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丹妮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2046)
当代服装设计除了考虑实用性和舒适性的要求外,还要满足受众艺术化服装设计作品的个性化需求,除了服装的款式、色彩,从面料的制作工艺、肌理表现上看,面料质感的多样性设计也可满足人们日新月异的个性化审美。其中,编织工艺手法在当代服装设计中尤其具有艺术表现力。在当代服装艺术设计中,别具一格的编织面料改造工艺作为重要且具有一定创新性的表达手法,为服装设计作品整体效果的丰富度及创造性锦上添花。编织工艺的发展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随着社会的进步及艺术设计的多元化发展,编织工艺也在不断地进行改良,从不同的材料、编织手法和设计延展方向来实现不同的艺术效果,并与设计主题紧密结合。
在当代服装艺术设计中,编织工艺本身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艺术内涵,再加上丰富的材料组合,从而在服装作品的表面打造出凹凸变化的立体型肌理。除编织手法与技艺的成熟外,编织技法所能运用到的材料更是丰富[1]。
早期的编织材料主要集中于自然界的植物茎脉,用藤类植物、麻类植物来编织器物及纺织品,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其著作《齐民要术·种槐楸梓柳梧柞》中写道:“至秋,任为簸箕。”[2]书中记述的“簸箕”就是用藤条和干燥的柳条编织而成。在《易经·系辞》中记载,旧石器时期人类已使用植物韧皮编织成网罟(网状兜物),内盛石球,可在石球抛出后击伤动物。在西安半坡、庙底沟和三里桥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器上也发现了“十”字纹、“人”字纹的纹样,经研究发现是由蔑席印模上去的,并在一些陶钵的底部发现粘附有蔑席的残竹片。
《纤维装饰艺术设计》一书中提到:“艺术家运用形式美法则将这些创作材料进行刻意的‘夸张’‘加工’‘扭曲’‘变形’‘添加’‘分解’等,使它以一种全新的状态展示出来,让观者耳目一新、过目不忘。”[3]随新兴科技时代的到来,设计者意识到服装制作材料的多样性,进行了大量的设计实践。一方面,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对于环保越来越重视,天然材质仍是服装设计师们的首选,天然材质除却其色泽柔和、穿着舒适和材料质朴等天然的品质外,丢弃后的可降解性是其受到推崇的最主要因素,尤其是随纺纱技艺的发展,人们对服装舒适性的要求增高,棉线、羊毛线等天然材质成为编织工艺主要使用材料,使得服装具有良好的弹性、透气性与柔软性;另一方面,人们对事物的包容性更强,越发彰显个性化的一面。人们在发展物我关系的过程中认识到自然与本真的平衡关系,也意识到当下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一些可以“再利用”“再设计”的材料融入当代服装设计的编织工艺,形成强烈的艺术感。
当代设计的艺术审美让服装设计作品增添艺术性,更多的材料尤其是蕴含科技价值的跨界材料使得带有编织工艺的服装设计作品更具有艺术价值。例如王雷先生的艺术作品《文明》系列以英汉辞海搓线并结合编织技术(如图1 所示),依托“丝绸之路”的文化背景,借用纸元素和文字,表现出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东西方合作。在丝路文化的发展中,中国造纸术传到欧洲并发挥了巨大作用,沿途各国既有经济的合作,也有文化的交流,从而使得各国人民之间有了互助与双赢的机会,增加设计作品的观赏性与艺术性,从侧面反映出当下社会文化与发展趋势。
在当代艺术风格的影响下,人们除关注物质世界的丰富度,也关注内心的情感以及精神上的富足。编织工艺的材料选择和美化手法在贯彻现实美的同时,也在注意艺术美,让人们既享受外在的信息便利,又要享有内在的自我空间,掌握内在与外在的平衡关系,并逐渐形成一种关于美的哲学。因此,在选材方面,设计师们注重外在与内在美的结合,从而设计出让人眼前一亮并与众不同的服装设计作品。
时代与科技发展促进了当代服装设计作品产生从实用性、舒适性到艺术性、个性化的转变,设计师们在制作并完成一件“艺术品”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从人们习惯依靠的自然学科力量转向人文学科的哲学力量。更多的设计作品开始关注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以及个人生活的真情实感,进而使这些作品与大众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设计者在结合人们心态上的变化后,演绎出不同风格的服装设计作品,展现出不同的设计理念与情感。近年大火的工装风引导服装设计中户外时尚的设计风向,多功能口袋的设计很好地诠释了户外生存的设计理念,从钢笔、手机、钱包到水杯、食器等都可随身携带,同时服装与科技跨界融合,编织工艺得以采用愈加结实牢固的材料,更好地满足人们户外活动的生活需求,更能兼顾审美价值、创造性与实用性。
人们更加注重环境与材料的可持续发展,出现更多的环保理念和新型材料,再造理念和再生理念给众多设计师以设计灵感。对旧物进行改造升级是其中之一,早在2011 年由中国设计师张娜成立的再造衣银行的旧物改造计划又重回人们的视野,在提出“拒绝浪费,循环使用,时尚重生”的设计理念号召下,设计者用“再设计”的视角重新审视设计作品,以设计的力量去改造和“再生”,将面料裁成条状重新进行编织,借用不同色彩的搭配,赋予旧物新的生命,创造出适时的全新作品。
约翰内斯·伊顿说:“色彩就是生命,因为一个没有色彩的世界,在我们看来就像死的一般。”[4]色彩对于当代服装设计主题的表现力非常强。编织工艺与流行色彩搭配,在服装设计作品的主色调的统一下,通过细节的线条、块面的编织变化,使各种色彩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形成丰富且协调的统一美感。在色彩搭配上既有明度与纯度的统一,又形成了一定对比,产生主次分明的效果,使得作品彰显出冷与暖、丰富与单一、动与静、多与少的鲜明对比,从而让服装色彩带给人明亮融合、清新自然的感觉,将自由自在的生活精神与艺术性、灵活性相结合,强调色彩给人们带来观感上的轻松与活力。
编织工艺在当代服装设计中的艺术表现是工艺技术与文化艺术的相互作用,是当代服装设计作品实用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时代变迁促进了编织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从传统的民间工艺制品到当代艺术品,编织工艺可以借助材料的多样性,进行设计作品在传统与科技之间相互演绎,并利用自身与生俱来的艺术魅力,完成并实现从实用性到艺术性的转变,并为当代服装设计作品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灵感和无限的创意可能。
编织工艺将设计者设计作品的主题与巧思进行了完美的表现与展示。当下人们在物质世界足够宽裕的情况下,也更加注重内心精神世界的富足,在周遭世界与自我意识的内外相互作用下,平衡意识形态与物质精神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哲学,对于当代服装设计作品观念性、主题性的表达与发散,设计师借用编织工艺的多种编织手法和多样的设计材料展现出编织工艺的更多可能性,在当代服装设计作品中既注重作品的“外在美”,也留意于“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结合。在多种技艺手法的表现下,让更多的人在当代服装设计中发现美、看见美的同时,了解设计者的精神世界所传达出的美好愿景,同时与设计者在设计作品中产生对于设计作品艺术美的认知与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