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
摘 要:为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水平,巩固农村公路建设成果,完善管理机制,建强管理机构,落实管理职责,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养护好、运营好,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保障安全畅通,更有效的服务群众生活、服务基层经济建设,为群众出行创造便捷、安全、舒适的农村交通环境,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
关键词:农村公路;养护;管理
随着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出台,乡村振兴是“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是服务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途径,也是构建美丽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由于国家大力支持,新建成农村公路成倍增长;以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为例,截止2020年末,全县养护里程10 969公里(含组组通硬化路5 293公里),是2011年的2.6倍,公路密度为97.5公里/百平方公里(不含组组通硬化路),新增省道260公里、县道1 093公里、乡道1 513公里、村道2 811公里、“组组通”硬化路5 293公里,其中,一级公路25公里,二级公路106公里,三级公路377公路,四级公路5 168公里,双车道以上公路1 484公里,单车道4 191公里,41个乡镇(街道)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80%,实现了“对外连接畅通、出入县城便捷、乡镇之间循环、服务产业发展”的目标。仅仅一个县就有如此庞大的农村公路路网,意味着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是当下农村发展的重头戏。
1 目前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1)农村公路的管理机制、管理职责不健全。近年来,农村公路管养里程成倍增加,在贵州山区地区切割深,且农村公路分布广泛;然而农村公路管理机构人员编制不变,专业技术人员不增加,农村公路目前一直沿用农村公路管理机构一家管养的传统模式,造成一人管养成百上千公里农村公路的情形,无多方考核手段。
(2)农村公路管养里程较长,路况参差不齐,管养经费投入不足,养护设备不齐,养护技术更新不能满足现实要求。在过去的“十二五”及“十三五”期间,农村公路在建设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县、乡、村、组道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但农村公路养护方面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养护资金拨付和工程进度不一致,导致养护人员工资不能按时拨付,严重影响养护人员积极性、稳定性。二是农村公路总里程长,原来的县道、乡道、村道建设标准低、抗灾能力弱、养护难度大,每年的水毁修复资金较大,小修保养资金不足。三是由于农村面积大,养护基础薄弱,养护机械设备严重不足,人员技术较弱,养护现代化水平低,无法满足日常养护实际需求。
(3)基层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在农村公路路产路权的维护上处于弱势阶段。随着国家的繁荣昌盛,群众生活越来越富裕,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公路路产路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群众在农村公路红线控制区内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电力部门、通讯企业、水利部门未经许可随意在农村公路用地范围埋设电杆及通讯杆,私自破坏公路埋设水管,不但给公路安全、畅通带来隐患,也影响以后公路进一步改造,并且对沿线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国省干线在施工或执法严格,许多超限、超载运输车辆大量绕行农村公路,由于农村公路设计荷载底、结构层薄,导致农村公路路面结构破坏,极大地缩短了农村公路的使用寿命,加大了养护难度。
2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的完善
(1)创新养护生产模式。一是为深入推进劳动创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整合当地农村资源,齐抓共管,当地政府组织成立“美丽乡村保洁队”,由村两委党组织承办的村社一体养护合作社按村域面积的大小聘用本村内有就业愿望和劳动力的已脱贫户、监测户、边缘户進行统筹,负责对本村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工作。保障农村公路路面干净、边沟排水通畅;每月上路清扫路面和疏通排水不少于四次,农村公路的养护工程由路长收集上报,由交通主管部门纳入养护计划,并争取各级政府补助资金解决。通过依托基层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负责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工作,积极引导直接受益的农民群众参与本村公路的维护管养,既解决了农村公路管护难的问题,又拓宽了群众的就业渠道,以增加就业助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2)明确农村公路责任主体、落实各部门权力及任务分工。上级地方政府负责统筹当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上级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制定管养计划,地方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负责落实当地农村公路管养计划。严格执行合同制,采用群众养+专业养相结合的方式,做好当地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1)每年编制农村公路养护工程计划。由当地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构根据当地农村公路规划与路况,结合资金筹集情况,年初拟定农村公路养护工程建设计划,基本确定年度养护规模,报经当地人民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审查核定后,下达养护计划,由当地农村公路养护主管部门负责日常工作任务执行。2)明确相关职责。实行“责任以县级政府为主体、投入以公共财政为主体、养护以市场为主体、落实和监督以交通部门为主体、日常养护以乡镇为主体”的工作机制。由县人民政府组织成立公益岗位,负责对本村辖区内的村、组道的日常养护工作,每月全程清扫四次以上,组织小坍方清理,确保路面整洁,涵洞、边沟畅通;及时擦洗公路标志、标牌,确保整洁、明了;加强日常巡查,发现有影响安全的险情或隐患,需立即采取警戒措施、设置相应警戒标志,消除隐患。
(3)建立稳定的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管理资金的来源渠道。一是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应由当地人民政府统筹,视当地财力情况和管养里程进行适时调整。二是向上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申请补助资金。三是由管养部门采取“一事一议”以投工投劳、以奖代补、吸收社会捐款或支援设备材料等筹资方式节省日常养护经费。养护管理经费实行分级负责、分级筹措、分级补助办法解决。
(4)加强农村公路路产路权的管理。当地农村公路管理机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农村公路路政管理条例》,对当地农村公路实施路产路权管理。一是要加大农村公路红线控制区内“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等路产路权行为的治理;二是加强与电力、通讯、水利等部门的对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三是加强公路沿线砂石料场整治,搭接道附近必须由砂石料场明确专人每天进行清扫,运输过程要实行全封闭运输,严防砂石遗漏。为全面做好路政工作,乡镇、村、组应积极支持,配合农村公路路政执法工作,协助抓好执法管理。
3 结论
总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需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多方筹集资金,推行市场化养护+群众养护为主,积极探索公开招标吸引专业化队伍、企业、群众认养模式开展农村公路养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