学大数据分析等课程,以增强法学学生的科技知识。
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自修课程。按照《法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设置法学专业16门必修课程,加大了对选修课程的创新力度,除开设法律逻辑学与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法学选修课程外,还开设了律师业务计算机编程、法律大数据提取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和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伦理等课程,以实现法学课程与人工智能课程的交叉融合。还增设中国法律思想史、西方法律思想史和罗马法等自修课程,以增强法学学生的人文素质。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包括创新思维训练、创业基础和成功素质教育等课程。通过开设创新创业特色课程、开展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小组活动、开展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指导和服务、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以及举办成功素质展示节和大学生创新成果拍卖会,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创新创业兴趣以及能力和意志的培养。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双创”教育和训练,使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强。
2.形成重基础与强交叉的开放协同课程体系
武昌理工学院文法与外语学院秉持开放协同理念,通过“一流学科、一流专业”等一系列重大教学改革,通过资源整合和课程改革,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完成了结构性调整。课程体系包括:大一阶段的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律史、民法总论、刑法总论等),大二阶段的专业核心课程(刑法分论、物权法、债权法、刑事诉讼法等)+实践基础课程(专业实习),高年级阶段的专业核心课程(商法、国际经济法等)和专业选修课程,特别是特色选修课(律师业务计算机编程、法律大数据提取技术等)与自修课程(如法律谈判等)+实践强化课程(模拟审判、证据收集、毕业实习、毕业综合训练等),着力培养高质量和复合型法治人才。
习总书记在2017年5月3日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要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加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实际工作者之间的交流。”法学专业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做好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同时,深入了解法律实际工作,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用正能量鼓舞激励学生。武昌理工学院积极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通过校内外资源整合,搭建产教融合育人平台,建立健全法学教师与实务部门专家双向交流机制,实现法学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深度融合。[6]校内交叉融合平台,突破学科壁垒,使法学学科与人工智能学科实现交叉互融,不仅师资力量共享,而且法学学生可以深入一流人工智能企业,到科大讯飞公司进行实习实训。建设人工智能综合实验实训中心与法学试验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全面启动青年教师挂职锻炼计划,构建法学教师与实务部门专家双向交流机制。另一方面,校外协调育人平台,重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先后与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武汉市人民检察院、武汉市江夏区人民法院、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法院、武汉市东湖高新开发区人民法院、湖北大悟县人民检察院、湖北多能律师事务所、湖北金楚律师事务所以及湖北今天律师事务所签署了实践教学共建协议,建立了稳固的实践教学基地,确保法学学生的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全部深入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学院法学教师到实践教学基地,为其举办法学前沿知识的讲座。聘请实践教学基地法官、检察院和律师深入学校,走进课堂,与法学教师同上一堂课,为法学学生做专业讲座。聘请他们担任法学学生的职业导航师,为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