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嘉扬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在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创业就业、培育经济新动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从我国实践来看,小微企业贡献了全国大约50%的税收、60%的GDP、70%的专利发明权、80%的就业。然而,在小微企业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问题,其中“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繁”问题最为突出,长期以来未得到有效解决。2018年,随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和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进一步加剧,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多部委发布《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的通知》,为改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提供政策支持。虽然政府高度重视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但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敢贷、能贷、愿贷”的动力机制仍然不健全。
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同时加大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成为金融机构的使命。商业银行是我国现代金融机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商业银行主要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各类银行提供的普惠型商业银行贷款情况如图1所示。由图可见,从2019年到2020年,各类金融机构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量呈增长趋势,同时农村金融机构与大型商业银行发挥的作用较大。
图1 2019年~2020年各类银行提供的普惠型商业银行贷款情况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传统的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存在运营成本高、规模化难度高、风险不可控制等问题。商业银行如果传统运用信贷技术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难以同时实现成本(可持续)、规模(发展)和风险(可控)三个目标的最优化,即小微信贷不可能三角。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繁”这个世界性难题长期未得到有效解决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信贷技术无法破解这个“不可能三角”。《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中指出要“运用现代金融科技等手段,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可得性”。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商业银行加快数字化转型、突破“不可能三角”、纾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提供有力支撑。在新的发展格局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商业银行应该如何主动顺应数字技术发展趋势,在传统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收益不均衡和信息不对称的现实问题中,探索出一条大数据环境下小微企业信贷产品创新的可行路径,成为题中之义和必解命题。
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具有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短、小、频、急”,与传统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模式并不匹配。传统商业银行信贷模式往往要求小微企业提供抵押品,并以此作为确定贷款金额与贷款利率的重要依据;而“规模小、轻资产、抗风险和议价能力弱”的小微企业通常缺乏抵押品,较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而基于大数据的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模式不仅能够较好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而且可以有效降低商业银行的贷款成本。在大数据环境下,商业银行运用模型预测小微企业的发展前景、未来还款能力和违约的可能性,同时能够多维度精准掌握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具体运作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大数据的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运作流程
商业银行利用自身积累的历史交易或外部第三方提供的数据,通过大数据技术构建信用评级模型,计算违约概率与贷款损失可能性,并综合行业上下游企业提供信息为客户进行评级、确定授信额度。贷款投放后,商业银行收集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环节信息(原材料采购、产品营销及货款回流等),保证贷款用途的真实性。如果在贷后监管过程中发现小微企业挪用贷款资金则启动提前预警系统,依照合同提前收回贷款资金,或在后续贷款中调整额度、提高违约成本,从而及时防范小微企业信贷风险。
从商业银行的具体实践来看,推动小微企业信贷产品创新,既是贯彻落实政府部门关于深化小微金融服务的部署要求,也是银行自身特色化经营和差异化发展的重点方向。近年来,随着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专门针对小微企业推出独具特色的大数据信贷产品(见表1)。
表1 部分基于大数据的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产品
与传统信贷产品相比较,小微企业大数据信贷产品具有成本低、效率高、风险低等优势,解决“不可能三角”问题,同时还能实现精准营销。首先,商业银行能够运用大数据分析小微企业历史经营情况,掌握小微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同时在贷前调查和贷后分析上获得企业实时信息,从而减少银行信贷成本和后续维护成本;其次,商业银行通过大数据平台,能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在线申请、在线审批、在线风险预警,融资方便快捷、程序简化,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解决了传统信贷模式效率低和融资繁问题;再次,商业银行在大数据平台上可以获得较高真实性的企业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信用评级、风险评估,能够得出低风险、可靠的结果,有效降低信用风险;最后,商业银行通过大数据对小微企业需求进行提前预测,挖掘潜在客户并匹配相应的信贷产品,同时进行贷后追踪,获悉小微企业对信贷产品的适用性,从而实现精准营销,提高小微企业客户的满意度。
当前银行体系与政府部门之间还牌孤立封闭状态,两个系统所掌握的大量小微企业基础数据没有实现互联互通,存在“信息孤岛”和“数据囚笼”现象。大部分商业银行获取小微企业数据的渠道比较单一,数据结构也不够丰富。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数据来源主要来源于行内存量客户信息、互联网合作平台或政府公开信息,而其他例如企业水电费、产品销售、在他行的账户开立与资金变动等信息却难以获取。同时,这些数据的准确性也很难得到保证。而数据的不完整、不丰富和不准确都会影响到商业银行大数据风控模型的科学性,导致小微企业客户画像的失真,商业银行也因此难以实现精准营销。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开始逐渐从“二八定律”①转向“长尾效应”。但相对于新型互联网金融发展,商业银行的小微信贷产品起步比较晚,创新也较为缓慢。目前商业银行所推出的小微企业信贷产品,仍有较强的人工操作特点,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只是牌辅助阶段,其作用与交能未能充分得到应用与发挥,传统小微信贷产品所存在的问题也未能真正解决。因此,现阶段商业银行许多大数据信贷产品,只是传统模式的改良版,与小微企业个性化、多样化、便捷化的融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无法适应小微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要求,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基于大数据的小微企业信贷产品创新是商业银行的一场金融技术革命。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企业较早涉足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掌握了大量数据资源。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相比,商业银行在数据场景、客户活跃度、业务拓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中小商业银行在技术应用、数据整合、客户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不足,因此在大数据小微企业信贷市场上的竞争性不强。此外,国内商业银行对于大数据技术在小微企业信贷领域的应用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而当前既掌握大数据收集、系统模型构建,又熟悉银行信贷业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较为匮乏,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大数据小微企业信贷产品的创新与开发。
总体而言,涉及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大数据信息主要有金融系统信息、政府部门信息、小微企业经营活动信息和非银行融资信息四种类型。为了打破信息孤岛与数据壁垒,需要在依法保护数据隐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商业银行、政府部门、小微企业和第三方机构等多方合力,实现大数据信息的共享共用。第一,小微企业需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并健全财务制度,保障信息的真实有效,提升信息的透明度与可信度;第二,完善优化小微企业征信体系,并积极应用第三方机构数据信息,充分挖掘小微企业的经营现状与信用行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第三,运用大数据技术,由政府部门牵头,构建公开、统一的小微企业信息共享系统,实现工商、税务、社保、海关、司法、房管、电力、水力、环保等数据信息方的汇集与共享开放,全面归集能全面反映小微企业经营、财务和信用状况等外围信息;第四,商业银行要强化数据体系建设,加强大数据整合,搭建数据分析平台,提升大数据应用能力和小微信贷业务价值。
商业银行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新一代数字技术手段,提高大数据应用的战略地位,加快数字化转型,降低服务小微企业的门槛与成本,提升小微企业信贷运行效率,建立大数据风险控制体系推动基于大数据的小微企业信贷产品创新。第一,基于银行内部与外部数据,运用大数据技术对贷后风险进行监测,实现系统自动化风险识别和预警,提前发现风险苗头并提早处置,减少贷款坏账损失,降低小微企业贷款管理成本,强化大数据小微企业信贷模式的的可持续性;增加线上贷款模式商业可持续性;第二,要运用大数据技术进一步简化小微企业信贷流程,提高小微企业信贷审批的时效性,加强线上小微信贷模式的实质性创新,不能以“旧瓶装新酒”;第三,以“银行+数据+场景+技术”为核心,加强大数据精细化管理,从经验依赖转向数据驱动,打造“场景→数据→模型”的大数据小微企业信贷生态链,制定差异化小微企业信贷产品。
获取长尾信贷市场、加强数字化转型是商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商业银行要推动银行经营模式、发展战略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必须认识到人才兴行的重要性,推进“大数据+金融”复合型团队建设。一方面,通过人才引进或与高企合作联合培养的方式,建设“大数据+金融”复合型专业化人才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岗位技能锻炼、轮岗制度和人才交流,加强银行员工在金融业务岗位和大数据技术岗位的全方位锻炼,培养数据应运、金融知识、系统建模和实践能力等复合型技能,从而打造专业化、职能化的“大数据+金融”人才团队。
注释:
① 长期以来,“二八定律”被银行作为金融决策的重要依据,80%的银行利润来自20%的重要客户,其余20%的利润则来自80%的普通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