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青年教师谈语文教学(一)

2021-06-29 12:15王传贤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顺势学法语句

王传贤

作者的话:青年,总是充满朝气、蓬勃昂扬的。我至今还怀念自己初为人师的那段时光,激情四射,精力无穷。可是,总难免碰壁摔跟头。那时,有老教师看着指点一两句,就会少走很多弯路。要是有明师指引着,就感觉自己进步飞快!如今,身边的青年教师越来越多,总想着要像当年我的老师们那样,把自己的经验,成功的、失败的,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讲给青年教师们听。希冀着可以帮助他们走得踏实些,更快些!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组文字。

前不久,一位青年教师找我聊课。反思自己教学《桂花雨》时,他说到上课时的不愉快,仍觉得耿耿于怀。具体情形大概是这样的,课堂上这位教师让学生找一找文章写了作者哪些快乐的回忆,几个学生在下边窃窃私语,不时发出笑声。原因是这几个学生把摇花乐这部分的语句进行了改编,变成了“摇啊摇,头发就像下雨一样落下来……”了解到这个情况,这位青年教师便扳了脸,原本愉悦的课堂氛围顿时变得尴尬起来。这节课也因为这个插曲而没有完成预期的目标。

教学是面对人的,尤其是小学生,思维活泼跳跃,课堂上经常会遇到各种突然发生的事情。青年教师往往比较急,很容易发怒。于是,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制止、责罚,甚至是训斥。制止是堵,堵住了,没办法宣泄,自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为川者,决之使导。”治水是这个道理,其实,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遇到问题,也要首先想到“导”,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流畅。“导”也是有一些小窍门的。

导要顺势。就如同骑自行车,当车子向一边歪倒时,一定要顺着倒的方向稍调整,然后再扶正回来才行。如果是生拉硬拽,那就不仅无趣,更是非摔倒不可了。顺势首要是顺应学生的思维,以之为出发点。回到这节课发生的这个事情,学生在围绕课文中的语句改编,我们顺着这个方向思考一下,不正是因为这部分语句引起了他们格外的关注,进而产生了模仿改编的念头吗?我们再来看看课文,“摇花乐”恰恰是作者著力描写的地方,充满了童真童趣。抓住这个契机,我们不妨大力夸奖一番:你们真是独具慧眼,一下子就发现了这篇文章最精妙的语句!其次,顺势要依着文章脉络。在刚才表扬的基础上,我们顺势出示课文中这段话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是怎么写出快乐的。由这里还可以延展开,讨论一下为什么作者不用“摇花乐”做题目,而是用“桂花雨”呢?从“乐”到“愁”,琦君笔下那浓浓的乡情也就呼之而出了。这样顺势而为,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文章更深处,是为导之妙矣。

导宜鼓励。记得三年级的第二次作文课,班里一个极调皮的学生迟到了,错过了前面的指导。因为第一次习作他得到100分,一直想在这次作文得到更高的120分,由于迟到,他不知道要怎么写才好,看着其他同学热烈地讨论,他却只能呆坐着,眼圈都泛红了。我单独跟他聊了几句早上迟到的原因,他一边说一边揉眼睛,不想眼泪掉下来,我看出他后悔极了。于是,我便要他不必跟其他同学一样,就把早上发生的事情写一写,再讲一讲进到教室后看到的和心里想到的。没想到的是,午休刚过他就举着作文本来找我,竟然写了一页半那么多!于永正先生曾经不无夸张地讲,他上课从来是揣着一百顶高帽子进课堂的。当然,这么多顶高帽子,一顶有一顶的名称,可以是一个鼓励的眼神,可以是轻轻的抚摩,还可以是竖起的大拇指。尤其用在朗读指导的时候:“多么顽皮的小猴子!让我们向他学习,一起来读一读吧!”“这轻柔的声音啊,真是‘吹面不寒杨柳风呢!”

导重学法。小学生不懂的知识必然是极多的,然而只是把知识告诉他们,看起来课堂上顺畅得很,实际上所得却极少。如何“导”才能让学生既获取知识,更习得方法呢?薛法根老师执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时候,先是要学生运用之前学过的方法——“抓住起因经过结果把握课文内容”分别说说课文中的三件事,再让学生讨论怎样把三件事连起来。学生在尝试中发现了课文叙述时把后面发生的事情放到了开始来写,更发现了三件事之间内在的联系,最后顺利掌握了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显然,如果只是讲所谓倒叙的知识,讲什么因果关系的结构,学生是不可能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出结论的。这一系列的设计正是从学法出发,引导学生不断从已知走向未知的探究过程。

“君子之教,喻也。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这段话的确是对导的艺术最好的诠释了。

编辑/赵卓然

猜你喜欢
顺势学法语句
重点:语句衔接
把握节奏,顺势爆发
“二元一次方程组”学法指导
顺势而导 灵活调控
创业即顺势而为
如何搞定语句衔接题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学法
作文语句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