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友超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学生们应该觉得他们是在真正地进行学习,而不是在表演智力的小步舞蹈。”近年来,不少专业人士在不同层面以不同方式呼吁“让学习真正发生”。2017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刊印。新课标强调:教学要更加关注育人,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具备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能力。在这样的课程实施背景下,我们需要通过大量教育、教学实践来探明学校课堂教学真正的事实,进而探索指向未来的课堂教学变革。
MIT曾用可穿戴设备研究学生的脑电波情况,得出的结论是:大脑最不活跃的时段是上课时;大脑最活跃的时段是考试、自学、做作业时。由此可见,传统课堂讲授式教学法的低效、无效乃至副效。可以说,传统的育人过程与教学方式急须重塑;以学生为中心,从教书转为引导学生探究,变知识记忆为问题解决,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成为必须。
一、“能动学习”是未来课堂的核心特质
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指出:“优化教学方式。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意见》中对于优化教学方式的指导明确指向了“能动学习”的课堂转型。可以说,指向未来的课堂教学变革将以“能动学习”为核心特质。所谓“能动课堂”是指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协同学习、体验学习、调查学习等多种方式开展能动学习,这种课堂生态强调的是课堂的建构主义特质,即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有效互动,建构理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发展与提升。能动课堂实践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建立研学共同体,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协作活动,发展学生的高阶能力,即在基础能力(知识、理解、运用)的基础上发展分析、综合、创造的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维,同时增强其溝通力以及对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力,以此保障学生对国家基础课程开展深度学习。
过去的课堂,老师教得精彩,学生未必学得精彩;老师讲得过瘾,学生未必学得过瘾。那些难以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探索与构建的学生或是被忽略,或是自我放逐,逐渐成为课堂的弃儿。能动学习则不然,其本质特征是变“注入”为“启发”,变“被动”为“自主”,变“接受”为“探索”。基于新课标、新课程的“能动课堂”必将推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发生真正的转变。
二、“迎战不确定性”是未来课堂的重要旨归
埃德加·莫兰在他的专著中指出:“20世纪前,我们一直相信会走向一个重复的或者是进步的未来,20世纪发现了未来的失落,亦即它的不可预见性。”如果说,人类的历史过去是一个未知的探险,未来,这个探险将要面对更多的分岔或是改道,偶然事变以及随机因素使我们走向的未来具有更大的不稳定性,而这一过程无论人类精神还是超强电脑都不能把握。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时代的学生都既是时代人,也是未来人。我们也知道,国家发展的大计首要在青年人之教育。如说今天的学校要为未来而教,而未来恰恰又具备不可预测性,那么,学校教育到底应该如何展开呢?
我们可以给出的回答是:教师要为“一个可行的未来而教育”。要使得今天的教育能够使学生适应一个可行的未来或是创造一个可行的未来,需要教师思考学生身上需要具备的在未来可行的品质。要想明确未来可行品质的核心特质,就需要思考埃德加·莫兰在他的《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 中提出的对于未来教育必要的7种必要知识,或者说是7项必要原则。这7种必要知识分别是错误与幻觉、恰切的认识原则、人类的地位、地球本征、迎战不确定性、互相理解、人类的伦理学。这7种必要知识皆不容忽视,尤其需要关注的是“迎战不确定性”。古希腊诗人欧里庇得斯曾说:“期待之事没有实现,神灵打开通往意外之事的大门。”今天,这句格言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现实。在知识的衰变期迅速缩短甚至消失的今天,单纯地教授确定性显然已经失去了价值,人们需要或者说应该教授的恰恰是“不确定性”,或者说是教授的是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如果以传授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指向,那么,学生恐怕永远都无法毕业。过去所说的一杯水、一桶水、源头活水的理论已不足以支撑起今天的课堂教学,今天的课堂教学需要教会学生的是“汲水之法”,也就是说,需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需要帮助学生形成终生学习力来迎接短衰变期乃至无衰变期的时代,而以启发、互动、探究为主要特征的“能动课堂”无疑是教会学生“汲水之法”的有效课堂教学生态。
国家实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指向的要点之一也在于此,新改革精神要在学校教育中得以落实,重点在于推行学校课堂教学的真正变革。有专家直言:课改,核心是“改课”。旧瓶新酒、旧瓶旧酒、新瓶旧酒、新瓶新酒均摆在教师面前,如何选择体现着学校的变革决心、使命感以及责任感。那么,课堂教学的变革到底应该如何“迎战不确定性”呢?
过去课堂教学的主体样态是“讲授——学习”,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受众,充当的是课堂上的被动接受者。有些教师即便有时设计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们通常也只能充当活动的执行者,他们没有机会去构思、设计、创造。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变“讲授——学习”为“合作——探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成为了学习的合作者,教师以“平等中首席”的定位,不再以传授学科知识为务,而是成为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策划人。原本的“教案”变为今天的“活动案”+“导学案”,在活动案与导学案的指引下,学问兴趣催生探究热情,探究热情驱动研学行为,研学行为强大学术能力,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渐谙汲水之法,渐具汲水之能,从而具备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去迎向乃至创造一个“可行的未来”。
三、“成长型思维建构”是未来课堂的的关键落点
2018年,美国一个致力于教育创新的研究机构通过多种途径采集教育大数据,发布了《2018年美国教育趋势》报告,揭示了如今美国教育工作者最为关注的20个教育发展趋势,其中,“成长型思维”以10分(满分)排在了发展趋势的榜首。
有研究表明:成功人士往往都有一种特定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更是被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和很多国际上顶尖的大企业,定为选拔人才的标准之一。这种特定心理特征叫做“成长型思维”。2017年,全球奖金最高的教育奖项“一丹奖”公布首届获奖名单,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摘获一丹教育研究奖。 “成长型思维”的概念,正来源于她的经典作品《看见成长的自己》(英文版原名: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在她看来,一个人拥有成长型思维,将乐于接受挑战,并积极地去扩展自己的能力,而这也是未来发展最需要具备的能力。研究表明,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做事不易放弃,更能从过程中享受到乐趣,更容易寻求帮助,复原力更强,也就是更加坚毅。 他们会更在意自己从一件事中是否真正学到了东西,而不仅仅是能够通过考试。这正是能动课堂在发展学生思维品质方面的重要着力点。
成长型思维建构要通过系统的刻意练习才能达成,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不可以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行为。蔡元培先生说:“教育之艺术不在传授,而在鼓舞与唤醒。”这一持见的落点在于教学过程中体现为“内在动机”之培育。在正确的内在动机指引下,通过有效设计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实现研学过程中的起点与学法、节奏与进程调控、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资源之间最大化的差异尊重,实现因地、因事、因人制宜,实现真正的按需求取、按需供给的教学相长。每名学生虽然起点有别,能力不同,在能动学习的过程中却都可以有各自的获得感,这种获得感或许是一种学问兴趣的发生,学问信心的建立,也或许是学问方法的优化,又或许是学问问题的解决,还可能是学问能力的综合提升。每当这些情况发生,学生们的“成长型思维”就在生长。
有人说:“未来已来”,我们似乎每天都在抵达“昨天的未来”,又似乎永远无法抵达真正的未来,因为“未来”在成为今天的路上实现并消逝。回溯不太久远的过去,20年前,迎接千禧年的人们恐怕从未想到过20年后的未来会是今天这种模样。同样,从没有哪个时代的教师像今天的教师这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迎向变革,为一个可行的未来而教,成为从业者的必需。而能动学习、迎战不确定性、成长型思维的培养是衡量每一个迎向变革者课堂教学品质的要素。教师的每一节课或许只是一滴水,然而,每一滴水的改变都关乎现在,也关乎未来,更关乎生命。
附:培养成长型思维里最经典的“九个改变”。
1.关于理解
I dont understand. 我就是不懂。
换个说法:What am I missing? 我忽略了什么吗?
也就是换了种思维:从“这对我来说太难了,根本没法理解”转变为“只要把我漏掉的、忽略的找出来,肯定能搞明白”。
2.关于放弃
I give up. 我放弃了。
换个说法:Ill use some of the strategies Ive learned. 我得试试我学过的(别的)方法。
也就是换了种思维:从“我的能力达不到,只有放弃了”转变为“问题没有方法多,此路不通,换个方法就好了”。
3.关于错误
I made a mistake. 我犯错误了。
换个说法:Mistakes help me improve. 犯错能让我变得更好。
也就是换了种思维:从“我做错了,我很沮丧”转变为“虽然这次错了,但以后我就知道这么做是错的,又学到一招”。
4.关于困难
This is too hard. 这太难了。
换个说法:This may take some time and effort. 我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搞定)。
也就是换了种思维:从“这太复杂了,我不可能完成”转变为“只要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一切皆有可能”。
5.关于足够
Its good enough. 已经挺好的了。
换个说法:Is this really my best work? 这真的是我的最好成绩吗?
也就是換了种思维:从“我做得足够好了,已经达到我的上限了”转变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也许再努力一些,我就能再提高一点儿”。
6.关于聪明
Ill never be as smart as her. 我不可能像她一样聪明。
换个说法:Im going to figure out what she does and try it. 她是怎么做的,我也要试试看。
也就是换了种思维:从“别人比我聪明,没办法了,我就是不如她”转变为“只要学习她的方法,然后认真去做,我也有戏”。
7. 关于完美
I cant make this any better. 我不能做得更好了。
换个说法:I can always improve. Ill keep trying! 我还能做得更好,我要继续试试!
也就是换了种思维:从“我的能力只能做这么多,这件事这样就足够完美了”转变为“我还要看看这件事有什么可以完善的,只要不断尝试和努力,肯定还能再提高”。
8.关于否定
I cant read. 我阅读不太好。
换个说法:Im going to train my brain in reading. 我要训练我的阅读能力。
也就是换了种思维:从“我没有阅读这根筋儿,我就是个书盲”转变为“只是训练不够而已,不如坚持练习一段时间看看”。
9.关于能力
Im not good at this. 我不擅长这个。
换个说法:Im on the right track. 我正在提高。
也就是换了种思维:从“我做不了这些”转变为“我现在可能做不好,但没关系,慢慢往这个方向努力,我就会越来越擅长”。