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振盛
随着教育机制的革新,逐渐从“思政课程”转化为了“课程思政”,要求在每个课程中都要渗透思政理念,既要教给学生知识,也要培养学生优秀的三观和人格,这对于体育教学来说也是一样的,高校体育课程不仅要教给学生体育知识,锻炼学生提升体育技能,更要培养学生优秀的心理素质,塑造学生健康的道德、价值观念。本文从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以及具体的融合途径两方面展开分析。
随着教育机制的革新,教育越来越归本溯源,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思想教育越来越重视,而高校体育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课程,和思政教育有很好的切入点,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必将促使学生健康发展,为社会培育出更有益的人才。
1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合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来看“课程思政”,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入,逐渐从“思政课程”转变成了“课程思政”,要求在教育每个课程中都要体现思政教育,这既是新时代的国家号召,也是拓宽教育广度和深度,切实为学生负责的体现。
其次来看“体育课程”,体育课程本身就具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在身体方面的锻炼自不用说,在心理层面能够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抗压能力、坚持能力、调整精神的能力、打破舒适区等,培养学生良好的三观和人格,意义重大,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有不错的契合点,广大体育教师要看到这一点,积极调整改革,让高校体育课程成为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
2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合思政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2.1 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优化体育教法
教师作为体育教学中的关键人物,往往起着主导作用,教师需要足够优秀,才能培育出更优异的学生,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1)提升重视程度:体育教师要正视思政教育,明白“课程思政”的内涵,将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当成一件大事要事去办。
(2)优化教法:体育教师深入研究体育教学,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制定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实践,在体育教学中逐渐从知识、情感、思想等多方面入手开展思政教育,开展问题导学、矛盾激趣、实践教学、以赛代练、活动教学等,创造最优秀的教法教案。
(3)以身作则:以身作则提倡言传和身教相结合,首先,言传是思政教育中最为常见的,教师在学生困惑的时候给学生指明方向,教师在学生想要放弃的时候鼓励学生继续前行,教师在学生步入歧途的时候及时劝导,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加强思政教育;其次,身教相比于言传是隐形的,是潜移默化的,教师以自身的优良思想和德行来影响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充实自我,提升思政素质。
2.2 加强互动,加强实践
在体育课程教学时,先给学生讲解、分析体育项目中蕴含的人文素养,带领学生认识并了解这些人文素养,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用以提升自我,教师与学生之间加强互动,潜移默化渗透,逐渐熏陶和升华学生的思政素养。
另外,也需要用实践行动来验证,例如在射艺教学中,学生上场前要先启弓敬礼,射完后要对建箭靶鞠躬,同学之间相互敬礼还礼,例如在跆拳道比赛中,在演示前或竞技前,相互鞠躬致礼,通过实践,通过“言”与“行”的有效结合,来让学生真实感受体育项目中蕴含的思政精神,提升自我。
2.3 引入体育现象加强探讨,加强价值观培养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实践教学较多,理论教学较少,而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却需要一定的理论教学,让学生去思考、去辩论,将有利于学生对某一件事看得更加透彻,提升自身思政素养,因此,教师将体育行业内的现象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加以探讨,注意要尊重学生不同的见解,例如将“刘翔带病参赛,对体育生涯造成的影响”,例如“孙杨用药违规事件”,例如“NBA干扰中国主权的言语致使NBA停播”等,让学生在讨论中逐渐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
2.4 用豐富而多元的活动促进思政教育
用丰富而多元的体育教学活动,对于提升学生心理素养,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抗压能力、坚持能力、调整精神的能力等,而可以开展的体育活动非常多,比如“接力赛”、“信任背摔”、“叠罗汉”、“攀岩”等素质拓展活动,除此之外还有“背人借力”、“越障碍跑”、“听数速跑”、“身份牌游戏”、“拔河”等,教师在其中不断渗透思政教育,鼓励或引导学生完成活动。
2.5 以赛代练
尽可能用比赛的形式来代替训练,对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面对竞争不再恐惧,对竞技有更加清晰的认知,不再有思想包袱,这样养成的学生,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会镇定许多,能更有效地去解决问题,去竞争,去努力。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思政课程”转变为“课程思政”,要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政意识,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上文分析了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以及五点融合的途径与方法,希望能有所作用。
(作者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